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岸“互换被俘情报员”是真的
2015-12-01
环球时报/2015-12-01/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台湾方面昨天高调“证实”,台湾被大陆逮捕的军阶最高的两名情报员已于10月13日获释并搭机返台。他们是台前“军情局”四处副处长朱恭训上校、组长徐章国上校,在大陆已被关押9年多。台方称他们随后在10月也提前假释了被判无期徒刑的“大陆情报员”李志豪。
如果这真如台湾媒体所说是两岸“首度交换被俘情报员”,那么这件事有可能被未来的两岸关系史确定为在特殊领域具有政治意义的破冰事件。
昨天大陆国台办证实了朱、徐二人被假释,但没有把二人的假释同台湾假释李志豪联系起来,称假释李是台湾方面的事务。有了解两岸关系的学者认为,即使两方的上述假释是“交换”,大陆方面也不会点透。对这方面尽可能沉默是大陆对台情报工作的原则之一。
两岸互搞情报最激烈的时期是国民党刚从大陆撤退、两岸高度敌对的时候。那时蒋介石政权抓捕了一大批大陆情报人员并将他们杀害,大陆方面也逮捕处置了许多在大陆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工人员,双方的一系列斗争可谓血雨腥风。大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的谍战片基本是针对台湾间谍的,那时的大陆人通过荧幕看到了种种“台湾特务”。想必台湾也有过针对“大陆间谍”的类似文艺反映。
两岸上世纪80年代相互开放以后敌对程度逐渐降低,但相互的情报斗争延续了下来,方式有所改变,对立情况有所缓和。虽然两岸仍会曝出新的间谍案,有的也很轰动,但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情报斗争显得已不那么“剑拔弩张”。
了解两岸情报的人普遍认为,只要两岸不彻底结束敌对状态,政治互信不建立起来,双方一定程度的“情报战”大概就会存在。两岸之间有间谍被抓的事情难免出现,至于它们会闹出多大动静,被抓间谍判得轻重,将取决于两岸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法律法规。
总体看,两岸的沟通渠道不断增多,相互通报信息的范围也在扩大,许多过去要情报人员冒风险搜集的信息,现在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得。“习马会”已表示两岸将考虑互设“两会”办事机构事宜,一旦得到落实,两岸信息沟通渠道将出现重要变化。
情报员是一种特殊职业,政治越动荡的时期,他们越活跃,作用越关键,个人风险也就越大。这一职业至今是最神秘的行当之一,它与政府或政治集团的利益紧密相连,对它的道德评价掺入了清晰的敌我界限,因此比较复杂。由于这个行业涉密性极强,很多人到底做了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直到他们死都只有少数人了解实情。
我们出于善意,希望两岸的政治缓和进程能够永不出现大的逆转,两岸情报人员做事的大环境不再那么紧迫,情报人员个人的工作能通过两岸的法律和彼此的默契予以协调,严重触犯对方刑律的行为得以逐渐淡出。换句话说,两岸“情报战”不应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报斗争有更多的人员代价。
当然了,愿望归愿望,一旦民进党上台并导致“台独”再次活跃,两岸出现新的军事紧张,情况恐将会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