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

2015-12-01杨琪万力维张天成殷建红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44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形式新课改体育

杨琪 万力维 张天成 殷建红(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4400)

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

杨琪万力维张天成殷建红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4400)

摘要:新课改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研究内容上分类,主要围绕对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研究以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这三方面进行的。该文对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加强理论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1],对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具有重大意义。新课改主张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为进一步贯彻好新课改的理念,广大体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硕果累累。下面,笔者对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关键词,检索1978年至2015年有关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文章共1882篇。这些文献以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多样但缺乏深度剖析,研究方法单一。在专著方面,少有专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普通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本质区别,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论述,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并且大部分著作出版于20世纪,不能适应新课改以来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研究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和方向,从而顺利与时代发展接轨。钱杰认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着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创造力、完善终身体育思想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建立以体育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制度。[2]樊临虎提出未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向个别化、多样化、综合化发展。[1]杨青在此基础上补充提出未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并且教学课类型和备课教案将发生变化,从备“教材”向“备人”转变。[3]

2.2对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是普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哪些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呢?对此,体育工作者们正积极探究。王萍分析我国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几种不同分组形式,并介绍了几种日本的分组形式,得出我国教学分组要实现由手段论价值观向目标论价值观的转移的结论。[4]俞峰认为“合班选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自我选择,又节省教学资源。[5]杨柳对处于实验阶段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现状研究,用调查数据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比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有明显优势,它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主性选择、客观性评价。[6]王明采用实验法对“友伴群体”组织形式在中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认为“友伴群体”组织形式在身体素质、体育认知、情感体验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都优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更易于学生体验到体育带来的偷悦感[7]。

2.3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研究

目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单一班级授课形式发展成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分析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宋平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制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他认为制约因素中的主观因素是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策略、教育视野和改革意识。[8]孟升认为主观因素不仅包括以上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十分重要[9]。

3 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3.1研究对象定位不明确

体育教学界存在部分将体育课等同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或者混淆了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象。其中,体育课的全称是“体育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能以偏概全代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统一体[10],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仅属于体育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我国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之所以研究对象定位不准确,主要由于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关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杨青认为是根据体育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实践教学环境而采用的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3]樊林虎认为其涵义应包括四点: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把各种教学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1]目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还没有概括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能让人们清晰的将其与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区别开来。

3.2研究内容陈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组织形式的研究,大部分体育工作者以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主题,或者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研究内容陈旧,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没有打破我国目前课堂教学的背景,仅过于强调对学生区别对待,甚至存在只“借”不“鉴”的现象,既抛弃我国班级授课制的传统优势、又脱离了我国的教学背景。

3.3研究方法单一

国外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程大致经过提出设想、理论论证、实验设计和反馈、推广这四个阶段,而我国的研究是从总结教学经验出发,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概括理论。这两种研究框架各有千秋,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框架,均包含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普遍将文献资料法作为唯一且独立的研究方法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论证。笔者认为如果把文献资料法作为单一的研究方法使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可能会陷入形式主义。

4 建议

4.1加强理论研究

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科学的指导实践,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应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将模糊的相关概念界定清楚,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体育工作者应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开阔教育视野,增强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

4.2创新研究内容

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抛弃“移植”,杜绝只“借”不“鉴”现象,允许在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可以吸取各种组织形式中的有效因素,整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可以将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最后,可以从多维化、跨学科领域创新研究,体育属于交叉学科,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研究体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内容。

4.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任何研究都要服务于社会,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我们不应只局限于短期内对特定学校、特定对象的研究,而是要注重长期效果,推广成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这样增强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也完善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5 结语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蓬勃,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也应更加深入。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增强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让体育教学凸显人性化、科学化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33-1551.

[2]钱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98-99.

[3]杨青.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2007 (5):54-56.

[4]王萍.我国与日本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研[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1):76-78.

[5]俞峰,陈正.论体育教学中“合班选项”形式的实施[J].体育科研,2005,26(5):113-115.

[6]杨柳.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与改革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48.

[7]王明.“友伴群体”在中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30.

[8]宋平.制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J].西安体育学报,2000(7):138-139.

[9]孟升.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6(4):33-34.

[10]符业清.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别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121-12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209-02

猜你喜欢

形式新课改体育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减负问题研究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我们的“体育梦”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