APP下载

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5-12-02刘晓明

职教通讯 2015年1期
关键词:螺旋工厂校企

夏 江,刘晓明

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夏 江,刘晓明

通过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前校”与“后厂(店)”的合作动机所在、优化当下“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案,继而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职;螺旋递进式;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给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1]面对挑战,我国高职教育该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且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作为被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效果如何呢?根据杨廷[2]调查显示,教学改革有效性不足和学校教学内容与工厂工作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仍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在借鉴美国“合作教育”和德国“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对“螺旋递进式”和“前校后厂(店)”两个子概念的分析,明了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继而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进行全面的透析,这也是对于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探究的基础。

(一)螺旋递进式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3]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将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伊始,通过实践操作映射出理论需求,从而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最终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即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循环递进,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实践”与“理论”的简单交替,但每一次交替在通过实践操作的不断反馈加深之后,都会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升。长此以往,就像建造一架螺旋形的扶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长足有效发展。这就是“螺旋递进”的内涵所在。

(二)前校后厂(店)

“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探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模式,是带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后厂(店)”也有文献中称之为“前厂后校”、“前校后店”,这些只是名称不同,无本质差异。因此,综合对“前校后厂(店)”的理解,笔者认为“前校后厂(店)”是指学校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工厂需求所在,在条件允许下,通过向工厂提供厂房、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将专业对口的工厂引入学校。通过学校资源与工厂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统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以及作品与产品同一的局面,以最终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综合以上观点以及对“螺旋递进式”和“前校后厂(店)”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见图1)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生在“后厂(店)”进行实践操作是对于“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最好的践行方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可以极大地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因此,实践操作应作为学生最终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起始点,此乃螺旋的伊始。(2)通过“后厂(店)”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映射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而“前校”正好能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经过“前校”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所需理论知识,从而为“后厂(店)”实践操作提供指导。(3)“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良性的递进发展。经过长期学习,最终使学生习得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为其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图1 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简单到复杂的螺旋递进过程,较好地符合了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在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朝健康线路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前校”与“后厂(店)”联合培养人才的动机分析

(一)“前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分析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不应只单独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与外部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相协调,由此产生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4]笔者认为,通过“前校后厂(店)”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凭借“后厂(店)”的优势可为其带来以下主要利益。

1.打造“前校”优质师资队伍。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前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于此,教师的再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继而促使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再者,通过“后厂(店)”的实践操作,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依托,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了“前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优质师资队伍的打造提供平台。

2.建设“前校”特色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将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借助“后厂(店)”的设备、人力资源等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岗位的需求。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具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3.开发“前校”优质校本教材。“高职校本教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5]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依据“后厂(店)”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的类型以及工作岗位的分布状态等组织校本教材内容,从而打破学科教材的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化,进而开发出优质校本教材,为培养优秀毕业生提供保障。

4.培养社会合用之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借助“后厂(店)”的设备、技术等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从而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同时,在学校是学生,在工厂是学徒的双重身份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更具职业性。

(二)“后厂(店)”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分析

1.降低“后厂(店)”的投资成本。资金不足往往是限制工厂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学校通过为工厂提供厂房等一部分资源来吸引其加入“前校后厂(店)”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可以为工厂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因此,工厂可以减少在厂房建设等方面的物质投入及其他支出,其可将这部分财力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和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同时,学生作为实践人员,可以参与一定的生产实训,工厂遂可将操作简单的岗位交由学生来完成,从而可以适当减少员工数量,为工厂节约部分劳动成本支出。

2.为“后厂(店)”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前校后厂(店)”学习,学生不仅在“后厂(店)”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后厂(店)”的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如果工厂把这些学生留下,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转而直接进行投产实践,这对于工厂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目前“技工荒”困扰着很多工厂,而工厂进驻校园,成为学校的“后花园”,学生在“后厂(店)”实践,不仅能够使用“后厂(店)”的设备,更能够被“后厂(店)”的企业文化所熏陶。工厂等于是在为自己量身定做员工,从而为其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3.“后厂(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一家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入驻校园的工厂,可以联合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共同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工艺的改进。同时,对于教师的新发明、新创造,工厂也可以优先进行转化投产,从而大大提升工厂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其往更美好的蓝图发展。

