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萨"号到"哥德堡"号
2015-12-02撰文梁二平
撰文/梁二平
从"瓦萨"号到"哥德堡"号
撰文/梁二平
从丹麦哥本哈根北部小镇赫尔兹堡搭轮渡,不用出示护照就能登上开往瑞典的大船,20分钟后船就靠上了瑞典一边的码头,丹麦和瑞典就隔着厄勒海峡不足20千米这一点距离。瑞典,天高云低,地广人稀,让人想起瑞典人创作的那首《大大世界》(Big Big World),如果没人反对,我宁愿将这首享誉全球的歌当作瑞典国歌。因为后维京时代,瑞典曾拥有过一个以波罗的海为中心的“大大世界”。后来,这个海盗帝国的命运,像那两艘装满了财富梦的大船(“瓦萨”号和“哥德堡”号)一样,在最辉煌的时刻像中魔似地沉入了大海,恰似那个时代的一个隐喻。
今天来哥德堡的人,在市政广场上仍能看到第一艘沉船的建造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 II Adolf,1594~1632年),他以青铜的姿态站在高台之上,气宇轩昂地用右手指着大地,仿佛在说“这是我的土地!”这位“二世”确实开创了瑞典的黄金时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始皇帝”古斯塔夫一世的揭竿而起……
大约从12世纪开始,维京人渐渐放弃了他们的奥丁神,爱上了被征服者的宗教,开始用基督,用一神,来统一维京人的思想。这完全吻合了蛮族的文化传统:如罗马人征服犹太人,并打击基督教,最终,却由君士坦丁皇帝带头改信了基督教;再如,北方蛮族日耳曼人,公元400多年时,他们推翻了罗马帝国,随后,全盘接受了罗马人的基督教;而今,转信基督的维京人,似乎一夜之间文明了,停止了海盗活动,开始热心于建立民族国家:1100年前后,瑞典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瑞典东扩兼并今天属于芬兰的土地;1397年瑞典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北欧进入“三冠王”时代。这一时期的维京人,忽而“合纵”,忽而“连横”。维京大贵族赞成联盟,但大众多为“民族主义”,反对联盟。虽然,卡尔马联盟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瑞典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矛盾像积雪一样越积越厚。1521年瑞典贵族青年古斯塔夫·瓦萨,组织瑞典农民率先起来反对联盟,通过武装抗争,最终脱离了卡尔马联盟,并于1523年成为独立的瑞典国,古斯塔夫·瓦萨成为瑞典第一任国王,即古斯塔夫一世。
如果说,古斯塔夫一世是寻求独立的国王,那么古斯塔夫二世则是追求扩张的国王。阿道夫17岁时继承王位成为“二世”之时,瑞典与丹麦、波兰、俄罗斯三国都有矛盾。1613年瑞典与丹麦作战失败,被迫割地求和;1614年瑞典又与俄国打了3年,获得芬兰湾周围的土地;1621年又发动历时8年的对波兰的战争,几乎全部占领波罗的海沿岸;打仗与领土争夺成为古斯塔夫二世执政的主旋律,而军备之首,是不断地扩充海军,不断地造战船。
瓦萨 号,最为奢华的沉没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但那个颁发诺贝尔奖的古老王宫,没什么好看的,北欧的宫殿与城堡都是从老欧洲照搬过来,没有原创。真正的原创还是维京——到斯德哥尔摩不能不看的是那艘后维京时代的战船杰作——瓦萨战船。巧得很,我选择考察瓦萨战船的日子是8月10日,1628年的这一天,恰是瓦萨战船下水的日子,它和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在首航中沉没了——这一天遂成它的祭日。
这个瑞典帝国的辉煌样本,在海底一直呆到1961年才被整体打捞出水。经过修复,瓦萨战船95%的原始残骸得以保留,世界不仅拥有了第一艘17世纪的古船实物,还在修复过程中第一次拥有了17世纪古船的完整图纸;而那从水中捞出的万余件文物,则是我们了解17世纪海军生活的最佳解码。
瓦萨战船博物馆专为这艘沉船而建,作为380多年前建造的战船,它实在是太大了。从第一斜桅算起船有69米长,12米宽,主桅52米高,双层炮位,装炮64门,排水量1210吨,5层甲板,船尾龙骨有6层楼高。展厅从船底一层一层展示,观众可以从船底一直参观到船艉顶楼,在7楼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最华美的船艉雕刻,其顶部刻“GARS”,这些字母分别代表着“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瑞典”……
“王国的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这是古斯塔夫·阿道夫当上国王之后说的名言。靠着海军,瑞典人保住了国土安全,封锁了波兰出海口,以增加自己的税收。俄国仍然被封堵于大陆,没能获得出海口。但连年战争,海军也损耗巨大,1625年,仅这一年瑞典就损失了10条战舰。也正是这一年,奉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旨意,斯德哥尔摩船场请来了欧洲最专业的荷兰造船技师,用1000棵橡树开始建造最豪华也最昂贵的瓦萨战船。
