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古船模型缩小100倍的“水上老房子”
2015-12-02陈茜无忌陈茜
文+陈茜 图+无忌 陈茜
2015年11月17日,重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进入公示阶段,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赫然在列。得知这个消息的周平东既兴奋又难过,兴奋的是自己这么多年坚持做古船模终于有了个结果,难过的是那些被他称为“水上房子”的船舶依旧只能一只只逐渐消失在重庆的江川河流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水上房子”缩小30 倍甚至100 倍,让看见船模的人们记住,它们曾在重庆的各个角落里存在过,也曾在重庆的各个历史时期起过巨大的作用。
船模老人的十年如一日
重庆冬天的早晨冷得很彻底,冷风吹进协信公馆旁的一条普通弄堂的院子中,尽管院子里有围墙和铁门,但是风还是无孔不入地侵袭着每一个角落。已过知天命年纪的周平东正在他的工作间里埋头做着木工活,他一推一收的动作协调而有张力,完全一副专业木匠的样子,在他的脚下布满了卷曲的木料碎屑。环顾四周,这间不足5 平方米的工作室正中放着一台开料机器,紧挨墙壁放着两米来长的书桌。书桌上堆满了大小不一的收纳盒,里面装着各种打磨好的木质零件,有斗拱、房檐、窗棂等。书桌上方隔出几层来,整齐地摆满了做手工的各式材料和工具,一个半成品的船模特别显眼。“这是一艘‘麻秧子’,头平尾翘,肚大,稳性好,是重庆曾经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木船。”周平东解释说,“现在它还没完工,要是完工了按比例放大,可载百吨之重。”
左右页图:或许因为自小在水边长大的缘故,周氏古船模型第三代传人周平东对古船情有独钟,代表作有明代大小黄船、宋代龙船、明清战船、麻秧子、舵笼子船。
说着,周平东拿过“麻秧子”,准备给它挂帆。在经开料、粘合龙骨、定肋骨、铺船条、架船舱、上表面涂层等步骤后,挂帆是造船模的最后一个步骤,有了风帆,“船”才能远航,完成它的使命。连接帆布的细线缠绕在船舷上,如何缠,缠几圈,都有讲究。工作室没有暖气,周平东的额头上却满布汗水,略显粗糙的指头灵活地在船舷上穿绕,风帆挂好,他抹了抹汗,说:“别看有些船模只有二三十厘米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船上有的物件,小船上全能找得着。从龙骨、船舱、船帆,到船桨、船锚、船舵,所有部件与真正的战船毫无二致。所以,制作船模的时间并不短,短则20 多天,长则两三个月。”
自从周平东开始从事模型制作这项工作,他便潜心于此,一年365 天,一天8 小时,周平东从不懈怠。这样的日子不枯燥吗?周平东笑说,“我如果一天不来工作室、一天不摸摸工具就浑身不舒服。”朴实的言语背后,透露出的是他对模型制作的热爱与执着。
左右页图:从早上9:30到晚上10:00,除去吃饭和休息,若无重大事件,每天在工作间里做上8小时,这是周平东与女儿周南馨雷打不动的规律。
古法造船造出的金奖
周平东出生在一个造船世家,他的爷爷周尚之一生都从事古法建造渔船的手艺,而且周尚之的习惯是在做真船前,都会先制作一个微缩模型,而后按比例放大,做成实体大船。后来,坚硬的钢质船、铁皮船逐渐取代了木船打渔作业,大船不做了,但做模型的手艺却在周家延续了下来。
传到周平东时已经是第三代。周平东很小就表现出对船模的兴趣,但是后来却到了印刷厂上班。他告诉笔者,为了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他必须另找活计,工作后又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从事这项“业余爱好”,只是偶尔为哄女儿开心,给她做一个简单的船模玩具。
如果后来没有从事航模这一个工作,周平东也许就和大多数最早接触印刷的人一样,凭他的资历和头脑,在印刷业或出版业闯出一片天地,挣到更多的钱,让全家人过上日新月异的生活。但是上天让周平东做了一个选择,那是1987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正在印刷厂工作的周平东随手翻读一张报纸,一条关于重庆市抢救和保护老房子的消息,竟让他心里面不平静起来。对于曾生活在潼南涪江边的周平东来说,船不就是他们造在水上的房屋吗?船上的生活正渐行渐远,水上船只面临消亡,难道这不该与老房子一样得到抢救和保护么?周平东放下报纸,走到离家门不远的嘉陵江边。
经常是这样的黄昏时分,水上人家从夕阳下归来,几只船靠到岸上,立在船头的老人,呼喊着孩子的小名……但这一切都已是从前的记忆了,眼前的水面上,夕阳安静地落下来,湖光水影只是空荡荡一片。周平东的心里有点失落,昔日的船影在他心底久久挥之不去,几乎就在那一瞬间,他有了捡起家族技艺、制作古船模型的念头。
左右页图:预备大黄船是周平东受人所托制作的,从画设计图到彻底完工,耗时4个多月,用了的零件超过3万多,耗费了周平东太多精力。
三个月后,一艘惟妙惟肖的“舵笼子”船模在他手底诞生了。“舵笼子”过去是用来水上运输的柏木船,一年四季“汗滴禾下土”换来的收成,装到船上运往各处销售。周平东小时候常在傍晚,望着“舵笼子”由远而近归来,大人总会带些糕饼、糖果、铅笔、橡皮等回来,那是孩子们充满憧憬和兴奋的时刻,也许,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在周平东心中挥之不去,所以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仿造一只“舵笼子”。