4.塑造优质的“后厂(店)”文化。优质的工厂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推动工厂向前发展的文化,其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校园里有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入住校园的工厂,可以充分分享这些优质资源。通过利用学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举办文艺汇演或者体育比赛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使员工摆脱工作的压力,放松神情。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和机房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员工不断得到“充电”,进而提升员工的知识涵养,最终实现优质工厂文化的塑造。

三、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合力进行顶层设计,成立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

为保障“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实现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前校”与“后厂(店)”应联合成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操作机构。其中,决策机构包括董事会、校务委员会、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执行机构包括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以及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操作机构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厂评教评学委员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二级学院。(见图2)

图2 校企合作办学机构

决策机构是校企合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等重大事宜具有决定权。通过设立四个决策机构,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促使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执行机构作为校企办学机构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其主要责任是:(1)建立并完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并建立校企合作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最大限度实现校企双方利益。(2)领导、组织“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3)组织实施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配合“后厂(店)”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管理,并做好与“后厂(店)”的交流沟通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事宜。操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能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从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对该人才培养计划做出客观、公正评价,为以后的修订提供基础。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对接,教学环境与职场情境对接。”[6]

(二)校厂(店)互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前校”应邀请“后厂(店)”的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相关专业的讲座,介绍行业最新消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认识,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衔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前校”与“后厂(店)”每年应至少联合举行一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人才培养的具体、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最后,创新被誉为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于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前校”与“后厂(店)”应联合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不仅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工厂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储备。

(三)树立“螺旋递进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螺旋递进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螺旋递进式”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或者策略。因此,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明确“螺旋递进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涵以及在“螺旋递进式”教学思想指导下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流程。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办学机构中的执行机构,应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确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从而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保障。

通过对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认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后厂(店)”现有的生产设备、人力资源等情况并结合“螺旋递进式”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展教学活动,将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进行序列化,而不是按学科逻辑顺序化。[7]从而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效建构其专业知识,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前提。

(四)基于多元主体与方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所以学校很难单单通过一纸试卷来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再者,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工厂的技术岗位,进行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操作,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不应只是单方应试评价,而应通过学校、工厂和社会三方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多元主体(学校、工厂和社会)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方式是确保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有效方式。

学校作为理论知识的传授方,主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考核评价。而工厂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资源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工厂可结合其面向员工的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再者,学生最终的目的就是能融入社会,所以,“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社会,如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技能大赛或者是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最终通过这三方考核对学生做出一个全面而综合的评价。

四、在实施“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前校”与“后厂(店)”应保持高度一致

“前校后厂(店)”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处理好“前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后厂(店)”的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厂(店)”为主,必然弱化人才的培养,以“校”为主,必然要牺牲经济效益。[8]因此,“前校”与“后厂(店)”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内容等环节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计划和双方合作方案,使各个环节保持一贯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双方的功能,以培养大批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二)将合作落到实处,避免资源浪费

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为了培养满足工厂对人才质量需求而创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双方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形式上面,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唯有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同时,在双方合作中,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做到双方在人力、物力和信息方面的有效整合,避免经费投资过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等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关系

凡是涉及责、权、利关系的,都应在启动伊始就协商一致,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力、利益,并以具备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免引发产权纠纷或利益分配等问题。[9]“前校后厂(店)”模式表现形式不一:有筑巢引凤型、校企懂事型以及校办工厂型等。因此,根据不同的模式,明确“前校”与“后厂(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共建资产,由于双方的投入比例以及投入形式不等,则利益分配也会不同,所以,在启动伊始就该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合作办学朝良好态势发展。

[1]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3.

[2]杨延.如何使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地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9-12.

[3]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1.

[4]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5]张诗华.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35):26-28.

[6]陈登斌.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3.

[7]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6.

[8]庞金叶.高职院校“前校后厂(店)”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0(33):87-89.

[9]刘晓明,徐旭水,潘海远.“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5-37.

[责任编辑 曹 稳]

夏江,男,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刘晓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G710

A

1674-7747(2015)01-0016-05

猜你喜欢

螺旋工厂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奇妙的螺旋
校企合作五反思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