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①

2015-12-01左茜颖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46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精神

左茜颖(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 河南郑州 450046)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①

左茜颖
(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河南郑州450046)

摘 要: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学校武术教育作为传承武术的重要途径,如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该文中,笔者结合对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调研,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育文化使命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武术文化在高等中医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价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4CTY005)。

中华武术是拥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开展武术教育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促进了中华文化以及武术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此外,武术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仅为提升其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1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现阶段,武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武术课程的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观的,造成武术教育的实践仅仅注重学生身体的健康与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对武术教育中人文素质以及实战技能的培养重视度不够。由此可见,目前的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只能够称之为一种缺乏人文内涵与技击本质的武术训练,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教育,更不能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武艺绝伦的武术人。由于武术文化中文化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上学生广泛学习重攻击技击与利益的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武技文化,出现轻视甚至模式学习艺术化、体操化以及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现象。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充分的体现人文与技击机制,进而达到传承与传播武术文化以及培育文武双全的武术人才目标。

2 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武术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是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对文化道德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此种传统的外在动作教学方法,仅仅告知学生武术动作的练习,却不教授其文化内涵,没有达到育人的良好目的。一般而言,加强对武术文化理论的研究,习武人员都会遵守立身正直、尊师重道、诚实守信以及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方式较为滞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缺乏创新精神。

2.2武术教学师资匮乏

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引导人员,其自身的武术修养对教学成果起着至关直接的决定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师资培训已经远远落后于武术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促进武术教学在学校有效的开展。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师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保障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加强体育院校对武术文化的重视,促使体育学院成为推动学校武术文化开展的主力军。

2.3武术教学的传统文化意义没有得到重视

据相关的调查,大多数的学校没有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历史性、技击性、表演性以及健身性。武术作为一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与意愿选择适合学生的风格内容。同时,由于各种的武术拳路都有极强的养身价值,针对不同的武术拳路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训练。因此,对于武术的训练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生活观的重要途径,武术是在提倡终身健身的今天极具推广价值的项目。

3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以及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3.1.1学校的武术教育具有保护与传承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而中华作为见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国家重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这频临失传的传统武术,应该从保护人鳄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学校教育是引导学生呢过接受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期待的关键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武术练习的重要时期,所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责任,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肩负的民族使命。

3.1.2学校的武术教育提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主体育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凝聚力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但传递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是承载着民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载体。作为中华传统体育中的代表,武术体现了冷兵器中国人民防身卫国、体魄强健的主要手段,是对民族体育思想精髓以及精神的指引。鉴于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以及培育下一代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学生正在接受文化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武术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促进武术在学生呢过汇总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应该加强对武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以及使命感。

3.1.3学校的武术教育创建了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平台

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兴旺发达的驱动力。武术人文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气节。例如:中华少林寺武僧抗击倭寇的行侠仗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爱

国行为以及霍元甲外国大力士的武术故事等,都体现了习武人员高尚的民族精神素养以及爱国的民族情结。武术中的行侠仗义以及人格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武术成为诚信、正义、名节以及义气的象征,此类武术精神成为人们教育后人的行为标杆以及励志素材被人们所传颂。学校的武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国精神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教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以及爱国情怀。

3.2学校实现武术教育文化使命的有效措施

3.2.1加强武术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民间以及军旅中都涌现了诸多的武林豪杰,其为了民族与国家的兴亡,具有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崇高情怀。例如: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爱国事迹、南宋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等。这些英雄人物都想帝国主义列强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国威。其忠君爱国、心怀天下的英雄事迹被历来作为精神保障教育学子。由此可见,学校加强武术历史的教育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加强武术文化中武德的教育

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武德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应该从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切入点对武德文化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仁、智、礼、义、信”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思想道德。武德教育的范围涉及广泛,其中主要包含:处世之德、爱国之德、尊师之德、敬业之德以及信义之德等,此类的道德内容都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民族精神的振奋,进而培养更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

鉴于武术源于中国,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其具有独特的内在以及外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尚武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武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习武应该先习德,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武术道德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习武过程中慢慢的领悟武术的道德。学校应该把武德的教育贯穿于整个的武术教学中。如今,武德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为国争光、尊师敬长、见义勇为、遵纪守法以及相互团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武德的教育,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及振奋民族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2.3改革武术教学模式,渗透武术人文精神

针对现阶段武术教学中滞后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易学、短小以及实用的武术套路对其进行教学,并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同时,应该把武术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中,教导学生以礼明德,加强武术利益规范与生活的迁移。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呢过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等。

4 结语

根据该文的论述可知,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鉴于武术教学还处于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的文化内涵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并完整的武术教育。鉴于武术教学具有保护与传承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及创建了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平台的使命。因此,为了促进学校武术教学文化使命的实现,相关人员在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加强武术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武术文化中武德的教育以及改革武术教学模式,渗透武术人文精神等工作,而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对武术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完成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茂林,虞定海.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2012(4):19-21.

[2]康德强.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学与管理,2012 (27):151-153.

[3]许江,司幸伟.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64-66.

[4]孙刚.新时期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实践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9):21-22,44.

[5]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452.

[6]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25-28.

[7]王震.全球化语境中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5):31.

作者简介:左茜颖(1976—),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c)-0211-02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