初战告捷大大鼓励了周平东,此后的他愈加迷上了“造船”,从仿制农船、渔船、渡船及至传统画舫,渐渐又对古船、战船发生了浓厚兴趣。两年前他做一艘战船时,周平东特别认真查阅了大量史书资料,又到文化宫拜访历史学者和军事专家们,在获得“初步印象”之后才动手制作。
几周时间,一艘神气活现的明清战船展露“真容”:船高三层,前部有宽阔的平台,十几门“黄金”大炮分别对称安放在船沿,作战时,这里即成将士杀敌火拼的“疆场”……顶层为“瞭望台”——指挥者凭此登高望远。底层为船舱,前舱“指挥部”运筹帷幄,后舱“水兵室”众志成城;舱分内外两层,万一敌方击中外层,船体一时不致沉没。四个密封船舱设计合理,哪怕有一处进水,短时间内也危及不到整船的安全行驶,而且船的底部设有多处排水孔,除每层舷缘的排水道外,从内向外挑出的遮雨檐,以及甲板上刻有防滑纹路等等,都足见制作者于细微处之精心周到。这件作品最终不负众望,在第48 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为周平东获得了2013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奖金奖。
重庆最大木制古船模型的诞生
“一艘船模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从船舶知识、制图、船体设计到工艺,稍不仔细,就会出现瑕疵,一旦出现瑕疵,那这艘船可能就毁了。”周平东打了个比方,一艘船就好比人体的骨架,比例不对、粗细不匀、关节有损,都不会是一条好船,只有从整体到细节都对了,船才能“站”起来。
“特别是古代的船,没有参照、没有原来的图纸,需要自己去摸索。一条船模做完后,我们都会有一份厚厚的资料积累下来。”周平东说,看一艘船的优劣就是看制作人对船模整体的把控与细节的处理。
周平东曾与女婿刘剑制作过一艘长2.4 米、高1.5米的木制明代古船模型,该模型原型是明代皇家使用 的御用预备大黄船。周平东根据《龙江船厂志》上对“预备大黄船”的记载,按照1:30 的比例还原制作的,这也是目前重庆“体型”最大的木制古船模型。
整个船体呈暗红色,上面是细腻的木纹,用的是产自非洲的红木沙比利,“这是造工艺船最好木料,颜色好看还不变形。”周平东做的所有古代船模都是用的这种木料。船分三层,位于边缘的下层摆放着几艘小木船和一些古时船上的生产生活用具,随着台阶往上,是一个转盘和一间占了二层近一半空间的船舱,船舱的窗户做工精细,近看能从窗户的每一个镂空的格子看到里面。每一根窗条的宽度都在一毫米,看上去不差分毫。船舱上方,随着台阶拾阶而上,是一个雕梁画栋的亭子,亭子的屋顶做成故宫屋顶的凹凸有致的造型。四张高矮不一的米色大帆立在船上,最高的近1 米,帆上都系着细细的黑绳,不用的时候可以把帆收起来,每条黑绳系在船体上的一头都穿着一黑绿色的玉珠。
整艘船运用的都是传统的榫卯工艺,即在各零部件上制作凹槽,以便各零部件互相拼接,而不是运用其他材料粘连在一起。周平东后来统计了一下,做这艘大黄船他总共用了3 万多零件。
船上有60 扇窗户,每一扇都用28 根宽一毫米、长32 毫米的小木条拼接而成,每一根小木条上还有好几个宽一毫米的凹槽,用于拼接的工作台有些矮,每次做小木条的时候,周平东都会弯着腰,找出只有1 毫米厚的电锯,对着木条细细打磨,过几分钟就把眼镜取下来,站直身子揉揉眼,“做这个讲究精细,要是每根不能严丝合缝拼起来,只有丢。”
左右页图:之所以放弃之前印刷厂的工作,除了自身拥有家族传下来的的古船模手艺,也是基于保护在重庆江川河流逐渐消失的传统船舶。
从画设计图到彻底完工,总共耗时4个多月,他和女婿每天至少要在上面花费八九个小时,“基本上每天都会忙到晚上11 点。”但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这艘大黄船最后卖了6 万元的高价。
水上的老房子
能建造重庆体型最大的木制古船模型的周平东,渐渐在重庆乃至全国有了些名声。2014年,他的大黄船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东阳)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15年10月,周氏古船模型制作工艺正式进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阶段。现在,想找他拜师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都被他拒绝了。他现在的徒弟,就是女儿周南馨和女婿刘剑,“我只是个木匠,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没那么大的精力,再教授其他学生了。”
或许如同周平东放弃工作,专心做古船模的纯粹初衷一样,他把所有精力都拿来做古船模了。这些古船模的作用就是有意识地保护那些在重庆江川河流上快要失踪的船舶,“让大家不要忘记,它们曾经在重庆的各个历史时期起过很大作用,保留一点民间地方特色的东西。”这些话发自周平东的心声。待手头接下的活“结清”后,他一心想建造一座古船模型陈列馆,收集一些旧船实物和从前的造船工具、船用部件以及水上生活用品等;然后再制作一批古船、名船及其重庆江川河流上的各式运输船只模型——他把这些称作是“水上的老房子”,他的家就是“老房子的营造工场”。可能的话,周平东还想造一条过去才子佳人聚宴的“画舫”,不过他想做得大些,停泊于嘉陵江上,供南来北往的旅游客人观光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