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①
2015-12-01周龙辉卜国栋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周龙辉 卜国栋(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安徽省濉溪县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①
周龙辉卜国栋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 要:农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体育强国。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发展中所存才的问题,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的,那么我们的农村体育事业也就会越来越好。该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的方法对安徽省濉溪县农民体育意识、体育人口、体育场地设施、日常体育活动项目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农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状况、影响农村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客观原因,主要为濉溪县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濉溪县农村体育体育设施体育意识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得本地农村体育黯然无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带动体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如何使濉溪县农村体育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及社会交往为主要目的的农村体育亟需解决。农村体育的兴起对于推动全健身工程在农村中的深入;有助于改善农村社会的风气;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和社会化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已经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依然有很大差距,因此,针对濉溪县农村体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职能部门作出决策服务。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濉溪县濉溪镇、五沟镇、刘桥镇、南平镇、百善镇5个镇15个行政村200位农民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以及韶关学院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和体育文史资料等,为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对濉溪县文化委员会相关领导以及部分行政村领导进行访谈,获得了大量农村体育发展的信息。
1.2.3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设计参考了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课题调查组制定的问卷。2011年6月,对濉溪镇、五沟镇、刘桥镇、南平镇、百善镇的15个村200位农民进行调查,在各村的村长帮助下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7.4%,最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符合课题调查的要求。
1.2.4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的分析采用了SPSS等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2.1.1体育人口不足
通过调查,集中反映了一些问题,濉溪县的农村体育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不尽人意的。通过对187份有效问卷得知,有13%的农民一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时间在30~35 min、参加锻炼的强度是中等强度。有25%的农民一周锻炼一次或不锻炼,有62%的农民从不参加锻炼,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濉溪县农村体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据调查分析18岁以下的孩子占整个村庄的40%(有一些孩子不在本村上学),留在村子里20~40岁的年轻人只占15%,大都出去打工了,60岁以上占55%,不难看出农村人口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要人口,孩子在学校有体育课,老年人平时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照料孩子和呆在家里面很少走动,有些中年人宁愿打麻将也不愿意去锻炼,这种风气的形成也极大制约了体育人口的基数,这就是为什么农村体育人口不足的原因所在。
2.1.2农民的体育意识不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民对体育的了解逐步增强,但大都停留在很表面的问题上,农村居民的体育总体意识不高,85.26%的农民不知道《全民健身纲要》,11.51%农民知道但不了解《全民健身纲要》,仅3.23%的农民知道了解《全民健身纲要》。调查中有近75%的农民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只要身体好就不需要进行锻炼、不需要了解体育知识”等。这些现象说明了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大部分农民的体育意识不强。
2.1.3农村场地设施匮乏
濉溪县有125个行政村,通过对濉溪县文化局领导访谈得知,濉溪县农民健身工程62个,占49.6%,其中主要以篮球场地为主,乒乓球室和其他球类场所几乎没有,农村可供使用的活动场所和器材等资源较为缺乏。体育场地器材是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场地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就会比较单调,由于村里的人口以老人和小孩为主,他们对场地的利用也不合理,大都是在场地散散步而已,在调查的过程中甚至有些健身器材被村民用来晒衣服、晒被子。由于缺乏专门人员的监管,健身器材也损坏比较严重,不是少了“胳膊”就是少了“腿”,所以能用的器材很少。这些极大限制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不够,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够重视。
2.1.4农村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太过单一
通过对濉溪县5个镇的个别行政村进行调查不难发现,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过于单一,大都停留在“跑跑步”的阶段,很少人接触篮球、乒乓球。稍微正规的体育活动就是每年的庙会举行的比赛或者自发的比赛。各乡镇体育发展也呈不平衡趋势,例如:南平镇和百善镇就比其他镇的农村体育发展的好,这与各地方的传统有关系,南平镇素有“体育之乡”之称,那里的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稍高于其他地方,百善镇经济比较好,会偶尔举行大型赛事或请技术指导员进行指导,但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在农村由于场地和指导员的匮乏导致了活动项目过于单一,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在没有事做的时候,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还是会选择体育锻炼的,一些稍微年轻的妇女会选择在自己家门口打打羽毛球进行身体锻炼。活动的单一也就导致了一些不良风尚的形成,年轻人在没有事做的时候会找几个朋友在一起打麻将,有些学生没有事做的时候会在一起打扑克,这种现象已经逐步影响到青少年。
2.2发展对策
2.2.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通过调查,很多村民对体育的了解几乎微之甚微,这说明体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我们应该在农民经常活动的地方设置体育宣传栏,宣传体育健身与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通过增加广播和电视关于体育运动知识的播放来增加农民对体育的了解,可以利用当地的风土民情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如:村与村之间的邀请赛,利用个各村的庙会为契机举办篮球赛等;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妇女、老人、儿童身心特点的体育项目。同时,乡镇政府应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和健身知识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农村体育活动氛围。我们应引导小部分人先锻炼起来,让农民切实体会到锻炼带来的好处,鼓励更多的村民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
2.2.2重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监管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60%,如果不加强农村人口的体育锻炼,那么全民健身也只是一句空话,调查得知,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有80%的村民认为如果有场地设施他们是愿意去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政府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当地村委会乃至个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增添体育实施和设备,使农民有场地,有器材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器材在数量上得到保证的同时,也应该对器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健身器材的损坏。
2.2.3充分利用和挖掘体育人才资源,引进体育活动项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愿望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温饱上,逐步从“满口袋”想“满脑袋”方向发展,精神文明需要也在不断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一些人得了“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家庭劳动工具的电器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大大减少了走路的机会和体力的消耗,他们需要一种活动去调节与生活的冲突,当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大部分人是有意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部分人还想参加更多的体育项目,不仅仅局限于“跑跑步”,但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没有去指导,不知道怎么去锻炼从而放弃了。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体育人才资源,让他们为人民谋利益。据调查每个村的小学都有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教师,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对体育知识也比较了解,我们可以以他们为突破口,让他们担任我们的体育指导员,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村民参加体育锻炼。
2.2.4建立志愿者服务
选拔一批有专业特长,懂专业,有热心的人士。不限职业、年龄、性别。以淮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分协会,工作开展从乡镇到农村,贵族内容从更有较好群众体育基础的传统项目入手,针对不同群体,有选择开展群众喜欢的娱乐、健身项目。
2.2.5抓住契机,发展农村体育
众所周知,濉溪县每年农历2月份到5月份是各类庙会的高峰期。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除是各类庙会发展的顶峰,举行庙会的同时,农村随之出现了被当地人称之为“农村奥运会”,体育运动会举行的风风火火。但近些年来由于外出务工青壮年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会导致农村体育的主要参与者流失;再者,由于无人来组织,所以这种现象慢慢消失了。我认为当地村委会可以利用庙会为契机,重操旧业,利用庙会为契机对体育健身进行宣传。即使青壮年外出,也可以组织适合中老年的体育项目,例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3 结语
农村体育的发展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它完善并发展起来,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目前濉溪县农村体育存在体育人口不足、农民体育意识不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锻炼项目太过单一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只有内因变化,外因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充分利用和挖掘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磐安县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2):117-120.
[2]张博,汪现义.新农村体育发展客观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63-164.
[3]姜冰.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272.
作者简介:①周龙辉(1989,1—),男,汉,广东开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卜国栋(1989,5—),男,汉,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c)-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