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5-12-02张颖
张 颖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力推动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和指路人。笔者对天津市四所高校中随机选取的20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数据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占全体辅导员比例的为67.59%。说明在如今的高校中,80后辅导员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体。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可以说80后辅导员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师德是教师队伍所应遵循的规范准则,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80后辅导员已经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应把师德建设作为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摆在其队伍建设工作的首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等振聋发聩的教育箴言,都说明了我们广大教师,特别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1]
二、80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SWOT分析
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存在非常鲜明的群体特征。通过对他们进行SWOT分析,找准80后辅导员群体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挑战,在此基础上探索80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1.80后辅导员的优势
(1)年龄差距小,亲和能力强
80后辅导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小,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不久,在校学生经历让他们与学生有许多共通之处,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理解学生所思所想。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盛行,80后辅导员的优势更加凸显。他们精通现代新媒体技术,善于运用多种工具、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动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2]。
(2)学历水平高,基础素质好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拥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占辅导员队伍的83.51%,说明如今高校中80后辅导员群体,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学历,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较高的学历水平,显示着这个群体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加信服。
(3)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
辅导员工作是大多数80后辅导员从事的第一份工作,而他们在求学阶段基本都有过较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这使得他们对工作期待值高,充满热情,努力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将自己对学生工作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敢想敢做,不断创新。
2.80后辅导员的劣势
(1)思想政治水平不过硬
对照目前队伍现状,部分青年辅导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周丹在文章中指出,有些辅导员认为只要能管住学生不出事就行,而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了解不够,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一些影响学生思想较大的政治时事分析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状况关心不够。[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讲到:“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段话对我们广大教师作出了明确指示,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
(2)专业程度不够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仅占全部辅导员队伍的21.98%。80后辅导员队伍接受专业性教育不足,使他们在开展工作中出现储备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够完全支撑具体工作的情况。而部分80后辅导员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存在较强的优越感,对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价值观认识不清晰,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不深不细。
(3)抗压能力不够强
80后辅导员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利于跟学生之间的沟通,但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在角色转变过程中表现出许多问题。80后辅导员们大多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耐劳意识淡薄,奉献牺牲精神欠缺,容易情绪化,工作开展顺利则积极性高涨,工作遇到难题则情绪低落,抗挫能力偏弱,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3.80后辅导员的机会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队伍建设
2004年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200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颁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都为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和依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效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这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辅导员队伍建设极大的支持。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肯定,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具体工作过程历练自身成长
孔子说:“教学相长。”辅导员成长的过程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成熟的过程。所以说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对象为鲜活的学生群体,因此要想胜任这项工作,自身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复杂的工作中实现自我成长。对于辅导员而言,丰富的学生资源就是一部“百科全书”。[2]
4.80后辅导员的挑战
抽取调查问卷中80后的被调查者进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职称评聘、职业培训、工作对象、家庭因素以及福利待遇成为了80后辅导员队伍压力来源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压力来源统计
(1)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颁布实施了不少针对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各高校也在逐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辅导员实际发展仍受到许多约束。尤其是针对80后辅导员而言,缺少明确的未来规划,容易产生困惑和职业倦怠。职业发展路径不通畅,没有独立的职称评聘体系,工作量核算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做到公平量化。辅导员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事务性工作较多,随机性较强,科研量无法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较,职称评聘压力明显增加。缺少相关的职业培训,阻碍辅导员职业发展,缺少上升空间。
(2)工作对象复杂多变
辅导员工作主要对象为学生,与其他工作相比,工作的惯性较小,学生差异较大,不能同法炮制。另外,各届学生变化也很多,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方法。而每名学生个体个性鲜明,既要使学生受到统一的教育引导,又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使得辅导员工作时间具有延续性,无法像其他工作一样正常时间上下班。另外,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周期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往往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工作成效才能显现,因而很难获得及时的肯定和评价。[4]
(3)工作、家庭双重压力
80后辅导员大多刚刚开始进入工作阶段,而同时也到了组建家庭的年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因素以及福利待遇已经成为主要的压力来源。尤其是初入职的辅导员,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经济基础尚未牢固,随即又开始承受家庭、工作、婚姻等各方面的综合压力。所以80后辅导员经常感到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三、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效路径
