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广西”思考
2015-12-01何龙群
【摘要】文章阐述了民族或地方文化符号的含义及重要作用,选择了10个广西独有的、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并为世人公认的、可作为广西标记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总结文化符号影响力提升的规律。
【关键词】“符号广西”;影响力;思考
【作者】何龙群,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5-0131-005
THINKING ON THE “SYMBOLS OF GUANGXI”
He Longqun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and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or local cultural symbols. 10 cultural symbols that are unique in Guangxi, and that are recognized publically through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can be served as labels of Guangxi are chosen fo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then it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influence of cultural symbols.
Key Words: symbols of Guangxi; influence; thinking
2014春晚有一个节目叫“符号中国”,因符号学研究在中国历史并不长,能够在春晚舞台上应用,确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节目里面先后展示了桂林象鼻山、大熊猫、长城、西安兵马俑、天坛、紫禁城、卫星升空、春节、中国红、歌曲茉莉花等10个符号,这些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为国际公认的文化符号。由此引起我对“符号广西”及其影响力的思考。
符号是代表特定文化形态及其特征和独特形象的标记和象征。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特有的印迹,是被证明由该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别的民族没有的独特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体育、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等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并得到世人公认的独特优势或标记,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民族文化符号,能够向世人展示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软实力,也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世人也能通过各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认识和了解某个民族或地方。因此,凝炼民族文化符号并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成为各国各民族或各地宣示其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那么,能代表广西文化的符号是什么呢?2011年,广西桂学研究会和广西文科中心桂学研究团队组成了“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课题组,经过对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三个测量项目的数据统计,获得了220个广西文化符号的调查排名,确定了113个广西文化符号,并汇编成册。[1]尽管所选项目范围数量有失宽泛,其中既有真品,也有历史积淀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水货”,但毕竟是第一本有关广西文化符号的书籍,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做了一件基础性的有益的工作,值得点赞。
以个人之见,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符号,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历史积累和社会公认。使人一接触某个文化符号,就能联想或意指某个地方或某个民族,如没有这一功能作用,就只能作为常规性符号。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世界就是一个由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其中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的、能反映特定文化形态的只是少部分。因此,能代表广西得到世人公认的符号应是独特和经典的。本人尝试选择10个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为世人公认、可作为广西标记的文化符号与大家商榷。
1桂林山水:广西自然风光的典型象征。桂林山水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基础,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驰名中外,是一片山水和谐美丽之地。桂林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着悠久深厚的山水文化。早在唐代开始,桂林的山水风光就引来众多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山水诗词,形成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就是从未到过桂林的大文学家韩愈也写有赞誉桂林的佳作:“苍茫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人王正功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是成为吟咏桂林的千古名句。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独特秀美的山水风光与悠久深厚山水文化交相辉映,增添了桂林山水名城的丰富内涵,使桂林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桂林山水与人文和谐的优势,桂林加快了城市改造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两江四湖”工程进一步改变了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给这座城市又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2013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了《漓江流域保护条例》;桂林、环江等喀斯特(岩溶)地貌列入世界自然资源遗产,更增加和拓展了桂林山水的影响力。如今,“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2刘三姐:广西民间文化经典,从艺术形象发展为演艺娱乐业品牌。刘三姐传说在广西民间社会流传已久。1960年,广西掀起了编演“刘三姐”的群众性演出高潮。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会演的决定》。不同形式的刘三姐文艺节目:彩调剧、歌剧、歌舞剧、粤剧、壮剧、师公戏、桂剧、邕剧、木偶戏等等十多个剧种的“刘三姐”应运而生。1967年,自治区文化局成立整理改编小组,将“刘三姐”改编为民间歌舞剧,并组建“广西刘三姐演出团”,在全国20多个城市巡演,历时13个月,引起轰动,以致后来四进中南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刘三姐》,风靡海内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经典之作。人们从刘三姐的戏曲和电影中领略到广西民族文化的迷人风采。后来又发展为国家演艺娱乐业品牌——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是一个政府扶持立项、民间资本投入的广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完全实施市场化运作。 该项目将桂林山水风光、“刘三姐”民族文化和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等三个品牌组合在一起,演绎了一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传奇,开创了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从2004年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演出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广西和全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它不仅带来了直接的演出收益,而且带动桂林旅游、餐馆、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它的成功运作,对桂林乃至广西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广西“刘三姐”的影响愈益广泛和深远。
