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公众考古传播

2015-12-02崔俊俊

大众考古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子图书考古学考古

文 图/崔俊俊

(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

考古学家有两大使命:一是发现历史,一是将发现的历史告知于众。考古学自20 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挥动手铲,让时间掩埋的历史重见天日,用无数文物见证那个时代的兴衰和真实。可有些成果并未广为人知,却变成普通公众很难读懂的专业术语。历史属于整个人类,公众有权利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考古工作者作为沟通古今的使者,有义务将发现的历史告知公众。正如著名考古学家保罗·巴恩所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如果这有任何意义或正当理由的话——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而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

近年来,公众考古成为国内考古学界的热点。不少高校考古文博院系、博物馆、考古所举办过相关的活动,或是讲座、或是组织志愿者参观发掘现场,甚至组织公众亲自参与发掘。一些新闻媒体也多有报道,央视新闻频道对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进行现场直播,科教和纪录片频道经常播放考古类纪录片,这些都大大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自然学科的一些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是日常产品为大众服务,考古学的成果同样可以,公众考古是考古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考古学需要公众考古,这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公众考古的兴起恰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不得不说是考古学的幸运,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式的传播新媒介,使得考古有了更多、更高效的传播途径和工具。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不断有新型媒体形式出现。当下而言,最“新”媒体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网络传播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公众考古的火热也催生了一批致力于传播考古的考古人。传播考古,不仅仅是为了将我们发现的历史告知于众,也是为了化解普通公众对考古工作的种种误解。同样,因为考古的神秘和人类好奇心的天性,站在考古另一端的普通公众,渴望知道真实的考古。盗墓小说、鉴宝类节目的火热,正说明考古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也表明考古正面的宣传和科普的薄弱,以至于大多数公众说到考古就想到挖墓,想到文物的市场价格。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普通公众可以有更多途径获取考古信息,考古成果不再仅仅是一本专业的考古报告,将会以更多通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可用于传播考古的新媒体形式有哪些?考古工作者又该如何利用?普通公众怎样通过新媒体了解考古?

微信,当下使用率极高的社交类应用。它不仅革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平台。因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再加上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是用来传播考古和获取考古信息的有力工具。正如微信公众平台宣传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所说一样,一些考古文物部门或是热衷于传播考古的个人均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后台操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考古类的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皆可)。对考古感兴趣的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关注考古类公众号。目前已有不少考古类的微信公众账号,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办的“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号zhongguokaogu)、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创办的“考古汇”(微信号kaoguhui)、中国文物网创办的“中国文物网”(微信号wenwuchina)、考古中国网创办的“考古中国”(微信号kgzg_cn)、山西晚报创办的“文博山西”(微信号sxwbwbsx)以及个人创办的“考古文博资讯”(微信号kgwbnews)、“上下探方五千年”(微信号Archae-bigcui)等等。另外,如百度百家、搜狐新闻、网易云阅读、网易新闻、头条网、易信、飞信、ZAKER 等等,也都提供类似微信自媒体性质的公众平台,但又有各自的受众和特点。

电子书,是将传统的纸质书籍数字化,在电脑或移动终端上阅读,相对于纸质书,它更容易获取和阅读。小米旗下的多看书城提供海量电子图书,多家互联网门户或个人与多看阅读合作出版自己的电子刊物,以低廉的价格或是免费供用户下载阅读。多看阅读除了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外,还有适配Kindle 终端的多看系统,用户可以购买电子图书,在手机、平板、Kindle 等移动终端上阅读,且可多终端同步。2014 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多看阅读中免费推出“微博物”杂志,介绍博物馆展览、藏品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广受好评。亚马逊也有自己完善的电子图书模式,且自2013 年Kindle 进入大陆以来,多家出版社与亚马逊合作,推出了大量低廉的电子图书,考古类的图书也越来越多,Kindle 阅读器媲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革新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亚马逊类似,国内的当当网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电子图书平台,推出了类似Kindle 的阅读器,只是考古类的电子书还较少。此外,如百度阅读、豆瓣阅读、网易云阅读等平台,个人或是机构均可申请成为作者,发布书籍,且都有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相应客户端,方便用户下载阅读。

与文字传播相比,语音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且随意自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电台已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加之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不再受广播信号、硬件设备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聆听不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被动收听,现在人人可以当主播。像荔枝FM、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均提供主播入口,个人可录制语音上传到平台。录制有关考古类的语音节目,比如朗读一些考古科普类的书籍、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或是将一些考古类的公益讲座录音等等上传至相应平台,供大家收听。近期考古资讯小站已在荔枝FM、喜马拉雅FM 等平台推出了“手铲FM”节目,主要介绍考古资讯小站出品的最新资讯翻译,向公众普及考古常识,以及闲聊一些考古文博的热点话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汇也将一些考古类的公益讲座录音上传至喜马拉雅FM。另外如国学新知在喜马拉雅FM 发布的“考古发现史话”系列讲座已有十余万的点播量。普通公众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相应App,在线或是下载,随时随地收听,也是了解考古的别样方式。

除文字和语音外,视频更具有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近年来央视对一些重大考古发现进行现场直播,每逢假日如国庆、春节在《探索·发现》栏目还会播出“考古进行时”节目,这些都让公众更形象直观地了解考古。与“电视时代”不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视频的方式更广,且不受电视节目播放时段的限制。热衷于公众考古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制作考古类的视频上传至网络,类似的平台很多,比如优酷、搜狐、新浪、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均提供视频上传入口。对考古感兴趣的公众在观看电视剧、综艺节目之余,观看一些考古类视频或是纪录片,也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终端考古类App 的开发,也是公众考古传播的一大途径。故宫博物院在2015 年春节前夕推出“每日故宫”App,从180 余万件藏品中精挑细选,每日推出一款珍品,向观众揭示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点滴细节,让传世文物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另外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等App。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2014 年中旬推出了“考古汇”App,结合考古汇网站,介绍最新考古发现,精美文物赏析以及传播考古知识。公众可直接下载到智能终端,更加直接方便地获取考古资讯。

无论是公众考古的传播还是考古资讯的获取,都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传播媒介。前文列举的公众平台、电子图书、网络电台或是视频、考古类App 开发,仅是当今新媒体的一部分,且被用于公众考古传播的也是少数。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会不断涌现。考古学虽然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也应当充分利用当今科技的成果来发展自己,希望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能利用新媒体来传播考古。需要强调的是,高质量、通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公众乐于通过新媒体获取考古资讯的关键,与此同时,公众的分享、转发客观上也促进了公众考古的传播,这也是新媒体的特性所在。

猜你喜欢

电子图书考古学考古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测一测
电子图书的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创新
夏鼐与埃及考古学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传统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