针对80后辅导员队伍的特点现状,构建相应的师德建设路径。充分发挥80后辅导员队伍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规避劣势,迎接挑战。
1.重视80后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80后辅导员处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的直接责任人,其师德水平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重视80后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尤为重要,也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校、院各级领导要充分关注辅导员工作,切实关心辅导员个人的成长,给予辅导员工作足够的主动性,让辅导员这个岗位受到全校师生的尊重和肯定,让优秀的辅导员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
2.完善80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培训机制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80后辅导员认为职业培训是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院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机会。师德与师能两者相辅相成,师能的提高离不开师德的引导,师德的提升离不开师能的支撑。[1]通过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80后辅导员的师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优化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促进80后辅导员队伍师德水平的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学历背景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仅占一小部分。而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一方面要牢牢掌握我党有关历史和知识,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尤其关心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波动的时事;另一方面,要对辅导员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水平。
(2)丰富培训形式
对于辅导员的培训不能局限在理论方面的培训,要增加以“研讨、案例分析、体验”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优化辅导员的能力结构,提高综合工作素质,针对辅导员实际遇到的工作难点以及处理技巧交流培训,提高辅导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微博大赛、辅导员经验交流沙龙等80后年轻辅导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3)研习并教授相关课程
积极参与学校有关课程的教授,如: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过自己研习和讲授,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5]
3.完善80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考评机制
调查中,辅导员将职称评聘作为最大的工作压力来源,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辅导员进行考评的过程中,多是通过主观的方式进行,而缺乏量化依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的出台,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成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其中,辅导员师德也成为了考评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该对80后辅导员进行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依据的360度考评,构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具体考评标准,合理分配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既要考核工作中量的积累,又要鉴定其工作成效和工作能力的高低,让领导、同事、学生、相关部门等进行测评,把师德考评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坚决贯彻师德一票否决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等挂钩,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参考依据。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辅导员予以批评,严重的加以处罚或调离岗位。通过组织校内各项评比大赛及校外各项竞评,进一步激励80后辅导员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和全面发展,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4.完善80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有了良好的机制还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监控,加以监督。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单位和组织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借助更广泛的力量来实现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监督。
(1)建立辅导员督查小组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成立辅导员督查组,发挥类似教学督导的作用。可以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作为辅导员督导,以专家的身份对80后辅导员开展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在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等方面带动80后辅导员,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经验来感染和指导80后辅导员。[6]
(2)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非辅导员行业的人很难了解这项工作的真正内容,更无法凭借主观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需要构建起辅导员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让辅导员的工作被众人认识,发挥展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借助平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展加以监督调控。
(3)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广大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从基层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监督。让学校、学院的高层领导直接向学生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情况,更直接有效的反馈真实信息。
5.完善80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保障机制
(1)完善辅导员聘用制度,改善80后辅导员待遇
80后辅导员多数面临家庭、工作双重压力,经济收入是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辅导员工作琐碎,分散了科研精力,导致辅导员科研成果无法与普通任课教师比较,从而使他们职称评聘压力较大。基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学校应该尽力为辅导员拓展发展平台,在辅导员职称评聘中加以倾斜。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和完善辅导员的评聘和晋升路径,例如,对辅导员建立独立的评聘体系,切实肯定辅导员的工作,改善辅导员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
(2)加强舆论建设,提高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感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优秀的辅导员脱颖而出,树立80后辅导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一方面能够激励广大80后辅导员见贤思齐;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强辅导员的社会认同,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1]马晓南,佟会文.高校辅导员要做师德修养的楷模[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68.
[2]蔡路.高校”八零后”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0):43-46.
[3]周丹.试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所蕴含的教化作用[J].科教文汇,2013(3):31-32.
[4]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56-59.
[5]张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00-102.
[6]范梦.浅谈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培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