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法
2015-12-01胡瑶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1331
胡瑶(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法
胡瑶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1331)
摘 要: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收集了大量资料之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与意见得出以下两条结论:在现阶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化是不能等同的看待的,这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产业是由体育事业和体育企业所组成的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这两项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在新时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
对于我国体育产业概念方面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存在着分歧,还没有达成共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化之间也不能画等号。另外一部分学者的观点却恰恰相反;笔者赞同前者的观点,并坚持认为,确立这一概念性问题,对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搜索了有关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的专业文献和相关报刊50篇,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2调查法
为了获得全面的意见与建议,笔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走访了国内社会体育方向的专家和学者,掌握了大量的一首信息。
1.3逻辑归纳法
在获得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笔者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化与体育市场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很多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化在概念上是一样,没有明显区别。他们的观点是: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把体育事业交给市场经济,由市场来操控体育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这才是体育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式。笔者不同意这种主观臆断的观点。早在1978年,我国就提出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应该在已经存在的基础上把市场需要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增量”和“存量”改革发展起来。“存量”改革,是指通过不断地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已经存在的体育事业中具有非赢利的部分包括国家队和国家体育科研单位等这些属与旧体育事业的,按照投入产出原则进行拨款。对具有可盈利性的部分包括各种体育企业,直接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按照市场要求发展或者淘汰。这样看来,原先的体育事业就分为两部分:非赢利性的由国家自助扶持体育单位和赢利性的由市场机制进行筛选和发展的体育组织。“增量”改革,是指在原来旧的体育事业之外,发展的由民间资本建立的或资助的新成立的体育组织,如我们所熟知的:健身中心和各种商业与体育相关的俱乐部。目的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引起鲶鱼效应”,借此来拓宽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体育事业在中国的一系列改革中,它的改革其实就是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就体育产业化的风向标,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产业的过程将体育相关的各种元素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着重强调的是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主要就是规模,现如今一家公司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肯定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规模,才能继续发展,否则会造成破产。产业同公司一样,必须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进而发展。(2)是强调有效经济运行方式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进而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存在两种路径选择:一是计划路径,二是市场路径。虽然理论和实施告诉我们,市场路径是现阶段主流的发展手段。但是市场路径只是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所以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路径还包括非市场路径也不应被忽视。我国现阶段非市场方式的作用十分明显,政府将运用行政手段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体育服务产品中出了个人化产品占有一定比例“相互排他性”是个人化产品在使用上的特点,除此之外体育服务产品中还有公共化产品。因此,由于体育公共化产品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来供给,所以政府承担起了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所以说在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应存在这三种方式,他们是以政府为导向的计划方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市场方式,和兼具两者特点的半市场方式。所谓市场方式,就是同企业一样,自己吸收资金人才,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发展,满足需求的同时到达自身的经济利益。半市场方式,是指以满足大众需要为发展导向,把经济收益最为次要目的组织形式,它把非盈利方式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在广大群众体育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非市场方式指的是在经营过程中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完全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运作和发展的方式,通过借鉴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深入分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政府所期望的竞赛成绩指标。所谓体育市场化指的就是一种多方面协同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资源由原本的计划经济分配方式向市场经济分配方式进行转变,在上述这些变化中,体育市场化的具体表现为:(1)政府体育决策宏观化。统一国家主体决策转化为决策上可以个人意愿选择的体制。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做到了“有进有退”——在某些领域让步于企业。(2)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决策以市场为导向。我们认为的体育产品包括比赛门票,购买转播费等开始由市场确定而不是政府主观的设定,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场地,这些生产要素,也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体现了体育市场的发展程度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3 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
3.1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共同点
在原先旧的经济制度下,大众对于体育本身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在他们的认为里,与体育部门只是一个花钱的部门,他没生产过什么商品提供给社会大众,也没有为社会创造过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是因为体育产业实质上作为第三产业在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作用,所以它创造的价值和产品并不是以实物存在,所以产生了误区。因此,长期以来,体育就被当作消费部门,属福利事业,应当由国家来操办[1]。就算是在旧的计划经济的时代,体育部门也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有价值的部门。
3.1.1从投入与产出看
很多人认为体育部门不断地吸纳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没有生产出什么实际的可见的产品,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体育部门的产品是一种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而是以运动方式存在的服务产品。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实物产品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消费品,所以说体育产品和体育部门是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从产品性质看
这种服务产品一方面由于满足了大众精神的需要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需求,因此它有使用的价值;从另几个角度说,价值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而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在无用劳动中也是存在的。在此基础之上,这种服务产品既有使用价值又存在价值,而且可以进行交易于是产生了价格。但是在我国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在国家的宏观条件下,体育商品是由国家买单,包括大众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计划等,这些资源由国家免费的发放给公民。所以公民意识不到体育产品需要购买才能获得,因此市场条件下的交换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体育部门及相关产业一方面存在经济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努力提供满足大众需求的体育产品,因此推断出,体育事业具有产业性属性,应该被归纳到产业范畴。
3.2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区别
现如今我们不断强调“体育产业”这一概念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由于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并不等同,因此就需要我们积极区分对待。
3.2.1在概念的内涵上
体育事业指体育服务等一系列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体育产业不但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企业,也包括公益性[2]。
3.2.2在概念外延上
体育事业包括不以赢利性为目的的体育机构[3]。体育产业不仅包括以赢利为核心目的的体育服务企业(如体育健身中心、体育培训机构等)之外,还涵盖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体育机构,换句话说在主体范围上,体育企业+体育事业=体育产业
4 结论
笔者的观点是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化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混淆;体育产业=体育企业+体育事业。研究结论的意义在于当我国进行相关的体育制度改革时或者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时,以及现行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时,应当坚定不移的把体育市场化作为发展导向,以深入改革体育产权问题为改革的重点,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经济实体为出发点,重新建立体育市场化的实体,不断开发体育产业投资的方式,重新建立政府机构对于体育事业的管理权限体系,并建立完善的体育市场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年松.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9-21,25.
[2]张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2007(3):111-113.
[3]张志明.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c)-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