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摔跤的文化传承的研究①
2015-12-01李光永
李光永
(泸州市业余体校 四川泸州 646000)
我国摔跤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是清朝,满族入关将摔跤运动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发展到现在中国式摔跤已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并且为人所熟知,由历史演变而来的摔跤运动承载着这巨大的文化价值,现如今正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运动被大力推广,研究我国摔跤文化的传承对于现如今中国式摔跤的发展与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1 摔跤文化发展与特点
1.1 文化发展
摔跤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根据记载和传说来看,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摔跤活动,从起源来看,其本身是人类生存中为解决部落冲突、获得食物、保护自卫所产生的一种竞技活动。古人对摔跤活动的称呼十分多样化,诸如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都是摔跤活动的别称,起源于黄帝时期的摔跤活动,到了周代时已经被列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周代将摔跤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的相关记载,其作为军事作战的必备技能与驾车、射箭等位列同等重要地位。
秦汉时期,摔跤活动不仅延伸了其军事训练的特性,还开始作为表演项目出现,这代表着摔跤活动正式从军事训练项目开始逐步走向民间,本身的娱乐性也得到开发,在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有“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的记载,他所描述蚩尤戏就是古代摔跤的别称与雏形。随着摔跤活动的推广与发展,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摔跤开始成为广受皇族与民间欢迎的娱乐项目,不仅经常举行摔跤比赛,作为娱乐项目进行推广,同时还涌现出了不少摔跤技术十分出众的命人,并且我国第一部描述摔跤活动的著作调露子的《角力记》随之出现。宋代除了民间摔跤十分火热出现了角抵社之外,还出现了女子摔跤。清朝作为摔跤活动发展的繁荣时期,皇家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组织“善扑营”,并且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融入了满族和蒙族的技艺,成为我国近代中国式摔跤的雏形。摔跤活动在漫长的发展中由于深受各族喜爱,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中也形成了各异的摔跤方式与方法,比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扑、布库、厄鲁特、掼跤等,都是较为典型的摔跤方法。
1.2 特点
我国的摔跤文化本身有着两大显著特点,分别是强对抗性与军事体育特性。
摔跤活动因为自身主要起源于远古群体生存中对抗活动,因此本身带有显著的对抗属性,在漫长的发展中,这一特性并未消失,甚至还有所壮大,及至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已经成为皇族民间都深受喜爱的娱乐活动,其本身更是以强对抗性吸引人参与与观赏,可以说强对抗性不仅是摔跤活动得以传承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促使其获得繁荣发展的必然因素。纵观我国古代民族发展历史来看,古人对摔跤的喜爱热情从不曾衰减,可以说它贯穿了中华民族传承的整个历史文化体系。军事体育特性是摔跤活动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属性,根据研究结果来看,摔跤活动本身最早作为军事训练内容出现,在冷兵器以人为战争主体的时代,摔跤在军事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士兵军事训练、提升个人体质以及军事娱乐的重要选择,它不仅备受皇族与民间群众喜爱,同时也是军队中士兵最喜爱的对抗方式之一,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能够传承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摔跤文化传承的研究
2.1 文化传承难题
摔跤活动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如今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摔跤,目前我国摔跤的极易传承主要以师技能传习、徒传授为主,这种传承方式更多的侧重对技艺的传承,文化传承相对受到忽略。结合古代大量的记载文献来看,摔跤经过几年前的发展已经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本身已经具有了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现今传承中依然存在重技艺、轻文化传承的情况,这对于摔跤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无疑造成了困扰,是目前摔跤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2.2 解决对策
摔跤作为一项极具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到现在虽然在竞技领域有所进步与创新,但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则面连着诸多尴尬,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并不重视,虽然竞技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摔跤文化的再繁荣,但是比起庞大的文化传承需求,还显得杯水车薪。为解决这一难题,将摔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遗并进行活态传承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国内已经有众多组织与团体、个人等开始积极致力于将摔跤进行申遗,虽然效果不甚理想,但是对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这一手段对摔跤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无疑很有价值。通过加强历史研究与现实实践将摔跤文化中的传承价值进行提取,将遗产真正便作为活态资产,让摔跤活动中的文化价值得到体现,不仅是保护珍贵文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打造特色旅游经济项目也有一定价值,可带动国内多个摔跤文化古城与地区获得繁荣发展。
为最大限度的促进摔跤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吸引人们积极接触并学习摔跤文化,比如:发挥摔跤的竞技魅力吸引人参与,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与比赛达到宣传效果。虽然在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后,中国式摔跤告别全运会,专业队相继解散,但是民间依然火热不熄,凭借该运动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逐渐恢复生机,并且因全国体育大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增设中国式摔跤项目,摔跤运动得到了再度发展。以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中国·弥勒“天星杯”摔跤争霸赛、阿诗玛文化节石林景区演摔跤比赛、威海市国际式摔跤锦标赛等为代表的竞技比赛、民间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摔跤的繁荣,对于摔跤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了发挥了积极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国内民间摔跤达人积极组建摔跤俱乐部推广摔跤活动,为摔跤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助力,比如:陕西省摔跤队总教练、有着“一代跤王”美誉的马胜利创办的以挖掘、传承、推广、提高中国式摔跤为宗旨的体育俱乐部马氏体育俱乐部,向诸多爱好者免费传授摔跤技法,并同亚洲地区诸多摔跤名将积极开展交流活动,还有玉明中国式摔跤俱乐部总教练的王玉明也积极参与这一体育项目的推广。这种民间自发性的摔跤活动有助于继承、发展、推广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中国式摔跤的历史渊源、重塑中国式摔跤形象,丰富了摔跤活动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实现新时期摔跤文化的传承。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摔跤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自身强对抗性和军事体育特性在皇族与民间获得了广泛推广与传承,促进了摔跤活动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与活动本身的繁荣,加强摔跤文化传承的研究对于新时期重新焕发摔跤活动体育魅力与文化魅力有重要价值。
[1]肖波.民族院校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的可行性——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6):155-156.
[2]吕红芳.我国少数民族摔跤运动的渊源、特点及价值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57-160.
[3]李建辉.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与发展——访《中国摔跤史》作者爱新觉罗·凯和[J].中国民族,2008(5):24-27.
[4]西洛卓玛.2011年世界摔跤锦标赛西洛卓玛比赛技战术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5(8):46-47.
[5]高京.中国式摔跤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7):99-102.[6]周孝伟,柳鸣毅.世界古典式摔跤技战术特征及对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备战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80-85.
[7]郭张箭,张雅琪.北京古典摔跤队五名重点运动员赛前生化指标监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52-55.
[8]杨爽.河南省郑州市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损伤和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24-25.
[9]索朗德吉.北京体育大学女子摔跤队交叉抱小腿动作运用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5(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