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体育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2015-12-01陆少波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440
陆少波(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440)
浅析学生体育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陆少波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440)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各种心理矛盾,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发展中的失调,从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该文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法,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安定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运动心理学 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各种心理矛盾,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发展中的失调,从而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该文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法,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安定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1 体育课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现象
1.1恐惧
在体育课程设置中,某些项目或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单杠、山羊支撑跳跃等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心理,进而会转变为对体育训练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上课前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课堂上不敢正视教师,一旦教师提问或是组织课堂活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难以完成动作而导致出丑,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想法设法躲避。这种心理的出现在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考核中尤其明显。此类心理障碍的出现对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1.2胆怯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女生而言,害羞胆小,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偏低,做事谨小慎微,推委、不善于合作是她们的普遍现象。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害羞而被掩盖,不敢参与、不肯参与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学生由于某次示范而弄得面红耳赤,对体育活动敢想却不敢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这种心理障碍后果不是特别严重,但如不能及时排除,则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甚至发展到厌恶体育学习。
1.3厌恶
对体育课程有胆怯、恐惧现象而又未能得到及时调节的学生,就会对课程毫无兴趣,最终导致厌恶体育学习。当这种心理障碍形成后,学生对参与任何体育活动都毫无兴趣可言,他们将会讨厌与体育有关的一切,包括体育教师、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中他们会不惜想方设法逃避课堂各种练习,甚至会完全放弃参与体育活动。
1.4逆反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体育课程有着逆反心理的学生,会经常在课堂上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常唱对台戏,严重影响他人学习。较重者甚至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与老师对着干,并以此为乐。有此类逆反现象的学生对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认识的不深,教学导向不能准确地运用与实施,会直接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一旦学生对体育课心理障碍现象萌芽后,会给体育课程的内容实施产生障碍,给授课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选取恰当的办法给予教育纠正,这种现象会在学生中蔓延开,产生群体效应,导致整班、整个学校的体育发展产生极大阻碍。
2 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应对措施
2.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要想搞好课堂教学,备好课是先决条件。体育教师首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案的实用性出发,抓好备课,研究教学设置,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师备好课对于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重点与难点、备器械等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如果要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心理障碍现象就必须着重于备学生及教法。备学生的途径有二,一是学生整体,课前做好备学生的工作,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体育基础、心理状况、学习习惯以及上课时出席人数和女生身体情况等,对教师备课时更有针对性;二是学生骨干。要知道培养体育骨干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在课前先给骨干学生简要介绍课的内容、任务、要求、组织教法及注意事项等,并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为教师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及对课的某些方面作必要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甚至可以在课前先给他们给予动作指导、上“小课”,让他们先体会,再教会保护及帮助的方法,以促进他们在课中的带动作用、助手作用。
2.2教学内容、方法要灵活
教师如能适当地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对标准进行适当地调节,就可以让不同的学生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让相对弱的学生也有成功的感受,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也容易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学生能从心里想学、愿意去学,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运动学习效果打下了基础,为营造一个可靠的上课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示范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动作技术的正确、动作的规范、完成整体技术动作的轻松优美,往往能使学生看完后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但在示范动作过程中要注意,第一次示范新技术动作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掌握动作水平的提高慢慢给予加大示范动作的幅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技术动作恐惧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达教学示范的最佳效果。教学形式新颖程度,创新程度,掌握、控制课堂学习氛围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前的威信,而一旦建立了较好的威信,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度则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的障碍心理也随之得以消除。
2.3鼓励和保护相结合
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身体素质较好的、成绩较好的、在班中较有威信的、身材适中的学生进行示范,在他们做模仿示范练习时,教师要注意给予适当地保护帮助,能让他们在众人前可以独立顺利完成技术动作并及时给予赞许,进而影响、激励其他同学参与的信心,让全体大胆尝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保护与帮助方面,能否准确灵活运用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手段,站位是否正确、手法是否得当,都直接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保护与帮助工作做得好,可使得参与的学生剔除对练习的焦虑、恐惧,以增强学生尝试的信心。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指导他们对其他同学进行保护与帮助。因为同学之间的保护,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练习的恐惧现象的产生。
2.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是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的催化剂,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基石,是学习动力的能源。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素质、意志品质的参差不齐,加上爱好各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缺乏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有部分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动作要领,但由于平时日常锻炼中运用得少,导致在课堂练习中缺乏自信心,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出现犹豫不决,动作失调等现象,不能顺利较好地完成技术动作,从而对技术动作的完成产生畏惧心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掌握较好的技术要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对于掌握技术较差的学生仍应指出,并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鼓励他大胆尝试,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在教学练习过程中合理适当地穿插示范,包括教师自身示范及学生示范,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得以展示,也可以提高其他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欲望和信心。
2.5提高学生体育认识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在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阶段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太麻烦,太累,太浪费时间”“学习压力过大,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参加体育锻炼”,甚至某些家长也有此看法,认为体育就是“玩”,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无疑学生会慢慢对体育产生忌讳、消极的影响。作为体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用各种积极手段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具体做到:一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改进以“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三是增加体育教育资金的投入,添置必要的体育设备,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对体育知识的追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结语
胆怯、恐惧、厌恶、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普遍存在的很普通的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此类心理障碍现象后会成为教学的瓶颈。所以教师对这个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先见。虽然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主要是靠学生自身调节,但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去认真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外,在教学中更要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体育课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障碍现象,教师只要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克服体育课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并不是一件难事。
[1]季浏.中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沈旎.名师最有效的批评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812
A
2095-2813(2015)12(b)-008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