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公体课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脱困”教学对策①

2015-12-01关雅兰欧国荣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0期
关键词:体育课学困生学院

关雅兰 刘 军 欧国荣(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高师公体课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脱困”教学对策①

关雅兰刘军欧国荣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其课堂表现方式各种各样,不尽相同,对于“教与学”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也是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师必须面对“教与学”间亟需解决的突出矛盾之一。该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经验,并通过对“体育学困生”的特征分析,及有效“脱困”对策的讨论,认为“体育学困生”的“脱困”只要采取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对策,最终能够达到使其“脱困”,并进而顺利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的目的。

高师公体教学体育学困生脱困特征对策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136

在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公共体育课(以下简称“公体”)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师都不得不面对“体育学困生”这一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尽管老师们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或促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或使人感到失望。课堂统计表明,造成“体育学困生”不能顺利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的原因,并非其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而是出于自身怕“苦、累”亦或“娇气”等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借口或理由所致。该文试图就“体育学困生”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与讨论,最终达到使其“脱困”,并进而顺利完成体育课学习的目的。

1 “体育学困生”的特征

(1)研究表明,“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除去极个别身体状况却有残疾的情况以外,更多的则是出于诸如:“怕苦、怕累、怕受伤”等心理因素的暗示;以及对其个性的较强展示欲,而在他们身上无时无刻显现出那种思维很活跃但情绪比较偏激,没有组织没有纪律,自控能力相当差,但是很有创新意识,接受知识技能速度也很快,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等种种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矛盾特征。

(2)“体育学困生”除了具有相同年龄青少年的心里特征外,还存在以下“个性”的心里特点:

①缺乏体育学习的动力,从体育锻炼根本上认识度不清晰,对体育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一味地追求结果。

②意志力薄弱,对于单调项目长跑来说,缺乏毅力,怕苦怕累,不能长时间的坚持。在练习器械中又缺少勇敢,总担心会有事故发生,练习时束手束脚;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能较好地融入教学与学习团队中,无法体验运动的乐趣和团队的感召力。

③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他们往往在体育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做练习时显得过于“羞涩”或缩手缩脚等缺乏自信心的畏难现象,因而不能较好地适应性课堂教学的既定内容,也无从谈起充分表现自己的体育活动与运动能力。

④“体育学困生”会因心里矛盾而产生情绪不稳定,例如:逆反、自卑、闭锁、放纵等等心里特点。他们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心理特点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中,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恐惧和对立感。

2 “体育学困生”的“脱困”对策

2.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学困生”因其性格使然,所展示的个性也不尽相同,如:在对待身体素质一般,自制力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想处处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出诸如列队时站姿随意、随便说话、小动作不断,练习时不按老师安排的练习要求去做等不合乎课堂教学常规的事来的典型散漫型学生时,教师切忌使用歧视性的言语对其进行讽刺、挖苦或变相体罚,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尽力避免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而是以宽容、关心、理解、亲近的语言暗示他,并在课中适时的请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挖掘其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消除其自卑心理,转化其行为,改变其他学生对其的看法,逐步消除其对抗、狂傲的心理,进而打开学困生的心扉。最终达到教育其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个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表面现象看似乎是对课堂教学干扰不大的“小事”,但由这种“小事”对于一个集体所带来的传导性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甚至是灾难性的,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2.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

“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2.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积极鼓励“体育学困生”通过竞争逐步克服“怕”的焦虑心理障碍,摆脱消极的抵触情绪,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通过合作,使学生逐步提高对个人与集体的思想觉悟认知能力,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学习之中,并由此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直至集体主义精神。

2.4因材施教

“体育学困生”在体育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体育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个体化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予以及时有效地耐心指导,其目的在于由此能够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因技术概念不清楚出现错误时,可通过降低动作频率,逐一讲解和示范动作要领,并

带领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通过引导与反复练习,使其巩固定型,待其能够较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和完成动作时,再逐次加快动作频率,直至达到动作的完整统一。

2.5练习有度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练习的度、量强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并在此前提与基础上,指导“体育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如:在分组教学时,应发挥“特长生”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互帮互学,逐步增强交流,以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同时,教师应适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学困生”的榜样和依据,鼓励其与其他“体育学困生”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进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的结果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2.6个别指导、组对互助

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3 结语

高师公体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课堂表现方式各种各样,不尽相同,对于“教与学”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在面对他们时,不应放弃,任其放任自流,更不应使用歧视性的言行羞辱或体罚学生,而应该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胸怀宽厚仁爱之心、教态和蔼、宽严有度、以情动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彼此理解尊重,正确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适时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和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由此逐步树立“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生理及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进而达到“体育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1]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7次印刷.

[2]李娜.关于“差生”的心理探析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中),2006(1).

[3]邱海龙.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科研,2001(4):2 6-2 7.

[4]李俊峰.体育差生心理致因探析及转变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8):97-99.

G807

A

2095-2813(2015)10(c)-0136-02

①关雅兰(1969,9—),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本科,甘肃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

刘军(1974,6—),男,甘肃平凉人,本科,甘肃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

欧国荣(1982,12—),甘肃兰州人,硕士,甘肃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

猜你喜欢

体育课学困生学院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体育课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