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建设大棋局中的棋眼
2015-12-01张玉杰
文/张玉杰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强调,要集中力量办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为什么中国此时提出并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其目标、内容是什么?能为周边地区带来什么好处?这是世界各国和中国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解东部海路屏障棋局
纵观世界格局,从地缘、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观察,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活力空间分布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沿海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沿海地区,全世界80%的人口,4/5的城市,分布在沿海线以内纵深370公里沿线的地带上。
二是北半球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北半球地区,全球主要人口和大都市分布在北纬30~60度之间的纬度线内。
三是面向东方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面向东方地区,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几乎都是面向东方的地区。
四是城市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城市,人是市场中最为根本的元素,市场由人群数量、购买欲望、购买能力三个基本参数之积所构成的(M=Q×W×P),只有城市才能汇集大量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只有城市才能汇集众多创新资源,只有城市才能汇集现代的先进生产力。
五是平原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势高度成反比,山越高经济越落后。
中国地理版图处于亚洲大陆西部,东临太平洋,只有面向东方的单面沿海线,大陆版图主要分布于北纬20~50度之间,属于世界主要经济活跃带之中。但是,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第一岛链(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构成的环状岛链),以及向外的第二岛链(从日本南方诸岛、美国北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等构成的环状岛链),再向外是作为天然屏障的太平洋,越过万里遥遥的洋面才能到达美洲大陆。
因此,中国仅仅发展东部地区的沿海经济是不够的,也是不均衡的。这个不均衡包括两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不均衡,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南方与北方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是中国发展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既面临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压力,也面临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贫穷、战乱的挑战,以及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势力的挑战。发展的压力来自东部,贫困的压力来自西部。
面对世界各种力量交错涌动的复杂局面,中国需要帷幄大智慧,部署大棋局,运作大战略。破解东部海路屏障的棋局,在战略上就要将重心向西转移,向亚洲大陆内部扩展,向陆地纵深挺进。
二、东出西进北上南下战略大部署
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击,形成“东出”“西进”“北上”“南下”四大战略部署,深度参与分工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四大战略体系彼此方向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补、作为互补,最终形成亚洲大陆发展新格局。释放积极能量,实施中国“内陆地区外向化”“西部地区国际化”,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促进内陆地区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影响亚太、影响世界。
东出战略。面向东部方向的沿海地区战略部署,中国东部地区北起辽宁丹东,沿着海岸线向南,向西,直至广西北海,覆盖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市。向东发展,扩大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交通优势,气候条件优势,经济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东方发展,走海路,面向环太平洋地区。
东出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 C)建设、亚太自贸区建设。
西进战略。面向西部方向的中西部地区战略部署,中国内陆西部地区东起内蒙古,沿着陆路边境线向西、向南、向东,直至广西北海,覆盖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广西、陕西、山西、宁夏、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区市。向西发展,扩大沿边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经济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西方发展,走陆路,面向中亚、西亚直至欧洲、非洲。
西进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中欧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
北上战略。面向北部方向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战略部署,中国“三北地区”幅员辽阔,涵盖省区较多,以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为主要省区市,涵盖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区市。向北发展,扩大沿边经济、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经济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北方发展,走陆路,面向蒙古国、俄罗斯、远东、东北亚。
北上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南下战略。面向南部方向的南部地区战略部署,中国内陆南部地区以长江两岸向南延伸的地区。覆盖西藏、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市。向南发展,扩大沿边经济和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经济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南方发展,走陆路和海路,面向南洋、东南亚、东盟、南亚,直至海湾地区、非洲。
南下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中国与非盟合作、中国与阿盟合作。
三、“一带一路”是“通路”也是“活路”
落实“四大战略”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与周边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整个大陆板块地区各种经济要素流通的渠道。
中国医道有句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就是开放;“通”,就是交流;“通”,就是信赖;“通”,就是包容。由“不通”到“通”的转变,是一次战略跃升;由“慢通”到“快通”的转变,又是一次战略跃升。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即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软件设施建设,即外交关系、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建设等。“通”已经是“通道”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发展陆路经济的大国。中国在古代时期就有了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通道,即:“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古“陆路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由于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而得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出的,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以西安为起点,往西行进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不断运向中亚和欧洲。
古“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朝初达到顶峰,明朝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泉州、刘家港等,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进一步开发开放和经济重心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东洋航线、南洋航线、西洋航线。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今天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既秉承了古“丝绸之路”的路径,又发扬光大了“丝路”的内涵,极大丰富了“丝路”的内容,创新了“丝路”建设的方式。
首先,路的内容更加现代化,是现代公路、现代铁路、现代大飞机、现代巨轮海运,运量更大、速度更快。其次,路的里程更长,可以从大陆的东部沿海线一直延伸到西部的沿海线,联通所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网络状辐射,惠及面更大更广。再次,路的包容性更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共同流动,相互交叉,将经济、人文、社会、文化交融在一起,经济社会影响更加深刻,促进力量更大。
四、“一带一路”是“富路”也是“福路”
建设现代“陆路丝绸之路”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能给沿路国家或地区带来什么好处?这是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向周边地区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丝路”就是“福路”。
第一,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将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路通了就可以运输、就可以交流往来,才能将原产地的劳动产品转变为市场商品,开展贸易,才能增加财富。
第二,修路的过程就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建设现代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意设计,会极大激励创新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牵动很长的产业链,激活相关领域。
第三,构筑国际联通网络。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通讯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一国实现了现代化,还要将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惠及世界各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贫困,消除愚昧,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第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过去35年保持长期经济增长,正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建设好“硬”环境同时也促进“软”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路通了,一通带合作,一通引万通,一通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