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出版媒介角色新解读

2015-12-02于力平

社会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作品出版物媒介

文/于力平

随着国力日昌,国家对基础研究、学术争鸣不断加强扶持力度,提供大量财政作为后盾,资助学者进行各类型研究。因此,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体现,学术出版也蓬勃发展。仅2013年,全国500余家出版社,就出版了4万多种学术图书,占全年40余万种图书的1/10。然而,在这种表面繁荣之下,隐藏着制约学术出版健康发展的瓶颈。对此,出版人须时刻警惕,并牢记自己的媒介角色,掌握出版主动权,既有热情又有方法地演绎好新形势下的出版人角色。

何谓瓶颈?

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而每所高校都有为数众多的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评职称出版专著的要求或者任务。如此一来,每年学术出版物的数量可想而知。然而,鉴于职称评定的迫切性,由众多博士论文、课题结项成果组成的出版物大军,其中究竟能有多少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泥沙俱下,出版社已经失去了选择优秀作品的能力,进而在业绩考核、利润指标等压力之下,半推半就地自我放弃了这项职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来料加工出版工厂。作为出版人,不能不唏嘘之,无奈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

伴随着学术出版物品种与日俱增困境的,还有单个品种印数的急剧下滑。现代学术研究分支细密、专业性强,其学术著作非一般人所能触及。所以,越专业的图书印量越小,这还进一步推高了单册图书价格。有些图书,即使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无力购买,只好求助于图书馆。恶性循环之下,印数无望提高,图书只能走奢侈路线,成为了极少数人才能把玩的高端产品,压低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面对依靠堆积学术图书品种数量维持日常运转的困境,出版社应如何破局?显然,继续走老路,是不可持续的。低印量意味着低效率,在现代资本逻辑下,低效的资本运作是不足取的,被淘汰是必然的。高种数意味着高劳动,在工作时间一定的情况下,疲于奔命和粗制烂造就是无法避免的。短期来看,这会损害出版物的品质,进而伤及学术出版社的声誉;长远来看,这无疑会扼杀出版行业的前途。低印量和高种数,是制约学术出版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通过数字出版吗?在笔者看来,数字出版同激光照排技术一样,只是手段和工具。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依然无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如何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内容呢?这就回到了如何定位学术出版角色的问题。学术出版社依然是关联作者和读者的媒介。尽管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结论,但是少有人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演绎好这个媒介角色,发挥好这个媒介功能。

如何重塑媒介角色?

重塑媒介角色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深耕作者、发展读者、锻造编辑。

所谓深耕作者,是指向优秀作者的优秀作品要效益。学术出版以传承文明成果为己任。如果所谓的优秀作品不能流传50年,甚至100年,那么就难以称之为优秀作品。一部作品如果一次性印量极为稀少,加印次数寥寥,更谈不上是优秀作品。所以,学术出版社的使命是发掘、维护、宣传优秀作品,使其在一定的学术领域内长期占据必读读物的地位。只有如此,学术出版才能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使用、介绍和推荐,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学人的阅读和品鉴,学术出版物就无法实现长远流传的目的。深耕作者,不仅要发掘、发现优秀作者的优秀作品,还要提高优秀作品的品质,使其成为用纸精良、封面装帧悦目、装订考究,内容差错少、经得起推敲的高品质图书。在图书编辑过程中,须通过缜密的质疑与解疑取得作者的信任,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深耕作者,不仅要制作优秀出版物,还应在取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获取其讲课录像、课程讲义、发表论文等学术资源,作者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构建一个立体的作者资源网络。利用这个立体化的作者资源网络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平台,通过网聚读者,引导读者与作者直接交流、互动,营造一个活跃的阅读氛围,持续打造学术出版社的优秀品牌和出版文化。深耕作者,不仅要抓住知名作者,还应培育优秀青年作者队伍。通过名家的学术资源网络,引导青年学者与知名专家沟通、交流,促进其成长,并支持其优秀作品的出版。

所谓发展读者,是指培育多层次的读者群体。对于学术出版物来说,读者群体是逐层扩散的。越是专业的学术图书,读者群越少,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和层级关系,这使得跨专业阅读成为可能。所以通过制作精良的优秀专业学术出版物,以及名家的立体化学术资源网络,可以吸引本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读者。一旦形成局部热烈的阅读小气候,也会吸引非本专业的读者阅读相关图书。这就构成了涟漪般的读者扩散关系网络。学术出版社通过名家立体学术资源网络,引导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争鸣;通过读书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学术研讨小圈子的不断形成。若干个小圈子之间就会发生衍射关系,形成更大的一个学术研讨生态网络,最终将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放到最大。总而言之,学术出版社以及学术编辑只有积极努力,才能将逻辑上的读者扩散关系网络变为现实。如果学术出版社所构建的名家立体学术资源网络不断丰富,就会凝聚一批逐渐壮大的读者群体。作好读者与作者两门功课,学术出版社的立社之基才能坚实。

所谓锻造编辑,是指培育能够完美完成读者与作者两门功课的编辑队伍。重塑学术出版的媒介角色,关键在编辑。编辑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寻找优秀作品,才能逐步累积出版社的声望与名誉,才能逐步搭建出版社的名家名著网络。编辑只有发挥热情与能量,才能拉近读者与出版社、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才能为出版社构建稳定的读者群和购买群。锻造编辑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字化时代的编辑首先仍然要坚守术业有专攻的传统方向,作到既有深厚的学养背景,又有广博的学术视野。邹韬奋、叶圣陶等都是学者型编辑。前辈的光辉榜样是一代又一代学术编辑的奋斗目标。发现优秀学术作品,需要犀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养,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即使是一块美玉摆在面前,也会茫然错过。除此之外,在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只有学养深厚,才能赢得作者的尊重与信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约稿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知识储备丰富的编辑在编辑稿件时也能应付自如,不至于在细节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求证时间,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出版物的学术质量。数字化时代的编辑,还需要拥有熟练应用排版软件、图形处理软件、多媒体信息通信软件的能力。拥抱新媒体浪潮,积极拓展作者学术资源,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资源,搭建作者与读者顺畅交流的网络平台,是新时代编辑的必修课。没有新时代工具思维的编辑必然竞争力不足,难以胜任新时期学术出版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编辑,仍然要走社会活动家之路。这里的社会活动家,仍然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进展,了解相关学术领域动态。只有如此,才能发现优秀作者,以及学界新秀,也有机会近距离与学者、专家交流,不断壮大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作者队伍。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不断收集和积累名家的作品线以及学术资源,丰富出版社的名家学术资源网络。另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读者作者见面会、读者交流会、建立读者与作者的长效沟通机制,深入到读者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求。同时,利用微信等工具,积极向读者推送出版社新书信息,以及作者的立体的多层次学术资源信息。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编辑是复合型编辑,不仅需要静坐冷板凳,耐心细致地编辑稿件,还需要深入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了解学术前沿;不仅需要掌握优秀作者的优秀作品,还需要深入到读者群中,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渴望;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控制预算,还需要有不惜工本打造精品的勇气与韧劲;不仅需要掌握数字化浪潮下的流行工具软件与思维方式,还需要提高编辑的传统功底与素养。只有具备了以上多种素质,才能真正将学术出版的媒介角色演绎到位。

猜你喜欢

优秀作品出版物媒介
优秀作品展示
风景月赛优秀作品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优秀作品选登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