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类文摘:如何更好承担学术评价功能?

2015-12-02张爱华

社会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办刊文摘社会科学

文/张爱华

在当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拥有近3000种之众的各类期刊,其队伍不可谓不壮大。它们多数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一庞大的期刊队伍已经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生态结构。为数众多而又少为人知的小刊们位于金字塔的中下部;少数进入国家名刊工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综合类杂志和专业类期刊位于这一金字塔的上部;而高居金字塔塔尖,坐拥众星捧月之势的则是行业内俗称的“四大文摘”。以“四大文摘”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文摘为何被推入学术生态塔的顶端?其现状和功能如何?功能的局限及改进方向是怎样的?

“四大文摘”脱颖而出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的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社会科学类文摘约150余种。不过,其中约百种都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的《人大复印资料》,此外大多数都是综合性文摘,也有部分专业性文摘,例如《经济管理文摘》、《人口文摘》、《政工研究文摘》。这些学术文摘类期刊经过多年发展与竞争,逐渐出现了“三大文摘”以及“四大文摘”的说法。“三大文摘”是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四大文摘”则是在“三大文摘”的基础上再加上专题系列期刊《人大复印资料》。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原名《新华月报·文摘版》,1981年更名为《新华文摘》,2004年改版为半月刊。选编的宗旨是展现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人物与回忆、文化、科技、读书与出版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资料、新信息;突出文章的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检索性。目标读者群为政界、企业界的中高级干部与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学及其他教育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创刊30多年来,读者量一直稳定在100万人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择优推介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月刊,2000年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它的办刊主旨是综合反映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追踪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创新的论著精华。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创刊于1984年,原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由教育部决定创办,并委托上海市主办,杂志社设在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该刊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或体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材料的优秀论文,以及学科研究中具有前瞻性或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成果,推荐人文社科研究中与国家改革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具有战略性或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成果。

《人大复印资料》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是国内大型的信息资料编选库。每年从全国几千种报刊上精选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按专题分类编辑,出版品种有上百种之多。

总体上看,“四大文摘”在办刊方向上主要是服务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其精华进行二次摘录和传播,但是具体而言,四家文摘在办刊宗旨和读者定位等层面还是各具特色。《新华文摘》的读者定位除了学术界,还包括党政机关干部和管理人员,所以其选文兼顾时政类报刊和实用性研究,除了学术期刊外,还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纸作为摘编来源,摘编内容也相对丰富,学术性之外兼顾了可读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虽然更偏重纯学术研究的期刊,但前者的转载更关注社科院(联)所办的学术期刊,而后者更侧重于高校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与上述“文摘”类型的期刊相比,首先,形态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杂志,而是系列期刊的总称;其次,它的转载以全文复印为主,“摘”的成分少,所以有学者将之归类为“亚文摘期刊”。

学术文摘的功能

社科学术文摘承担的基本功能是对海量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择优抓取,进而促成优秀学术成果的二次传播,其目的是服务于学术界,帮助学者和读者对有效的学术信息进行快速甄选。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信息眩晕”的时代,面临海量信息的强力冲击,人们普遍存在有效信息如何甄选的纠结与焦虑。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同样,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惊人。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数量大概有2900余种,每年发表的论文总量不低于75万篇。

毋庸讳言,在这一庞大的论文发表库中,作者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文章的学术水准良莠难分,其中既有大量创新性的优秀学术成果,也产生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甚至还出现了一批涉嫌抄袭伪造的“学术垃圾”。

因此,从海量的学术信息中遴选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优秀成果,为理论界、思想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提供真正具有前沿性的社科研究精品,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学术文摘存在的立身之本。学术文摘的优势在于,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队伍,通过主编与编辑的海量阅读、专业眼光和及时跟踪,定期对全国数千种社科学术期刊中已发表的学术成果择优筛选、二次推荐和叠加传播,进而为优秀学术成果产生更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发挥推介作用。

可见,学术传播乃是学术文摘的基本功能。但是,不同于原创性的学术期刊,学术文摘是择优的二次传播,其中内含一个遴选优秀论文并推介学术精品的机制,因此在学术文摘的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了学术评价的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四大文摘”的转载情况不仅成为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且成为衡量原创性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参考数据。可以说,“四大文摘”受到学术研究队伍和期刊编辑人士的双重热捧。

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四大文摘”的转载等同于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有的学术论文可能初次发表的杂志级别不高,但是一旦被“四大文摘”转载,马上身价培增。比如,《新华文摘》已经成为各级学术机构与大学职称、学位评定的重要指标。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条例规定,凡是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视同“国家一级刊物”发表论文,并且伴有重奖,奖金高的甚至多达万元。

同时,原创类的学术期刊也将“四大文摘”转载情况列为期刊质量评定的重要标准。一些转载率高的学术杂志,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本期刊的转载排名情况公布于众。《人大复印资料》从2001年起,每年在《光明日报》上公布学术期刊的转载量排名,更强化了本身的学术评价功能。

将“四大文摘”推向期刊生态金字塔塔尖的重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两个:

