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及“暴走”运动的比较分析①
2015-12-01李依依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辽宁锦州121013
李依依(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 辽宁锦州 121013)
广场舞及“暴走”运动的比较分析①
李依依
(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辽宁锦州121013)
广场舞是我国在面临社会老龄化的形势下,中老年人由健康意识的引导,自发组织的一项休闲健身运动。同时,许多热爱健身的中老年人尝试以暴走运动来突破老年人运动形式单一的格局。广场舞与暴走运动都深受老年人喜爱,又都因为种种原因备受大众的争议,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分别对广场舞和暴走运动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解决老年人参与的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老年人的健身运动顺利开展。
广场舞 暴走运动 健身运动 中老年人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逐步趋向于老龄化,中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广场的建设,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了广场舞这一健身形式,它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广场舞的诞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其存在很多与法律及道德相关的问题。爱好健身的中老年人为了摆脱这样的窘境,开始需找新的“出路”。“徐州每晚万人暴走”事件是新“出路”的端倪,暴走运动成为了很多爱好健身的老年人的新宠。但是暴走运动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使城市管理的有序进行,该文通过对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广场舞和暴走运动共性与差异及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对大众健身产生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思路与建议。
1 关于广场舞
1.1广场舞的概述
广场舞是传统体育运动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的一项有氧运动,既体现舞蹈的美感,又表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2]在中国,中老年人是广场舞的主要参与者,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都有其活跃的身影。
1.2广场舞的特点
广场舞是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的,参与者跟着音乐的节奏欢畅起舞。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可以有效锻炼舞者的协调性。广场舞的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舞种要求,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广场上有交际舞、民族舞、健身操等多支队伍,尽管每支队伍都有相对固定的参与者,但并没有强制性要求,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支或几支舞蹈队伍参与。并且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体性活动,能让参与者在锻炼中还获得交流互动,从而缓解一定的心理问题。
1.3广场舞对于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1.3.1健身功能
广场舞从本质上讲也是一项健身运动,具备一定的健美性。广场舞活动通常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团体负责人组织开展。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晚饭后看到广场上聚集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的女性,在音乐的牵引下起舞。尽管许多广场舞没有太多复杂都动作,跳起来不算优美曼妙,但由于这项活动开展频率非常高,又没有任何限制,几乎每天晚饭后都可以到广场上跳上一段,很容易坚持。长此以往,对参与者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有积极影响。一方面,坚持跳广场舞可以舒展肌肉、协调身体机能,从而塑造健康的身形;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骨骼强健,增加骨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总而言之,坚持跳广场舞可以很好的起到锻炼的效果。
1.3.2健心功能
广场舞是一项积极的健身运动,在跳广场舞时,参与者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体,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音乐与舞步之中,达到愉悦身心、缓解焦虑忧愁的效果。并且在广场舞增加了老年人与外界的联系。广场舞是一项群体性活动,通过参与广场舞,老年人能够认识许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跳舞锻炼,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在能交流中找到归属感,大家相互感染,互帮互助,增进交往,调节改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
1.3.3健脑功能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大脑呈现功能衰退的趋势,很多人都会面临记忆力减退,精神状态萎靡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中老年人的健康。而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广场舞练习能有效地减缓大脑功能的衰退。在跳广场舞时,练习者需要一边聆听音乐节奏,一边注意领舞的动作变化,学习并记忆较为复杂的动作,反复的模仿练习,增强神经对肢体的控制作用,整个过程中,练习者的大脑快速运转,获得了很大的锻炼,这就起到了很好的健脑功能。
2 关于暴走运动
2.1暴走运动的概述
“暴走”一词来源于日本,起初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随着暴走运动在全世界的兴起,它的意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1]暴走运动是指参加暴走的人按照计划的路线徒步或是骑行完成预计的路程。这项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都较为流行,尤其是在日本与韩国。而在我国,暴走运动最初出现在北京,由于暴走运动对参与者的年龄、性别、运动年限等都没有限制,使得暴走运动得队伍日渐壮大,并且由越来越多得老年人加入暴走运动,成为暴走运动得主力军。暴走运动在国外并没有人数要求,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都可以进行这项运动。在中国,暴走运动有了自己独特得形式,它变成了一项群体性运动,经常会出现一次活动参与的人数就成百上千。据媒体报告,在徐州的一次暴走运动中,当地参与人数高达上万人,队伍十分庞大。除此之外暴走运动的花样也在不断的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2.2暴走运动的特征
