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误解与反思

2015-12-01谷菲菲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文转型科学

◎ 文/谷菲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误解与反思

◎ 文/谷菲菲

在2014年3月22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一石激起千层浪,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何去何从?困惑与迷茫,误解与辨析,探索与反思……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在路上。

对职业教育的误解

1999年以来,部分“专升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升格后,纷纷将自己定位为建设综合性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等。多种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不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而且社会地位低下。职业教育遭遇边缘化,不受重视的原因有3个方面:

1.传统观念影响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崇的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心态作用下,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和老师。因此,职业教育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

2.社会环境影响

(1)就业政策的转变。在1995年之前,中专、中师是人们的首选,原因在于上中专、中师读书的学习周期较之读大学要短,中专、中师花费的学费少,而且比大学生提前就业。人们如此选择,某种程度源于“工作包分配”的就业政策。

1995年之后,国家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对于毕业生就业,国家推行“双向选择”,将毕业生推向市场,企业与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竞争力必然高于就读于中专、中师的职业教育学生的竞争力。为了在市场经济自由选择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人们选择了上大学,摈弃了中专、中师等职业教育。

(2)不同行业得不到社会平等的尊重。如今,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职业,但这种自由是有框架局限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在相对比较受人尊重的行业选择就业,而遭受歧视的行业往往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等。事实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完全平行的一种体制。

3.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局限性

职业教育曾为我国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出现弱化现象,相对而言,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严重。家长普遍担心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孩子不仅不能学到一技之长,而且存在学坏可能。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自身也存在发展的局限性,如无明确框架体系、缺少资金投入、师资力量薄弱等。

对“转型”的误解与反思

1. “转型”即“降格”的认识误区

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致使对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产生误解。有人认为 “转型”就是“降格”,学校由原来的普通高等院校转变为职业院校,不仅学校名称要变成职业学院,而且会全盘改变课程设置,事实上,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并非“降格”,这里将“转型”理解为办学方向的转变更为准确。60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依旧办学,但如何办学才能办得有声有色,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不仅是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办学者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2.转型的必要性

(1)转型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结构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恰恰能够为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2)转型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甚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挑战,基于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地方本科院校很难实现所谓建设“一流大学”的梦想,学校所设课程缺乏实证调查,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职业院校学生所具有的过硬的技能,又不具备相关专业领域较高的科研能力,造成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路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地方院校不能成功转型,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将无法实现。

(3)转型是高校自身生存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也要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毕业生质量”这一生命线。

转型的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路还很漫长,不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转型,转型之路虽有不同,但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储备,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该坚守共同的原则。

1.坚守教育理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过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德国著名的语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应培养具有古希腊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并视之为大学的最高理想。在洪堡的视野中,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其人生的目的将不是追求“变换着的爱好”,而应当是获得“永恒不变的理智”。而理智的实现,就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形成这种至上、至善的力量是教育的任务。

2.坚守教育过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就业为导向”并非“就业为目标”,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坚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过程,切忌急功近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导致了“三个分离”,即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分离是我国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杰出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务必坚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通过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掌握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意识。高校需要教导学生不要局限于僵化地掌握科学知识,而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最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既有创新能力,又明了创新价值。科学肩负着人类未来发展的使命,也正是这一使命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并不代表否定或淡化专业教育,而是在强化专业学习与训练时务必具备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意识和文化自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教育的理想,完成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 编辑:张涵

*本文系天津市教委基金项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国梦’研究——以过程哲学为研究视角”(编号:52wr13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滨州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转型科学
人文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科学大爆炸
转型
人文绍兴
科学
人文社科
沣芝转型记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