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5-12-02落巨福
落巨福 田 鹏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指为实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目标,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购置、研制等手段形成的装备条件总和,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成为高校设备管理主要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从设备进入学校这一根本环节上保障设备配置的必要性、可行性,是当前提高高校经费投资效益和设备使用效益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国内学者和高校设备管理工作者对实验仪器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科学化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方法。本文在阐述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的定位和管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初步构建了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模式,旨在为加强设备配置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提供参考。
一、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与定位
高校设备管理系统的要素包括申请、论证、审批、采购、验收、上账、使用保养、维修、处置以及效益考核,设备配置管理主要包括其中的论证和审批两个要素。其中,论证是从技术层面出发,对设备配置计划拟达到的目的、技术选型及预期效益、运行保障环境、队伍保障进行的客观评估,主要方式是主管部门通过聘请专家形成专家组,以专业知识为依据对申请单位提供有效建议,是一项技术服务工作;审批是从管理层面出发,对学校资产配置的目的、经费需求额度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预算经费安排的契合度进行综合考量后作出的代表学校行政意志的主观判断,主要方式是学校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结合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批。
由上可知,配置管理涉及设备购置经费预算、使用需求、效益产出和运行保障等多项内容,故此我们认为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资产和财务预算管理的交集(见图1),其管理运行机制不可避免的受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影响。
图1 高校设备配置管理的定位
2.加强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的意义
加强配置管理是保障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科学合理的第一道关口,能有效避免教学设备的低水平重复配置和过度超前配置造成的闲置浪费;也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教学、科研需求管理有机结合的桥梁,并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由于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既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也是推进高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关键切入点,所以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财务制度实施的要求是影响高校实验室配置管理的外在因素。高校内部职能结构的组成和管理运行机制是影响高校实验室配置管理的内在因素。
1.高校新财务制度对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的新要求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中,与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有:合理编制学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等,从配置经费预算管理角度对设备配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等教育改革对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实验室设备作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不仅是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也是影响教育理念的改革。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势必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实现设备配置的科学合理,满足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出和社会服务的需求。
3.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没有学校层面的整体教学、科研或其它硬件平台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在各类专项经费启动申报之后的短时间内,设备配置计划的编制经常处于应急状态,导致设备调研不充分,且经常出现相近学科或专业间的重复配置,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2)管理体制落后
由前可知,实验室设备配置涉及教学、科研、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需要统筹运行的系统性管理工作,要求构建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其工作的有效性。但在具体实验室设备配置方面,特别是使用专项经费的设备配置管理中,高校仍以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职责不清的形式开展工作。这种落后的体制导致各职能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常出现越位和缺位,以致设备配置的效果不佳、效率不高。
(3)技术论证有待加强
技术论证是确定设备选型与需求契合度的主要手段,论证专家的专业性、论证程序的严谨性和论证结果的准确性是决定技术论证有效性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设备配置的技术论证管理偏向于贵重仪器设备,对批量购置的一般设备覆盖性较低;由于经费管理和论证管理分属不同职能部门,论证的严谨程度和论证结果的有效应用尚需提高。
三、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针对高校实验室设备配置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系统化管理模式,以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原则,构建不同来源经费的实验室设备配置计划论证、审批模式,可有效解决基础设备论证不充分和多头管理的问题。
1.构建以经费来源为基础的设备配置计划审批体系
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校年度预算经费、上级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
(1)学校年度预算经费
使用学校年度预算经费的设备配置计划以年度申报为主。学校财务主管部门启动下一年度预算经费申报后,使用单位向设备主管部门提交实验室设备配置计划。设备主管部门组织教学、科研主管部门及专家组实施论证,明确技术需求和设备选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申报单位现有同类设备的数量和使用效益,一并形成初审意见提交财务主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将其统一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报批程序,由学校根据各类经费的具体情况,予以批复、落实,形成年度设备配置计划,反馈设备主管部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交由采购部门和申报单位,及时实施采购、验收、付款和上账工作(见图2)。
图2 使用学校年度预算的设备配置计划审批流程
(2)上级专项经费
上级专项经费额度确定后,项目负责部门向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和专项投资主管部门提交设备配置预算申请;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和专项投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现有同类设备数量、使用效益,形成设备配置预算申请计划;由专项投资主管部门向学校或上级专项管理部门报批;固定资产主管部门根据批复后的计划形成政府采购计划,反馈给申报单位,同时转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及时实施采购、验收、付款和上账工作(见图 3)。
图3 使用上级专项经费的设备配置计划审批流程
(3)科研经费
科研项目立项且经费到位后,科研项目负责人到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进行经费立项,然后根据经费批复情况和科研工作需要编制设备配置计划,经科研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设备主管部门根据批复计划形成政府采购计划,交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采购(见图4)。
图4 使用科研经费的设备配置计划审批流程
2.提高实验室设备配置论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集中实施事前论证
针对实验室设备配置计划编制时间短、调研和论证不充分的现象,参照学校年度预算经费的管理模式,每年应定期组织实验室设备配置需求计划的申报和论证工作,由设备主管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一道组织同行专家对各单位提交的实验室设备配置计划,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配置计划进行论证,最终形成各单位的年度设备配置计划,待各类经费到位后纳入审批流程进行上报,待批复后实施采购。这种事前集中论证,为调研不足的设备进一步完善技术选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设备配置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通过加强论证促进设备配置的统筹规划
在设备配置论证中,要求申报单位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需求,就本单位实验室设备平台建设的中短期规划进行阐述,并说明每次申报设备在平台中的地位和作用,聘请业内同行专家进行论证,更加精准地把握每台设备,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
四、结束语
从上述设备配置计划论证和审批管理模式上可以看出,注重集中申报,有利于提升经费和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各单位加强发展规划编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是探索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基础。但是,该管理模式不能及时解决临时性设备的配置问题,所以我们将上述三类经费的配置管理统称为预算内资产配置,将学校临时性固定资产配置称为预算外资产配置,学校的固定资产配置以预算内资产配置为主,预算外资产配置是其有益的补充。预算内资产配置按照上述程序集中开展论证、审批,根据经费落实情况,及时启动采购。预算外资产配置则按照项目需求情况独立开展论证、审批,并根据经费落实情况及时实施采购。
实验室设备配置计划的论证、审批管理模式是我校在进行设备系统化管理、政府采购计划审批、设备维修管理、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及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及专项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形成的,通过实际运行,规范了我校设备配置管理过程,提升了设备配置论证的有效性,促进了设备使用效益的提高。
[1]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
[2]落巨福,田鹏,张月琪.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4(2):54-57.
[3]任可,冉栋刚,常翠鸣.高校实验仪器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科学化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212-215.
[4]王喆,吴兵.优化高校资产配置的精细化管理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21-223.
[5]王惟远,落巨福,孙学通,等.基于信息化手段的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215-218.
[6]落巨福,陈欧.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7):7-9.
[7]张月琪,落巨福,接励.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7-209,213.
[8]武向侠,落巨福,王惟远.高校可共用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3(1):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