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舞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5-12-01李忠梅肖谋远
李忠梅,肖谋远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当今社会休闲已经成为时尚和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了,而以娱乐、消遣、宣泄为主要目的的休闲体育也已逐步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快乐生活的方式。排舞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型休闲体育项目,从2004年引入我国,经过短短十年,快速普及我国大中城市,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有上亿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排舞在我国快速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排舞在我国快速开展的原因,并探讨其发展趋势,为促进排舞在我国健康、科学、快速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排舞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分析
1.1 经济的发展及余暇时间的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另据国家统计局显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近年来我国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恩格尔系数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40%以下。由于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变化,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比例明显增加。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而闲暇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们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具备了“钱”与“闲”的条件下,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极力寻找调节心理压力、愉悦身心的休闲娱乐方式,休闲体育将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创新是休闲体育最突出的特征,而“尝鲜”、“猎奇”也已成为许多人共同的心理趋势,于是市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体育文化,而对于那些效果良好、有一定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型体育文化项目有着强烈的需求。[1]排舞作为一项新型的休闲体育项目,以健身、健心、娱乐、休闲为目的,正好顺应了休闲体育发展的潮流,因此虽引入我国才短短十年,却在我国发展迅速。
1.2 政府的支持与积极推广
排舞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广。首先,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一些列政策法规,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正当权利和权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工作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关心。其次,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政府部门为了充实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出资修建健身场地,大到城市小到乡镇都建设了不少的小型文化广场及全民健身中心,为人们在欢快、热情洋溢的音乐中尽情的跳排舞提供了健身、交流的场地。第三,政府积极推广。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08年就把普及排舞运动列入了工作计划;2008年8月8日,800名排舞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表演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排舞”,成为我国排舞运动发展的里程碑;排舞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作为重点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成立了全国排舞推广中心,依托四川环福体育经纪发展有限公司的良好平台,承担全国排舞运动的培训、比赛以及各类推广活动,培养了大量的排舞教练员和裁判员,促进了排舞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1.3 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以来,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投入不断增加,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2]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注册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90万人,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在2012年达28.2%。[3]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并增强了人们的健身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得健身项目层出不穷,排舞作为世界首位最具休闲健身性的项目以及独特的健身价值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越来越有影响力。2014年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向全国、全世界的排舞爱好者发出了邀请,邀请两万名挑战者于2014年11月上旬欢聚我国杭州,共跳《舞动中国》,成功创下“最大规模排舞”称号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了排舞的推广普及活动,短短几年排舞的参与者已上亿。可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排舞运动的快速发展。
1.4 社会大众对体育文化的新需求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在传统的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健身功能基础上,文明、娱乐、审美、交流、满足不同人群成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新需求。排舞作为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形式与内容,在进入我国后又根据我国和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了少量的、必要的创作与改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大众进行体育锻炼时非常喜欢的一种休闲体育运动。排舞动作统一、音乐题材与动作元素丰富、参与形式灵活等特点以及能够陶冶身心、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扩大交往等功能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新需求,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因此才能一引入我国就发展如此迅速。
1.5 传播媒介的高度关注与商业化运作促进了排舞的社会传播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传播媒介不仅增加了人们对排舞的了解,更吸引了大量地人参与到了这项运动当中。借助传播媒介,排舞在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途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2013年,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60余支队伍,1300多名参赛者参加了2013年度“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总决赛,这场全国排舞精英创造的排舞盛宴由中央电视台等大型媒体竞相报道,得到了全国观众的瞩目。排舞在其初期推广阶段,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投入以及基于群众的热爱自发的组织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社会经济实体开始参与排舞的推广,并通过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手段,解决了排舞在我国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四川环福体育经纪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等的介入加快了排舞的普及进程。
2 我国排舞运动的发展趋势
2.1 将以“学校”为突破口,走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发展模式