经过3年的努力,1628年夏天瓦萨战船终于造好,并以瑞典第一位国王古斯塔夫·瓦萨的名字命名。8月10日,风和日丽, 瓦萨”号在国王码头举行盛大首航仪式,然而,只张开10张帆中4张帆的“瓦萨”号,在驶离码头仅1000多米,即在一阵海风吹袭下,船体倾斜,于一片尖叫声中沉入海底。船上当时有300多人,约50人没能逃脱。更不幸的是,它是瑞典海军这个月里损失的第3条战船了。
令人遗憾的是,3年后,也就是1632年,攻打德意志的古斯塔夫二世,也像瓦萨战舰一样沉没了。
"哥德堡"号,为何要远航东方
消逝在38岁大好年华的古斯塔夫二世,没能等到瑞典最辉煌的时刻,“三十年战争”在法国介入后,新教联盟终于迎来了1648年的最后胜利。瑞典成为除了本土外,还拥有芬兰、德意志北部沿海地区、芬兰湾、里加湾的北欧大国。瑞典在波罗的海扎扎实实地风光了100多年,直到与沙俄打的“北方战争(1700~1721年)”战败,瑞典的帝国地位渐渐被沙俄取代。
靠打劫发家的瑞典人,又开始老老实实地做海上贸易了。这一时期,一条后来也因沉没而出了大名的商船反复出现在通往东方的航路上,它就是“哥德堡”号。1738年瑞典东印度公司为远航中国,专门建造了武装商船“哥德堡”号,它是这家公司38艘远洋商船中第二大的船只,装备有30门大炮。5年之内,它先后3次远航广州,成为瑞典的明星级商船。
1739年“哥德堡”号第1次来广州;
1741年“哥德堡”号第2次来广州;
1743年“哥德堡”号第3次来广州。
1745年1月11日,第3次来广州的“哥德堡”号从黄埔港启程返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价值约合2.5亿瑞典银币。8个月后,“哥德堡”号终于航行到“哥德堡”港,大约再航行900米,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就可以上岸回家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德堡”号突然触礁,这艘有19张帆的大船,像一个醉鬼一样晃了几下,就沉入海底。
人们赶紧打捞船上的货物,从沉船中捞起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这些东西后来在市场上拍卖,所得不仅支付了哥德堡号东方之行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获利14%。这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一艘这样的商船,但它又沉没在南非。沉船像一个噩梦缠上了瑞典。
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没赶上列强瓜分中国的鸦片战争就倒闭了,所以,中国人愿意把“哥德堡”号归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平等贸易往来之列。
1993年,仿造“哥德堡”号商船工程上马,瑞典国王卡尔16世成为这项工程的监护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成为皇家工程。重建“哥德堡”号花费约3亿瑞典克朗,约合3亿人民币,几乎就是造一艘木制的航母。经过十年的精心打造,2003年6月6日瑞典国庆这一天,这艘使用18世纪工艺制造的58米长的“哥德堡”号新船顺利下水。两年后的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仿古商船正式远航中国,2006年7月18日顺利停靠广州南沙客运港,瑞典国王和王后同时到访。一年后,“哥德堡”号顺利回到它的出生地“哥德堡”市。不过,我这次到“哥德堡”,却没能见到它,也没打听到它现在的行踪。我的笔墨再次转回关于沉没的隐喻,1745年的沉没,实际上是一个帝国的沉没。
现在说说,祖祖辈辈活动在北纬45度以北的维京人,为何会在1731~1813年以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跑到回归线上的广州进行贸易?此时波罗的海已成了沙俄的主场,瑞典人不得不重拾他们曾经看不起的海上贸易。
有一种赞美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说法是,当年该公司船队曾132次远航到广州,一艘商船往来的贸易额,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它从反面证明,此时的瑞典经济是何等微不足道,瑞典从此走向衰退,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维京人的故事,后维京的时代,到此结束,世界又将重新布局。
(责编: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