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服务基本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思考①
2015-12-01张国栋
张国栋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区分为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在国家强大起来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责任。基于体育的事业性和产业性,在涉及人们基本健康服务的方面政府责任义不容辞,那些个性的非基本的健康服务则自己去市场找寻。
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的原因——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基于实际国情,为打破各方面封锁,借助体育和世界的交流和振奋民族精神,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依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制定了原意是中央领导下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结合型体育体制。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与当时我国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致的举国体育体制,使得着眼于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由于在实际的运行中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效益偏离了预设轨道。这种动员国家力量通过行政方式利用极有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把我国推上了体育大国的位置,并为国家在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我国体育工作中心一直放在竞技体育方面,各项资源也就向竞技体育方面倾斜,使得我国社会体育方面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尤其在单位体制打破后缺少各项保障的社会体育一直低迷。“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国际大赛的金牌越拿越多,但人们对体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同步增长,反而有下降之势。这种‘跛脚巨人’的现象,究其原因,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是重要因素。”[1]换言之,举国体制下有国家财政支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的竞技体育一支独大与群众体育不协调发展造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
2 人们对体育的诉求及体育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体育围绕人追求健康的本质,通过自身各种形态满足人们健康诉求。公民体育权利隶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和人权意识的不断认识,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不断扩大。随着国情的变化。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牺牲运动员健康换来并不总是掌声和鲜花的金牌的肌肉秀在当下的意义还有多大?所以体育的功能也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2]另外,我国体育法第二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3]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将体育工作的重心回归到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社会体育上来才是我国体育体制本意的初衷。
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体育资源存在巨大的差异。公共体育服务应将重点放在基层和弱势群体,确保基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体育权利。“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形态的大众体育,是一个社会的‘减压阀’,公众在这个过程中,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释放,当这种资源和服务被相对剥夺时,不仅减压的作用消失,而且会聚压,进而波及到公众活动的其他领域,影响社会的和谐。”[4]
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形式及内容
3.1 主体——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
服务根源于需求,公共服务根源于公共需求。公共服务是公民与政府的契约。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政府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关怀弱势群体只能由代表社会公共权威掌握社会公共资源的政府来承担,政府理应成为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5]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同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从个人角度讲,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政府层面讲,“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6]这两者之间不无关系。在关乎全社会领域的问题上,政府有责任对公民健康追求负责。体育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可以通过体育事业来实现,而个性化、高层次的非基本的体育健康需求则由市场提供。在文件基本原则要求“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7]所以,政府应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健康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在涉及人民基本需求的健康服务,政府就有必要运用公共产品的形式来服务于民。
3.2 形式——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的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人供给公共体育产品,是政府举国办体育的责任之所在。按照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分析,政府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政府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公共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公民与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权力源于公民的集体授予,共同体成员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通过社会契约转化为公共权力。政府通过公民集体让渡的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并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在文件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一些涉及公共产品的领域,政府在无精力顾及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上,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某些形式借助市场中的体育产业来实现。文件也提出政府通过某些如财政、税收、价格、土地等政策来鼓励社会和个人,通过“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形式兴办体育产业满足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并且其现实作用也已经显现。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体育馆就是在土地政策扶持下满足当地老百姓体育健身需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内容——问需于民的公共体育服务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首先在“问”。在关涉公共利益的相关制度设计和程序操作上,不能主观臆断,搞面子工程,而要实际调查研究,换位思考,合理设计,充分了解老百姓需求的实际情况。其次在“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坚持群众需要就是工作的着重点,群众期待就是工作的出发点,从老百姓身边的事做起。要把老百姓当前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的“民生”事务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作为问需于民的最终归宿。关键在“效”。成效是检验问需于民的试金石。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受益不受益,是检验民生体育成效的最高标准。众多的负面例子说明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有些地方做面子工程搞村村灯光篮球场,在篮球并不普及的农村这体育场地最大的用处在农忙时晒谷子闲时晒杂物。老百姓守着健身路径也不用其健身而是晒被子的最佳去处。故,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只有办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和赞同,反之必引来唾骂。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那些基本的体育健身需求可以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来供给老百姓。
4 结语
在国家强大起来,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责任。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基本需求,保障民生体育的顺利进行,才是体育本意的真正回归。
[1]马剑.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之二:公共体育服务应问需于民[N].人民日报,2014-01-07(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EB/OL].http://w w w.gov.cn/zhengce/2014-03/21/content_2643049.htm,2014-03-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http://http://w w 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2012-03-20.
[4]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体育科学,2013,33(1):10-16.
[5]梁德友.论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政府责任[J].社会科学辑刊,2012(3):66-70.
[6]伍绍祖.200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w w w.chinasfa.net/ArtDetail.aspx?aid=181,2004-06-28.
[7]《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 w w.gov.cn/zw gk/2013-10/14/content_2506399.htm,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