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教育场所、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等,因此在培养各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等方面较之其他教育形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更高的效率。通过资料查询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对排舞引入学校的可行性及重要性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一致认为排舞运动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是切实可行的,且认为发展排舞运动,教育是其基础及提高的高质量后援保证。而且发展排舞运动,缺乏了专业知识人才的发展,就缺少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依靠群体,排舞在我国虽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十分欠缺。排舞运动的发展需要一批排舞专门高级人才,优秀的排舞专业人才是排舞运动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各体育院校(系)及培训机构应大力培养专门的排舞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为加强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尽快制定和完善排舞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标准,
2.2 将以“竞赛”为杠杆,走以比赛为主的竞赛训练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各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与提高,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训练和竞赛体系,排舞作为体育运动大家庭中的一员也应遵循这一发展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扩大排舞运动的社会影响力,还能为排舞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提供检验教学、训练成果和交流切磋技艺的机会,同时能为排舞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促进排舞理论与技术的全面发展。
排舞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其赛事开展相对较晚。2009年在重庆永川举行的“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将排舞设为比赛项目。为了更好的普及与推广排舞,2011年全国排舞推广中心在成都举行了首届全国排舞大赛总决赛,这是排舞首次以单项的形式来进行比赛。[4]“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排舞国家级赛事,也是参与城市最多、参与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赛事,享有排舞“全运会”的昵称,各级赛事的举办提高了我国排舞的竞技水平。目前我国排舞运动已逐步建立起与竞赛相适应的训练和竞赛体系,但由于起步晚,许多教练员和裁判员都是由健美操以及舞蹈方向的人员转型而来,专业化水平不高,对排舞的训练及比赛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应充分利用竞赛的杠杆作用,逐步完善排舞的训练和竞赛体系,促进排舞技术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排舞自身的创新发展。
2. 3 将以“商业化运作”为手段,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体育经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显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也已初见成效。特别是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5]《意见》的出台,对整个体育产业都是利好消息,中国的体育产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将大大推进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出台给排舞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排舞的发展仅仅依靠全民普及的健身活动吸引人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商业化运作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应把排舞运动的产业化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为建立和形成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化体系运作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合与合作,争取多方的关注与支持,充分利用排舞的健身、娱乐、表演等属性,把发展排舞运动与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要树立和打造排舞的竞赛活动品牌,逐步建立以排舞竞赛为主体,以表演和活动为辅助,以相关产业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强排舞运动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排舞运动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
2.4 将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走生活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在我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使全民健身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支持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日常健身活动,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5]这是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全民健身进行历史定位。排舞作为新引进我国的“舶来品”可以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带来的良好运动氛围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走“生活化”之路,以实现排舞的社会化发展。排舞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大众为主要对象,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大众的支持,排舞的发展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动力依靠。因此,排舞应利用自身良好的锻炼价值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势,不断调整与适应我国全民健身的需要,满足我国人民大众消遣、健身、放松、愉悦的健身需求,从而逐步成为广为人知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2.5 排舞运动的文化内涵将会越来越丰富
目前,我国排舞运动的“基础理论”实质上只是一些零散的入门知识,是对一些术语概念的解释,现有的研究只是从单纯的工具视角进行论证而没有从文化内涵中进行分析;只注重单纯的史料挖掘而没有借助其他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只注重单一的曲目舞步创编而没有关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因此需要规划排舞运动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和构建结构合理的理论基础,不断充实其内涵。今后,应对排舞运动的内容范畴、研究方向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深入剖析其内涵,揭示其文化特征,加强对其历史与现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并从多学科、多视野进行深入地研究,还要建立科学地排舞运动评估体系,探索在全球化过程中以及即将来临的休闲时代排舞运动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途径与方式。
3 结语
排舞运动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作为新引进我国的休闲健身项目,从动作形式、曲风以及参与形式都符合我国全民健身的特点,极具推广价值。我们应科学合理地开发与推广这一体育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锻炼的生活习惯。
[1]何淑敏.从文化需求的视角论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J].体育与科学,2011,32(6):50 -52
[2]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55-58
[3]体育总局:全国近三成民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Z].http://news.sina.com.cn,2012
[4]唐晓义.中外排舞赛事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28-31
[5]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http://www.gov.c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