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文明

2015-12-02

大众考古 2015年10期
关键词:鲑鱼西夏中原

早期古印第安人对鲑鱼的利用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人类学系研究人员通过DNA 分析技术识别出了1.15 万年的狗鲑(Chum Salmon)残骸,它们发现于阿拉斯加内陆距离海岸大约1400 公里的河流上游的Upward Sun 河遗址。研究者进一步使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确定了这种鲑鱼曾从海洋沿着河流逆流而上迁徙,其测定年代也早于其他已知的北美人类利用鲑鱼资源的年代,这表明鲑鱼可能是早期古印第安人的一个关键的生存资源,而且可能也是人类向北美西北部地区扩张的一个因素。

(Carrin M.Halffman,EurekAlert!中文版网站2015 年9 月22 日)

“文明时代”的中原和长江下游

“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代,中原和长江下游地区地理环境、聚落分布规律和规模、生业经济、特别资源的掌控以及信仰系统的不同,导致了两地文明化进程不同的轨迹和道路,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结构稳定,影响深远但没有扩张的欲望,与中原地区社会组织内部充满了张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距今4300 年前后中原和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形成对峙之势,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则被彻底击垮。

(方向明,《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二辑)

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

作者认为“中原”的概念取决于以政治地理五方为表象的天下观,而天下观取决于地中概念。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对比陶寺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地中理论概念标准与政治地理五方的观念,提出地中和天下观同时出现于陶寺文化,确立于王湾三期文化,普及于二里头文化。于是中原概念在陶寺文化开始出现,只是在邦国林立的当时,这一概念并不一定能得到周边文化和族群的承认。中原概念被王湾三期文化通过文化扩张和政治作为所推出,至少被江淮地区或海岱地区的文化和族群所接受,既可自称,也可他称。作为王湾三期文化直接后裔的二里头文化,则通过王朝的各种手段,普及中原概念。而黄河中游地区的地中的理论标准,是依据政治中心的夏至晷影通过政治话语霸权确定的。

(何驽,《中原文化研究》2015 年第5 期)

考古学视角的大禹与大禹治水

大禹时代处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与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高江涛,《史志学刊》2015 年第4 期)

从考古资料看西夏农业发展状况

西夏故地出土的西夏农具大致可分为初耕、中耕和谷物加工几类。对出土西夏农具进行分类归纳、比较分析,从考古资料可知西夏时期我国西北的农业早已不是粗放式农业,而是经过中耕锄草、加强田间管理、改善耕作技术和收割技术的精耕细作农业。

(李玉峰,(西夏研究》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鲑鱼西夏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不时鲑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不时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