一是社科类学术成果评价困难与学术文摘的择优功能共同推动的结果。众所周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许多成果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因此对其学术价值进行客观评估存在很大的困难,一般很难形成一个公认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一篇文章被某一刊物发表后,其学术价值到底如何、在学术界有无影响、其影响力的大小如何等问题很难直观地作出判断,一个比较方便的指标就是看该文章能否被学术文摘刊物转载。同时,学术文摘在专业化的编选流程中,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尽可能将学术精品推荐出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筛选和择优的功能。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编审冯小双比较谨慎的自我评估:“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文摘类学术期刊虽然不能保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全部选出来,但是却可以保证把最差的剔除出来。”当今,学术文摘类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说明了学术界对学术文摘的学术评价功能的基本认可。

二是在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四大文摘”转载情况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期刊评价体系是南京大学所编制的CSSCI体系,其中对期刊影响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二次文献的转载量情况。二次文献转载指数的权重分配,按照期刊论文被“四大文摘”转载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配。如果评价的对象是社科院(联)等系统的综合性期刊,其占比分别为:《新华文摘》4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35%、《人大复印资料》20%。如果评价的对象是高校学报,那么二次文献的权重分配为:《新华文摘》3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人大复印资料》10%、《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35%。

上述两个原因使得“四大文摘”的学术评判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进而成为学术论文水平和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评判者,在学术界取得众人尊崇的特殊地位。

学术文摘如何发挥好评价功能?

不过,关于学术文摘的学术评价功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许多人曾经发文认为,“四大文摘”的学术评价功能被过分放大了,出现了异化现象。实际上,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术文摘的论文择优机制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首先,每年在社科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至少在75万篇之上,而“四大文摘”受到版面的限制,成为“稀缺资源”,每年所能编选的优秀文章数量稀少。据统计,《新华文摘》的年均摘编量为110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年均摘编量为800余篇,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年均摘编量仅50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虽然总体规模可观,但是分配到各个学科后,摘编量仍十分有限。期刊界这种差距悬殊的原创-转载格局,必然造成大量有价值的文章被遗漏的情形。特别是由于受到名刊和名作者的选择偏好的影响,发表在一般刊物或者青年作者的有创新性研究的佳作往往被忽视。

其次,在优秀论文的筛选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主观判断的误差。尽管学术文摘一般都建立了比较专业的编辑队伍,考虑了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平衡性,但是在编选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受到刊物的办刊定位,编辑者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学术敏感性和学术偏好、理论功底与学术积累的主观影响,导致选择性的失衡:某些类型的选题可能学术价值有限,但比较容易胜出;而有些类型的选题,尽管学术价值很大,但是经常被忽视。

再次,由于学术文摘的转载能为论文作者及其一般期刊带来较高的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所以该领域成为学术腐败行为重点渗透的对象。毋庸讳言,权力和金钱等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有时会影响学术文摘的正常运作,以至于出现了入选文章的学术价值存在较大争议的情况。学术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文摘的学术评价是否公正的质疑。

实际上,有学者专门对学术文摘所编选文章的质量情况作了数据分析。他选取了“三大文摘”作为分析样本,对其编选文章(2008~2010年)的被引率与部分原创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承担择优推荐功能的“三大文摘”并没有像预想得那样比原创期刊的被引率高。其文章的被引率远远低于《中国社会科学》,仅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开放时代》大体相当。(参见“三大文摘”摘编论文被引率一览表)

无论是来自宏观层面的一般质疑,还是来自数据的量化分析,都对学术文摘所承担的学术评价功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学术文摘面临的这些挑战,同时也表明——如何更好地承担学术评价的使命,学术文摘自身需要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三大文摘”摘编论文被引率一览表

进一步丰富学术文摘的数量与类型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改进方向。从原创和转载的格局上看,与每年发布的海量学术论文相比,目前学术文摘类杂志十分稀缺,转载量十分有限。“四大文摘”限于版面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大量优秀成果的遗漏。此外,“四大文摘”客观上已处于学术垄断的地位,长期缺乏竞争性的办刊环境,会损伤这些文摘办刊的积极进取意识,不利于学术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学术文摘的办刊类型上看,“四大文摘”的办刊模式比较单一,以摘选、复印为主,办刊的能动性不够,尤其缺乏明确的评价说明。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开办新类型的学术文摘,比如评论类型的学术文摘,不仅编选优秀论文,而且亮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将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连同相关评论协同编辑出版,以引发学界讨论。通过公开自己的推荐标准,增加择优机制的透明性,还可以抵制学术腐败的渗透。

要举办评论性学术文摘,特别需要开门办刊,以学术文摘为平台邀请各个专业的专家共建学术评价共同体。首先,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学术文摘的选题甄选机制,以增强学术文摘运作机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形式,通过开发和利用网络推荐和评价系统,让专家们以互动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同行评议,从而把那些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优秀成果推荐出来。

只有与专家学者共建学术评价共同体,评论性学术文摘才可能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精准的学术洞察力,才能真正增强学术评价的权威性,进而为社科学术文摘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办刊文摘社会科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科学总论
台港文摘
台港文摘
健康文摘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