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①
2015-12-01李玉华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3
李玉华(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西南宁 530003)
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①
李玉华
(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3)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拓宽体育活动界面,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积极的意义。该文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各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促使他们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该文就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个性、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品质培养提升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其固有的动态性使教学活动处于形体的动态之中,通过体育活动,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更容易表现出来,观察学生日常表现,教师更容易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表现在学生的心理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了解,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针对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推动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拓宽体育活动界面,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积极的意义。
1 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1.1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体育运动包含体育、竞技、形体等多方面,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在表现形式方面都结合了大量形体语言,节奏强劲明快,风格热烈奔放,洋溢着青春与活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大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将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郁闷、纠结的情绪排解出来,并且运动中全身相关肌肉群被调动起来,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易于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绪,烦恼、忧愁被一扫而空,以更加饱满积极的情绪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同时,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肌肉和力量训练,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体质和体形改善方面还会有很大进步。据调查表明,54%左右的大学生因为身体形态发育不协调(如过胖或者过瘦等)而产生自卑或焦虑情绪。而通过经常性的参加体育运动,学生在改善体形的同时,举止风度也有了很大改观,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除此之外,体育运动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也具有特殊心理治疗效应,尤其是对焦虑症、抑郁症等,既无副作用,易于患者接受,又见效快,方便自我调节。
1.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塑造形象、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是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对社会认知、交往技能、情感缺失等方面的缺陷,进而产生一些自卑、害羞、妒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丰富的肢体动作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在篮球比赛中,简单的动作和眼神都能用来传递信息,通过体育竞技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以非语言的形式促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实现交流,让他们在团结友爱中客服心理障碍,扩大社会接触,进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集体规范意识对教学活动至关重要,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及社会责任心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进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所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效益,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2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灵活教学,达到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2.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所接触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改善学生体质,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其心理缺陷。针对部分自闭、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打篮球、集体游戏、足球等项目的锻炼,使他们融合在集体活动当中,用团队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的个性,促使他们逐步提高,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接触过程中逐渐拜托胆怯、内向的心理,以群体活动推动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推动他们以集体一份子的形象存在,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改善原有人际关系。针对部分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持久性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慢跑等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稳定其易躁情绪,改善其急躁冲动的弱点。对于易紧张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这些学生参加公开的体育比赛,众人的注视中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克服心理障碍,通过比赛还可以提高其荣辱感,在赛前积累的过程中磨练脾性。
2.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方式教学
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如有些学生体质较差,在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体育项目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体力透支,还有些学生偏胖,在长跑运动中,不能跟上队伍。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授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确定训练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有组织的把个体差异较为明显的学生和体能较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督促他们多看多思考,还可以采取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体质。
2.3根据学生的体能特征,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能特征组织教学,采取循环练习和交叉练习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跳远项目授课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体能组,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
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潜力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领悟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示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学生信心。对于一些在运动方面稍微欠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反复练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帮助他们树立信息,充分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密度和广度,进而从学生实际出发达到锻炼的目的。
2.4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灵活的创设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一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环境和氛围。如在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自锻和自我创想的练习,在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在这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特长等可以进行文流,互相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处事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成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竞争自强的活动场所。
3 结语
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代新人。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寻找适合大众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与教师的品行、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身体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学习的态度,进而实现通过体育活动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邱远.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心理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3).
[2]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3]谷小丽.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
[4]刘范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论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C]//.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2010.
[6]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作者简介:①李玉华(1967,11—),女,山东平度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c)-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