暴走运动又叫做户外快走运动,是一种强度高又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暴走将运动地点从健身房、广场转移到户外,旨在让人回归自然。它的活动场所不固定,暴走族通常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如人迹罕至的戈壁、荆棘满布的山路等。暴走运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及公益性,暴走族会定期进行暴走运动。一次暴走运动需要一个或几个有长期暴走经验的人作为领队,他们会帮助参加暴走的队员不掉队,并负责领路和收尾工作。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了暴走运动中,他们将年轻人暴走运动的挑战性降低,选择相对安全的城市道路、广场空地,一双合适的鞋、一瓶水,喊着口号,站成队,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3暴走运动对于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长期的户外徒步对人的身心都有积极的影响,适度的暴走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项既简单又原始的锻炼方式。
2.3.1健身功能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衰老,以心肺功能的而暴走运动对人的身体器官有很好的维护功能,它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和呼吸功能,延缓老年人心肺耐力的衰退,在消耗身体能量、降低体脂的同时提高人的免疫力,有效预防各种老年病。
2.3.2健心功能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期,老年人除了身体各项机能发生不同程度衰退以外,心理也会发生极大变化。首先,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在家,社会角色发生很大改变,由很多人会产生空虚感,认为自己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如果不能有效调节极易发展成心理疾病。其次,目前社会上适应老年人的娱乐少之又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再加露栏?极其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而老年人参与的暴走运动是一项适合老年人的群体性运动,有固定的时间及相对固定的人群。老年人在暴走运动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多了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多老年人因运动结交好友,在运动之余的生活里下棋谈心,有效的缓解了自身的心理、精神压力。
3 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的对比研究
3.1暴走运动与广场舞的共性
从该文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暴走运动与广场舞是存在一些相似之处的。通过总结具体罗列出以下几点。
3.1.1群体性运动
广场舞与暴走运动,都是群体性活动。广场舞和暴走运动中一般都会有一个或数个领队。在广场舞中,领队即是领舞,由具有舞蹈功底的人来担当,领队负责下载音乐、编舞或者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舞蹈,组织大家在固定的时间开展广场舞;暴走运动的领队通常同样是由户外运动经验丰富的人担当,他们负责制定暴走的时间、路线等。并且不论是广场舞还是暴走运动,参与人都具有流动性,参与人数都具有一定规模,尽管这两项运动对于参与者都没有强制要求,参与人完全根据自身意愿自觉参与每次活动,但由于两种活动都是开放式的,活动的人数并不会减少。
3.1.2组成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的参与人群都以老年人为主。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保持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要又十分迫切,广场舞运动应运而生,成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运动之一。而暴走运动虽然最早是属于青壮年的户外运动,但经过老年人的改造后,变成了一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老年人是广场舞和暴走运动的主要人群。
3.1.3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人民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老年人的健康除了合理膳食以外,还应当通过适当的锻炼来维持。通过上文阐述可知,广场舞与暴走运动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提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延缓其心肺等功能的衰退;另一方面在运动中还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调节其精神状态,满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双重需求。
3.1.4具有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经济基础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需求,而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广场舞活跃在城市的大小广场,练习者随着愉悦的音乐起舞,舞蹈动作大方舒展、简单易学,无需太多准备,老年人在晚饭后经过广场见到广场舞队伍即可加入;而暴走运动亦不受场地限制,只要约定好时间,就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空地进行,加入运动的人只需要一双舒适的运动鞋和一瓶水,并且可以随时退出。两者都具有约束性小,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等特点。
3.2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差异性比较
尽管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存在某些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2.1活动区域的差异
广场舞作为一种在广场上或空地上进行的舞蹈运动,它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而暴走运动受其性质的影响,它会根据制定的路线不同,移动或扩展它的活动区域。这是二者的最大差异。
3.2.2广场舞的形式更加多样
广场舞的形式包括广场健身操、广场健身舞蹈、广场集体舞蹈、广场民间舞蹈等,参与者有更多的选择,而暴走运动的形式相对广场舞而言比较单一。
3.2.3参与者的性别差异
由于广场舞的舞蹈性质,让很多老年男性选择观望,他们认为舞蹈是专属于女性的运动,尽管并非如此,但还是让其望而却之,所以广场舞的参与者大多以女性为主。而暴走运动的性质偏中性,只要热爱徒步,即可参与其中。
