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粮间作技术
2015-12-02李素兰
李素兰
(河北省沧州市农牧局农广校,沧州 061001)
枣树生长周期短,其发芽比较晚,而出现落叶时期比较早。枣树一般在进入4月份之后才逐渐开始发芽,等到进入10月份之后就开始落叶。在枣树种植过程中积极进行粮食间作,对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对枣粮间作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提高环境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枣树高度的确定
在枣粮间作过程中,枣树的高度是影响粮食作物间距和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根据实践经验,当枣树的行距维持在15m左右时,枣树的高度以6m为界限,每增加或者减少1m,间作粮食的行距就需要相应的增加或者减少3~3.5m左右。从粮食间作之后的枣树的产量和粮食产量的总体效益分析,一般将枣树维持在5~6m左右是比较合适的高度。这个高度既能够保证枣树能够充分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够保证枣树定植密度,提高间作作物的总体产量。此外,树干的高度除了会影响树冠大小和空间大小之外,还对间作作物的光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实践表明,一般树干的高度维持在1.4m左右比较合适。
2 行向分布
枣粮间作的行向多数情况下都是南北行向,因为南北行向主要会将作物间作到树冠的两侧,在白天树和作物接受到的光照几乎相等。在间作过程中选择东西行向,这时生长到树冠南侧的作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比较充足,而在北侧的作物会受到树冠阴影的遮蔽而接受的阳光明显降低,这种情况对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不利。
3 行距的确定
枣树的行距确定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枣树的定植密度,枣园的光照条件,农作物的种类以及农作物和枣树之间的比例。枣树行距的大小对枣粮间作栽培地的风速、光照和空气以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是影响枣粮间作技术的关键因素。枣粮间作地行距由大到小其行间的空气湿度会逐渐降低。当间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十分接近一半农田的相对湿度而就失去了间作的意义了。
4 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栽植密度的大小对种植地空气湿度、温度和光照以及风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作物和枣树产量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定植过程中应该明确栽培的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密度。一般情况下枣树的行距维持在6m左右,以枣粮间作的行距维持在8m比较合适。
5 间作作物的选择
5.1 合理修剪控制树形
根据实践经验,枣树树冠的形状对于枣树和间作作物来说,其对枣的产量和作物的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树冠郁闭程度好,枝条繁盛拥挤,透光性能不好的枣园,枣树的结果部位会随着阳光的照射出现外移,其坐果率会明显下降,同时树冠郁闭程度较好,会对间作的作物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枣粮间作过程中,应该对树冠的形状进行控制,合理地对其进行修剪,树冠的形状主要以散开型比较合适,这样能够切实增强光照强度。
5.2 间作农作物的选择
在栽培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间作物进行合理的配置,是调节枣树和间作作物争抢水分、阳光、肥料之争的重要技术。作物植株的高度尽量要矮小,耐荫性较强,具有生长周期短,成熟早的特点。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以下几种作物比较合适枣粮间作。首先,麦类作用。这类作物主要包括了冬小麦、春小麦和大麦等。这类粮食型作物植株比较矮小,根系生长比较浅,且物候期与枣树的物候期能够相互交错,是十分理想的间作作物;其次,豆类作物。这类作物主要包括了大豆、豌豆和绿豆等几种。这类作物耐荫性比较强,生长周期短,同时,植株还能够为枣树提供营养,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最后,杂粮类作物。主要包括了玉米、芝麻、谷子等。但是这些作物在种植过程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布局,因为这些作物都喜光。
6 水肥管理
在枣树宽行栽种的条件下,枣树和作物之间的争夺最为严重的就是水分和肥料。枣树具有生长周期短,结果比较早的特点,但是枣树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当土壤中水肥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争夺的现象,在靠近枣树近端的作物就会提前表现出缺肥的症状。因此,在枣树间作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的需要增加水肥的施入比例。在施肥和灌溉过程中,除了按照间作作物种类的特性进行施肥之外,还应该做好枣树树冠下和枣树根部密集部位的施肥和灌溉。同时按照枣树的生长特性合理地进行施肥。
7 结语
枣粮间作技术是劳动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而得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能够显著提高枣园多重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在枣园中营造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枣树栽培过程中,积极地应用枣粮间作技术对于提高综合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
[1]高英旭,刘红民,刘阳,刘畅,汪成成,马冬菁.不同枣粮间作模式物质积累及产量成因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06)
[2]洪明,赵经华,靳开颜,马英杰,王磊.环塔里木盆地红枣灌溉现状调查研究.节水灌溉,2013,(02)
[3]马桃莉.稷山县枣粮间作模式调查分析.山西林业科技,2012,(02)
[4]张凤勇,扈惠灵,田永振.幼龄沙地果园间作模式的效益比较研究.北方园艺,2010,(11)
[5]索鹏.浅析林(果)粮间作模式的特点及优势表现.现代农村科技,2010,(09)
[6]周海燕,柴强,黄高宝,白锦龙.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