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消解——对2003年《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思考

2015-12-01王刚卷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2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专业课程体育教师

王刚卷(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200)



反思、消解——对2003年《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思考

王刚卷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200)

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方案》是2003年制定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使用已接近10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出现,对该《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认为2003年的《课程方案》主要不足为:(1)课程目标设置的理想主义;(2)课程内容设置的泛体育教育化;(3)对本科体育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主义。面对2003年的《课程方案》的不足,我们可行的消解途径是:(1)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定位;(2)围绕课程目标加强术科教学,整合学科内容;(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种形式的教育实习;(4)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2003版《课程方案》 反思消解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06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6月19日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下简称2003版《课程方案》),并要求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该《课程方案》成为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评价的法规性依据,是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能否培养出合格体育人才的物质载体和核心要素。对该《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消解的可能途径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 对2003版《课程方案》的反思

1.12003版《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设置的理想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先后于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和2003年制定了5套课程方案,前4套课程方案对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定位相对集中和明确;2003年课程方案的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003版课程方案的目标描述反映了21世纪对高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标准的要求,反映了21世纪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但是它忽略了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和具体情况,忽略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属性的特殊性,忽略了大学教育的有限性,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目标描述。根据阳小明[1]等的调查,重庆市农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动机为:83.8%为进入大学,12.6%为锻炼身体,1.5%为兴趣爱好;城市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动机为:74.6%为进入大学,23. 1%为锻炼身体,1.5%为兴趣爱好;93%以上的学生没有运动等级。我们认为也许该调查数据有地域性的局限,但它至少能够说明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每年全国各地的体育类招生专业控制分数线都在60分(满分100分的省份和地区)上下的情况可以佐证上述的调查数据。“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1997年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明确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1997年转化成‘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其实体也较为集中地指向‘体育教师’,这种情况持续到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成立的初衷与本质功能就是培养体育教师、服务于体育教育事业,可见长期以来其培养目标一直都是与成立该专业的初衷和本质功能相一致。然而,2003版《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却转变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其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变化的焦点是在2003年后的培养目标里增加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这偏离了体育教育专业成立的初衷,是一种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功能的‘异位’,是一种目标的泛化”[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一个适龄青年接受大学教育是一个人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短暂的4年大学教育也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全部知识、经验,也不可能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胜任各种工作的全才和天才。

1.22003版《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设置的泛体育教育化

2003版《课程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可概括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课程的设置也和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黄汉升和季克异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指出2003版课程方案设置的主要特征: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第三,整合主干课程,突出课程弹性;第四,实行三级课程,形成各校特色;第五,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第六,规范任选课,课程小型化;第七,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型课程;第八,规范课程名称,体现课程特性;第九,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第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2003版《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课程足,课程活,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同时也让人感觉好像所有和体育有关的内容都应该纳入课程方案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掌握这些和体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有泛体育化之嫌。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方面也突出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淡化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使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运动技能、教育实践能力都不尽人意,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疑和表达出不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课程设置和实施进行有理有据地反思。

1.32003版《课程方案》对本科体育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主义

人类认识能力和科技成果的积累效应使知识生产呈爆炸式发展,新领域新学科不断出现。知识的无限性和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以及个人工作的不断需求,使人们不可能仅仅通过4年的大学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问题。终身学习不但是一种学习的理念更应该是学习的一种习惯和行为。审视2003版《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虽然很多课程都和体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大量课程的引入极大地冲淡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挤占了术科学习的大量时间,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呈下降趋势和现实。我们不能希求学生在4年里把所有和体育有关的知识都能了解和掌握,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和选择是一厢情愿的,也是错误的,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实践的发展新的体育知识也会不断产生。

2 消解2003版《课程方案》存在问题的可行途径

2.1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课程方案的核心和方向,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方法、课程学时分配、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依据。课程目标设置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又要考虑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基础教育改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和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设置的主要依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以满足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需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体育教育专业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专业目标并没有发生根本地变化。所以我们课程方案的课程目标依然应为:培养能胜任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当然,随着社会体育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事业的管理者,但它不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目标,也不是体育教育专业所要承担的培养责任,它是其他专业和培训机构的任务。

2.2围绕课程目标加强术科教学,整合学科内容

熟练地掌握大量的体育项目技术和具备体育项目的教学与业余训练能力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也是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教师区别的、其他教师无法替代体育教师的根本所在。2003版《课程方案》中课程比例为学科65.7%,术科34.3%;专业课程比例为学科50.4%,术科49.6%。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项目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对体育项目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感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积累。所以我们应该围绕培养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课程目标加强术科教学,适当增加术科学时,同时对学科进行整合和优化,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2.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种形式的教育实习

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等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实践和时间不断积累和磨砺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具体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4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调查、体育教学观摩、组织群体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实习等不同实习活动方式来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事实,体育教学活动过程和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组织和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积累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信心。同时各种体育实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体育实践活动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一个必要经历的过程。

2.4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和较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地自觉地进行各种能力培训。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接受各种培训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1]阳小明,等.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体育高考现状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1(1):150-153.

[2]李强,等.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92-96.

[3]黄汉升,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1-4.

G807

A

2095-2813(2015)10(c)-0006-0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专业课程体育教师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