3壮族“三月三”:广西民族传统节日,蕴涵丰富民族文化。每逢三月三这一开春的日子,在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杀鸡宰鸭,扫墓踏青,喝酒对歌,采取不同形式欢度这个节日。 201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列为法定放假日。其实,在中国有许多民族过三月三,如与壮族同源异流的民族,包括侗、仫佬、毛南、水、贵州的布依、海南的黎族、越南的侬族及瑶、苗等,之所以称为壮族三月三,是因为壮族过三月三的历史记载很多、历时最长、规模较大。宋人所著的《太平寰宇记》里就有记载。如今,“三月三”全区同乐,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尊重各族人民,这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2015年壮族“三月三”各地活动有176项之多,分布广西14个市,多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挖掘出文化旅游潜力,激发了新兴的节庆经济,给壮乡带来勃勃生机。
4绣球:广西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它是壮族的吉祥物,也是壮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信物。绣球工艺有平绣和堆绣两种,绣的图案题材主要有植物花卉和动物禽鸟,表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配色非常喜庆吉祥,在许多重大活动中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在靖西县新靖镇旧街州,绣球文化产业在为居民创造“钱景”的同时,还造就了“和谐旧州”。旧街州共有530户2230人,人均田地不足半亩,但家家户户搞刺绣、做绣球,仅此一项每年可给每个居民带来2800多元收入。绣球产业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旧州年接待旅客量达10万多人次。抛绣球在历史上主要是耕作之余的娱乐活动和求偶活动。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蛮俗门》中记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这飞鸵。男女自成,则女受鸵而男婚已定。后来逐渐演变产生了新的形式,如民族体育比赛项目。分别由5名男女组成的两个参赛队,在共40分钟的上、下半场中,能将绣球抛过9米高的彩环就可得分,分数高者胜。目前,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体育专业中就设置有抛绣球的课程,这种方式青少年乐于接受,既能锻炼强健身体,又能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此外,绣球在广西迎宾接待活动中成为表达情谊的礼节之物,各方来客首先通过绣球认识广西进而宣传广西。
5铜鼓:广西古代民间工艺。广西是铜鼓分布最重要的区域,因其蕴藏铜鼓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而被称为古代铜鼓的大本营。铜鼓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在南征交趾的战斗中得到了壮族先民骆越的铜鼓。铜鼓在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备各种功能,不仅在战争、各种宗教祭祀活动、节庆娱乐、葬礼中使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的说法。在古代,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头人才能拥有铜鼓,占有铜鼓的数量成为权力大小的象征。铜鼓及其独特的装饰图案(主要为青蛙和蟾蜍)体现了广西独特的文化,历经风雨沧桑,已积淀为壮族文化的代表符号。现今广西文艺创作的最高奖即以铜鼓为标志;壮族铜鼓以及壮族铜鼓习俗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的保护。
6左江(花山)崖壁画:广西壮族先民岩画艺术。壮族先民在左江流域沿江的崖壁上留下了许多气势恢宏的画面,从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崖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绵延近300公里,人们将这一条壁画长廊统称为左江崖壁画,宁明县明江东畔的花山崖壁画以其规模宏大、画像众多、种类齐全而举世闻名,成为左江崖壁画的代表。据研究,左江崖壁画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壮族先民所创作、绘制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崖壁画皆以赫红色颜料绘成,历经千百年日晒、风吹、雨打,依然鲜艳如新。它激起人们许多想象和问题,它是用什么颜色画的,是怎么画上去的,它代表什么样的含义等,这些扑朔迷离的问题目前已有初步的研究,但许多还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和其他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它起源于壮族先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积淀,表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真实的思想情感,它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是世界岩画艺术史上的奇迹。目前已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而且,后来这一带还出现了古象郡治江州(今崇左)和“千年壮族灰姑娘叶限”的传说,这一切,足以让人对美丽神奇的广西产生好奇心和探寻欲。
7龙胜龙脊梯田:广西壮瑶等民族创业的壮举。龙脊梯田位于龙胜和平乡,以龙脊十三寨的发祥地龙脊村命名。建于元朝,完于清初,已有650多年历史,非常壮观。从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土之地,均拓开梯田,凡有水所在,均开渠挖沟。真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每当开耕时节,吆喝耕牛于云间,犹如耕云播雾;插秧过后,像千万条翠带遍缠群峰;耘田之后,风吹禾浪荡漾,宛如山在摆动;金秋时节,满山一片金黄,美不胜收!这奇特景色,勾勒了壮瑶民族创业的历史,彰显着天人合一的神韵,是广西稻作文化一首波澜壮阔的绝唱。长期以来,它吸引着八方游客,享誉天下。
8金田起义: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由汉、壮、瑶族人民共同发动的。因发生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而得名。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2 万多会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誓师起义,建立太平军,挥师北上,8月攻克永安州,封王建制,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洪流遍及大半个中国,到1864年天京陷落,坚持了14年。金田起义及建立的太平天国以反帝反封为目标,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它与五四运动同为一百年来历史上两大转变时代的标志,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大浮雕之一。
9百色起义: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武装起义并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最早实践,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红色根据地。广西右江地区地处桂、滇、黔三省交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有壮、汉、瑶、苗、彝、回、仫佬等各族人民。壮族约占总人口的90%,瑶族约占6%,汉族约占2%,苗族约占1%,其他少数民族约占1%。1921年,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就在东兰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成立了右江壮族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即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和中共东兰县支部,为百色起义作了初步的民族动员,奠定了革命基础。1929年到1930年,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在广西右江少数民族聚居的20多个县、包括2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内,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首次建立了由少数民族参加管理的、具有工农苏维埃政权性质的各级工农民主政府。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由壮、汉、瑶、苗等四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成立时4000多人发展到1930年10月时的7000多人,大部分是壮族子弟, 当时许多村都是上百青年加入红军和赤卫队,田东县百谷村是它们的典型代表。当时全村86户人,除一户地主外,85户人家共有131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百色起义人物志》收录的234人, 分别来自13个省区,其中广西190人,占80%,少数民族(主要是壮族)135人,占58%。[2]目前,广西属革命老区的乡镇865个,占全区1126个乡镇的768%,属革命老区的村委9001个,占全区14353个村委的627%。因此,百色起义是广西光荣的历史标记,“革命老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都成为广西的特征之一。
