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契合与互动

2015-12-02

成人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专业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契合与互动

黄红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50)

【摘要】“社会治理”的提出,标志着治理理念的改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新课题。文章从社会治理的特征入手,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目标三个维度阐述了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提出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对创新社会治理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契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1]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变化,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即将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提出,更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也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一、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积极推进,在理论上也实现了从社会行政(公共行政)到社会管理(公共管理)进而走向社会治理(公共治理)的升华。回溯理论发展的历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勾画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尤其是提出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八大都对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十八大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基础上,又增加了“法治保障”,这一新的提法标志着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放置于法律的框架下,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从社会行政、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提出,是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理论成果,也体现了治国理念的新变化。与传统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表现出以下明显特点:

1.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平等性

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是治理主体多元性,在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公民都是平等的主体,每个主体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主体之间是平等的,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控制治理过程,每一个主体都可以与政府一起参与社会、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多元主体通过平等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共同治理。

2.社会治理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

在治理框架中,合法权是一个核心要素,传统的社会管理框架中,政府是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拥有单向绝对权威;而社会治理框架中,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在社会治理中拥有不同的权威,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在治理中拥有发言权与影响力。

3.社会治理过程的互动性

传统的社会管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服务功能的结合。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合作、平等的网络关系,治理的过程是多维的互动,是一个“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4.社会治理工具的技术性和科学性

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和政策法规刚性管理;而社会治理的格局是权力、市场、法律、文化、习俗等多元素共生,社会治理的工具更强调技术性,治理的过程要运用多种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

从前述社会治理的特征来看,治理过程的互动平等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工具的技术性、科学性决定了社会治理要运用科学的治理工具,选择重要的治理载体。以“助人自助、服务社会”为理念的社会工作,已经被许多国家的社会转型实践证明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最有效的良方之一。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理念、专业方法、治理方式和目标上的契合程度甚高,必将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和变革力量。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社会治理的理念契合

社会工作是一个价值为本的专业,以利他主义为专业的价值追求,强调每个社会成员价值的独特性,人格上的平等性,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社会工作主张公平正义,将实现人类的平等公平福祉作为专业的愿景。

社会治理的提出实质体现了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合作治理理念,社会治理倡导参与式社会自治。社会治理“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强调平等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政治权利,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都平等的享有发言权、拥有影响力,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激发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开发社会成员的潜能。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中,“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不再是单纯享受社会服务的被动的对象,而是需求的表达者、项目的选择者和服务的供给者”。[3]社会治理合作、平等的治理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高度契合。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契合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国家已经为大众所熟悉,也逐渐成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工作以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为学科基础,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有科学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斯基摩尔在其1994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导论》中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科学,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的方法技术服务于有需求的个人、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困难,挖掘潜能,从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减压阀”,成为社会领域重要的专业力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就要求社会治理的方式要趋向科学。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科学技术专业,为这种趋向提供了可能。

3.社会工作的目标与社会治理的目标的契合

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从微观层面来说,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除危机,维护基本的生存权利,在此基础上实现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挖掘个人潜力。但同时,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谋求社会公平的专业,社会工作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专业社会工作在宏观社会层面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治理是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规范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满足社会需求,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既充满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其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和社会工作的目标契合。

三、专业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

作为以福利性和行动性为其主要特征的社会工作,以其服务主体的多元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服务手段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职业的前端性,使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了工具手段的价值意义,对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有了可操作的现实意义。

1.专业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互动局面

社会工作通过充当使能者、支持者、实践者、倡导者推动建立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首先,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使能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的优势,通过为社区和民众提供服务,动员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活动,通过增能赋权等活动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和热情。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支持者,通过发挥其立足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传递社会政策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推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再次,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特征决定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创新重要的实践者。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积累总结社会治理经验,为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与专业支持。最后,专业社会工作还可以发挥其倡导功能,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自下而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2.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目标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必将培育一大批从事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发展一大批活跃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回应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在社区居家养老问题、残疾人社区康复、家庭暴力干预、妇女儿童、司法矫正等领域开展了专业服务,为有需求的民众,提供了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探索了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有效运作,引领了我国社会组织的成长,促进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搭建了政府与公众服务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绩效水平,降低了政府社会管理成本。

3.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化解

随着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走向多元化,管理型政府效率低下,管理型的政府很难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会工作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依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在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补充政府功能不足。专业社会工作优势主要表现在:从服务内容上看,社会工作因其方法的有效性在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矛盾化解、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从服务过程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自下而上推动,社会参与程度高,便于跟踪和评估,能提供个性化、柔性化的服务,预防和干预为主等优势。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可以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技术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控制社会风险,帮助人民群众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带来的创伤,增强人民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推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化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总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回应社会民众多元个性化需求,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福祉的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需要;是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需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在理念、方式、目标上的契合,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今后要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格局下,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首先继续完善顶层设计,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次积极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成长空间;其三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施展空间,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J].求是,2013,(12).

[3]何增科.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N].学习时报,2013-01-28.

(编辑/乔瑞雪)

【作者简介】黄红(1969—),女,四川阆中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公益慈善与社会组织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3A005

【收稿日期】2015-09-30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11.023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1-0083-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城市隔代教育问题探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