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分析
2015-12-01马洪波
马洪波
(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我国不断进步和改进的田径训练管理策略密不可分。未来体育管理中更为科学合理的发掘和培养运动员们的夺金潜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训练课程的形式多样性、内容充实性都应该以身体系统训练为主,把实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田径运动员的品质培养,在不断创造佳绩的同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管理系统,确保管理模式的合理运行。
1 田径训练管理概述
“管理”一词因人类不同认知领域和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具有多种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综合来说就是在管理系统中通过组织、计划、协调控制以及创新等方式的不断改善来实现系统目标。那么在田径训练管理中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管理成员们的田径竞技能力。
2 田径训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 田径训练项目管理现状
我国高校田径训练运动项目具有多种运行模式,例如:与体育俱乐部联合办学、与传统体育学校联合办学、与专业体育运动队伍联合办学、体育学校独立办学等。田径训练项目设置需要根据实际财力、物力等条件选择优势项目。但是田径项目设置和运行中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经济体制转轨使得人才培养多样化培养模式的诞生,导致部分优势项目的开展和比赛任务较为分散,高校在人才选拔中逐渐失去了比较重要的优势选拔地位。
(2)项目设置中的缺项、漏项以及重复设置也是项目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部分地区存在的地域封锁导致高校无法吸收这些地区的优秀田径苗子。
除此以外,高水平的赛事和交流较少,使得高校中很多特别有潜力的运动员丧失比赛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大赛经验的极度欠缺以及比赛规范性的严重失真,比赛技术也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发挥。
2.2 田径训练教练员管理现状
教练员一般根据教练员的工作成绩以及竞技水平通过委任制或者聘任制两种方式对其进行选拔和考察,再根据上级的推荐以及助理或者试用期阶段工作成绩决定他们的去留。但是各个高校田径教练员新鲜血液偏少,年龄结构普遍老化是教练员管理现状的主要问题。一个原因是各个高校体育编制人员有限,对于年轻教练员的需求过少;另一个原因是专业化田径训练压力偏大,很多高校体育毕业时不愿意从事这一工作。绝大多数教练员都是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而数据表明,这些教练员退役后基本没有继续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对具体的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和科研方法的系统学习并不完善,无法及时掌握更为先进的田径训练和科研动态。考核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练员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明确了努力方向。奖励机制也对教练员合理的鼓励,但绝多数教练员只把考勤作为主要的日常工作落实,科研和业务学习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但这样情况下考核结果很难拉开档次,教练员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员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2.3 田径训练运动员管理现状
运动员在田径训练管理系统中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这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这其中包括招生管理、学习管理以及参赛管理。
2.3.1 招生管理
招生选材这一环节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优秀的运动员需要极大的先天运动能力,这一能力是未来训练效果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优秀的运动能力大多数需要特定项目的定向培养。所以,绝大多数教练员都会对运动员的相关比赛进行观摩,不断考察。并且相关考察人员特别是教练员都被赋予充分的人事权,除了各项指标之外,大部分被教练员看中的优秀苗子都会在指标允许的情况下招进田径队伍。由于较为良好的教学和师资优势,这一环节工作相对容易的多。但各个单位竞争激烈,单位之间输送人才奖励与金牌奖金相去甚远,导致许多教练员不愿意向更好单位推荐优秀苗子,留在手中拿成绩显得更为实惠得多。更为不能让人满意的是,近些年传统体校以及相关业余体校在田径训练中的水平并不理想,所招学员各项指标因为招生人员忙于应付田径队招生任务导致并不特别优秀,根本不符合科学选材。
2.3.2 学习管理
各个学校根据实际都制定了教学训练的常规管理、计划和考试制度,但文化课比重相对较低。虽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相对完善,但运动员文化课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但优秀的运动员需要特别是需要较为完备的专业知识。这些由于运动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以及训练和比赛期间的伤病听课使得文化课教师的正常教学进程非常容易被打断。部分学校缺乏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正确引导,比赛压倒一切,文化课程的培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教师提前透露相关考题确保文化课考试通过率较高的畸形现象。不能对学员文化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缩水的文化教育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此外,训练结果不理想导致个别项目人才输送渠道并不顺畅,过多的限制使得运动员过剩现象十分严重,单一的培养模式更不能使得更为优秀的人才吸收得到合理保障。
2.3.3 参赛管理
参赛运动员由于名额限制受到成绩起伏影响较大,不能合理评估队员会导致某些优秀和有潜力的学员在大型比赛经验过少,这也是参赛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2.4 田径训练科研训练管理现状
田径训练过程是改进田径训练方法、创新训练理念的过程。教练员是不可忽视的田径训练主导因素。所以,田径教练员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教练员之间的教研活动和相关训练观摩也就成为了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的主要形式。教研活动中的训练计划、赛后总结、技术分析以及常规管理能够很好的帮助教练员更好的执教。特别要指出的是,队教练员科研成果的检查力度并不严格,训练与科研课题联系较少,科研成果加分比例不高是教练员考评中整体不重视科研训练的重要因素,科研经费和论文发表的版面费更是负担,很多在实际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不能及时得以撰写和发表。
在训练计划中部分高校由于规定达到规定数量就可以过关,训练计划也会因为运动员的相关状态以及年龄层次,甚至是竞技能力而遭受影响。训练后的恢复方式也会因为理疗设备有限而针对极少数运动员。
另外,训练过程中如果运用全面系统的训练较之为不完善的训练过程更能延长运动员的寿命,运动员的比赛生涯也会相对延长。这期间制定合理的训练大纲,做出较为科学的训练模型设计,并且对大纲的训练过程的实际监督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有效途径。训练监控是反应运动员实际状态的良好手段。这样会出现以下问题。
(1)科研和医护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2)教研人员相互沟通协作运转机制不协调。
(3)科研负责人和科研目标不够明确。
2.5 田径训练财务管理现状
田径训练中由于资源短缺等问题,很多重大设备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转变,但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如何获得最大的产出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
经费的主要来源已经由原来的拨款型向结合型转化。更多的社会集资和企业赞助与捐助比例不断增大。更为重要的是多种经营创收。这样影响田径项目资金的因素除了该校其他优势项目的投入还有本身项目的成绩是否理想。
训练场地和设施通过提供运动队训练服务或者举办体育比赛也可增加多种经营收入。
3 田径训练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分析与改进
3.1 田径训练制度完善,但运动员的输入输出渠道不通畅
高校在训练管理制度方面较为完备,运行模式也相对完善,立足于本校优势项目是田径训练管理策略的聪明之举。
3.2 练员职称结构合理,但年龄结构老化
高校这一岗位多为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教职工队伍新鲜血液过少。“以老带新”和培训工作是年轻教练员提高自身的相关执教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教练员相关知识自学能力亟待加强,岗位长远规划的制定也要相对合理。
3.3 良好高校的教练员拥有充分的人事权,但运动员文化课成果并不理想
高校中田径训练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文化课教育不被重视,很多运动员专业知识并不过关。加强训练选材、落实文化专业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
3.4 高校田径训练教学条件日益完善,但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科研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科研人员配备不完整,科研人员相互沟通协作困难,这需要更为明确的科研目标和设立相关的科研负责人。
[1]李黎明.全运会河南省田径竞技水平的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5):113-115.
[3]刘兴.山东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基本状况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122,125.
[4]苗宇.河南省业余体校田径项目选材平台构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