4 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4.1广场舞运动扰民争议
广场舞运动对音乐的依赖性非常大。由于广场空旷,参与活动的人数比较多,所以为了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清楚的听到音乐跟上节奏,广场舞的音乐通常会使用室外大功率音响设备功放,声音十分响亮。并且由于广场舞基本在晚饭后开始,持续很长时间,过大的音乐声引起了周边居民的不满。广场舞基本在小区内或附近的广场空地上进行,响亮的音乐声让周边居民叫苦不迭。经常有居民投诉,噪声让家里的孩子没法安心学习、让工作一天辛苦的年轻人不能安稳入眠等。另外广场舞的种类繁多,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舞种,不同舞种之间有时会为了争抢广场而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闹出很多不愉快,让广场舞引起极大的争议。
4.2暴走运动的安全性争议
老年人参与的暴走运动由于不受人数限制,老年人有喜欢成群结队的外出运动,所以每个暴走团的人数都在十人以上,甚至更多,当老年人穿梭在城市道路上时,很容易造成交通的拥堵。另外暴走运动是一项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如果对自身情况不够了解,极容易因运动过量等导致老年人劳累晕倒、摔倒受伤、甚至死亡。再加上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反应不够灵敏,在城市中穿梭暴走十分引发交通事故,安全性无法保障,很多人反对老年人参与暴走运动。
5 结语
城市广场舞与暴走运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因为不受场地等条件的影响成为老年人健身运动的新宠,并且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它们也都备受争议。关于解决广场舞与暴走运动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从两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大众健身起到指导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在选择健身项目前应当充分考虑自身身体条件,身体素质较差的要避免高强度运动,尽量选择温和的运动,身体素质不错的老人在选择强度大的运动时,也要避免运动过量,劳累过度。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相比较而言,广场舞运动强度较低,形式多样,不仅有动作丰富的舞蹈,也有简单易学的健身操,适合大部分老人,而暴走运动的运动强度高,更适合身体素质较高的老年人。其次,运动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摔倒、磕碰导致身体受到伤害。不论是选择广场舞还是选择暴走运动,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舒适的运动鞋,并且运动前要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活动,运动后要适当的拉伸。最后,要文明健身,各项健身运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要文明礼让。不同广场舞队伍之间要和谐礼让,不因争抢地盘等原因争吵斗气;暴走运动要选择安全健康合理的路线,避免危险发生的同时也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而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对老年人健身运动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一方面努力为广场舞与暴走运动规划出相应的区域和路线,规范场地;另一方面要完善广场舞及暴走运动的组织机构,统一规范管理与培训,最好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城市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的顺利进行。
广场舞与暴走运动的迅速发展足以表明了老年人对其的热爱和需
中动力系统对能力系统具有推动和调节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能力系统的活动效率,在统计数据过程当中,81.9%(308人)明显集中在“为了增强体质”这一方面,选择了“为了调节精神情绪”有130人(34.6%),其中选择“社区体育设施便利”有24.6%,只有44名(12.7%)社区居民选了“提高运动能力”。
1.5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使用情况
根据数据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务劳动和业务文化学习,各占了50.3%和45.2%(见表2),其中有44人(11.7%)选择了参加其他活动。
从上面这两项说明:社区居民把增强体质作为优势动机,符合其群体对增进健康的需求,同时社区居民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因此社区居民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可以使用体育活动形式来缓解、改善工作紧张带来的疲劳是比较合理的。
1.6社区居民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从表3可以看出,有279名居民选择了打算参与,这也说明了社区居民在体育态度上是很积极的,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 “家庭负担过重”和“缺乏余暇时间。外在原因主要是:“锻炼场地远不方便、没有锻炼伙伴、没有体育设施、没人指导、单位不重视职工体育、没有合适的锻炼项目”分别占了31.4%、28.3%、18%、17.6%、13%和13.6%,还有其它占了5%。
2 对策与建议
(1)街道要充分重视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做好科学健身的宣传工作,让社区居民了解科学健身的必要性;加强对体育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开展相关健康系列的各类讲座,提高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理念与健身意识。
(2)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场馆的需求。适当增加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在平时能锻炼身体,强身健体,释放工作压力。
(3)搭建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平台。社会各界应共同关心社区体育的发展,建立与社区相配套的体育活动设施,创造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让周边体育场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3-14,25.
[3]陈耀东,王家宏,张应忠,等.苏州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48-51.
G89
A
2095-2813(2015)12(b)-016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66
①李依依(1994—),女,汉,辽宁盘锦人,本科在读,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研究方向: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