10“中国—东盟博览会”及相关文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同举办且长期在同一地举办的展会,也是中国第一个以自由贸易区为主题的博览会。它的举办使广西由边陲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中国—东盟区域的中心。它落户南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广西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和东盟多个国家的多个民族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西瓯骆越人。他们山水相连、气脉相通、心灵相牵,世世代代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培育了灿烂的文化,广西籍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已连续举办了12届,极大拓展了广西南宁的影响力,也带动了相关文化的建设。包括饮食、艺术、影视、旅游和东盟建筑领馆区、商务街等,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挖掘提升的内容,如东盟各国在南宁的活动遗迹:越南育才学校、胡志明足迹、老挝六七学校、诗琳通公主资料中心、印尼华侨农场等。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西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将不断增大,其作为广西的符号象征尽在情理之中。
以上所列举的广西独有的文化符号,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为世人所认识和称道的广西特征。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希望能引起讨论,以求精选出十大符号成为广西的象征和标记。从符号的发展来看,具有其共性的规律:
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是一个体系,包含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空间不同层次的文化符号,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在这系统中包括纵向和横向结构,纵向有国家、省、市、县多层次的文化符号,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四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三项制度,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特性和保护职责范围。横向则有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文化标记和象征。如从民族来看,国务院公布的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共有515项,占42%;文化部公布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占264%;已设立的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少数民族地区有5个;36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占388%;涉及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二是文化符号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创新来不断提升影响力。国家、民族、各地区均不能例外。一些省区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云南,民族众多,他们将地方与民族文化结合,提升自身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大理白族与《五朵金花》,丽江古城纳西族与印象丽江、《木府风云》,西双版纳傣族的热带雨林风光、彝族与《阿诗玛》、哈尼梯田、东巴古籍、藏族香格里拉、《阿佤人民唱新歌》、回族清真寺、刀美兰杨丽萍的孔雀舞、云南映像等等,体现了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前述广西“刘三姐”文化符号影响力的提升亦是如此。又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节庆文化品牌。1984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首次在南宁举办;1993年,进一步发展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广西国际民歌节正式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到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大地飞歌”等一批民歌艺术节的创作歌曲,从这里传向全国,传向世界。广西南宁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城市一跃而成国内外颇有知名度的城市,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从2004年开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行,打造成了中国与东盟、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平台,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得2005年国际节庆协会(IF-EA)行业评选活动的综合类铜奖,并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还实现了运作模式的转变,由政府操办发展到“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使歌节活动逐步走向市场化,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首府南宁增添了新的丰富内涵,南宁不仅是“绿城”,而且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和谐之城”。
三是文化符号是经济社会各方面互动发展的结晶,同时又能通过对文化符号的科学运作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以其为基础的大文化格局。文化符号作为一国一地的亮点、焦点、热点,能作为基础性的元素延伸影响到各个方面,如文化符号与产业、旅游、科技、创意、金融相加,能转化出不同的各色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体现了世间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规律。重视并把握好这一规律,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就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国家是这样,地方或民族地区也是这样。
总之,广西与我国56个民族及其聚居地区一样,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符号,其中很多是在文化竞争和选择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我们既要保护、发展、展示各民族“异中有同”的共同、共通的文化,也要保护、发展、展示每一个民族“同中有异”的特殊的优秀文化。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自己的历史,光大自己的文化,同时注重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不断延续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努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以民族文化及其符号建设造福民生、造福子孙。
参考文献:
[1] 潘琦广西文化符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2] 广西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百色地委党史办公室编百色起义人物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