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倒下的巨人
——吴荪甫形象解析

2015-12-01李旭星

今日湖北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子夜茅盾悲剧

■文/李旭星

倒下的巨人
——吴荪甫形象解析

■文/李旭星

《子夜》中的吴荪甫可以说是茅盾综合社会、历史大环境,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塑造的立体化人物。文学界对于吴荪甫的形象已经有诸多讨论,本论文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从悲剧审美意识出发,以研究小说中表现的矛盾冲突为中心,以吴荪甫人物为界点,结合作品中的细节,主要从吴荪甫个人内部矛盾因素方面解读吴荪甫的悲剧形象。

吴荪甫 民族资本家 形象 悲剧 审美

茅盾谈及《子夜》的写作方法时提到“先把人物想好,列一个人物表,把它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等等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①由此可见人物创造对于整部小说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同时茅盾也强调,自己从对朋友及同乡的来往中提炼出民族资本家的轮廓,并严格遵守手中的实际材料进行创作。《子夜》正是着力表现出吴荪甫这一人物性格、心理在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挣扎过程中的变化波动,并由此铺展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多个角度着手,设计出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而悲剧的本质大致仍可归为两类:内部的悲剧性冲突和外部冲突。而由于悲剧主体精神体验的内在性,本文着重分析吴荪甫个体内部的悲剧意义。

一、理想与现实

茅盾开篇便安排吴老太爷之死,直接为吴荪甫事业理想的新生开辟出看起来非常光明的前景。当范博文提出对于吴荪甫“国货论”的质疑时,我们即可从吴荪甫的想法中看出他理想的单纯:“企业家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至于他的生产品到外洋丝织厂内一转身仍复销到中国来,那是另一个问题,那是应该由政府的主管部去设法补救,企业家总不能因噎废食的呀!”②吴荪甫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空谈理想,身为资本家本身金钱至上的重利情节,使他在对于国内市场面临的外国市场带来的冲击认识的不够全面的前提下,无视当时自身资金实力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寄希望于黑暗的政府帮助民族企业发育,只是自私的注意到了自己企业发展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并未根本上为民族工业着想,其理想也必然无法冲破阶级的局限性,因此也注定无法实现民族实业的振兴。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联合打击下,在农村革命风暴的冲击下,吴荪甫的理想受到了外界诸多因素的侵蚀,逐渐意识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后他仍未彻底放弃,将无法抵御的现实力量归结于未经他“亲手管理”,因此不能“指挥如意”。诸多纠纷中不难发现,吴荪甫虽也是留洋归国、有着先进知识素养的资本家,但他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以照应如此大规模的计划和社会人心。由此可见,吴荪甫的理想特点在于一种不考虑后果的盲目的冲刺,他既不清楚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更不清楚自身的力量可以支持多远。最终理想完全脱离最初预想的轨道:本来雄心勃勃发展实业的吴荪甫在清醒后猛然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在公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手中待自己来解救的工厂也因为疯狂的公债斗争要沦落到外国资本家手中,现实的一切和理想完全不符!“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热狂已经在他血管中冷却!”,③他也终于产生了“万事莫非前定,人力不能勉强”这样顺从于现实力量的破败情绪。“悲剧的主角”是“真诚的,他确信自己的存在尚且具有合理性,尽管他犯了世界历史的谬误”。④茅盾在构造吴荪甫的理想时是抱有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的,他令读者与吴荪甫一同建立理想,对其未来抱有期望,同时又在吴荪甫和读者之间制造一定的欣赏距离,让读者冷静的意识到吴荪甫的无力挣扎,最后在理想大厦的崩塌下感受到心理上的落差和同情,从而产生了对于吴荪甫理想悲剧的审美情愫。

二、个性的两极

历来的正面评价常把吴荪甫树立为“悲剧英雄”的形象,然而“英雄”气质的凸显是为了加深悲剧性,茅盾通过设定吴荪甫个性的纵向发展路线展现吴荪甫个性强弱两方面的对比和失衡,尤其是在个性与环境冲突不合的情况下,强大的环境对个性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茅盾将吴荪甫这一类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场上的雄心壮志、爽利果敢和竞争冒险的个性归结为“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⑤“英雄”色彩就是在这种性格的挥发下形成。初期野心勃勃的吴荪甫对于自己的宏伟蓝图有着充分的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他自认万能的铁腕手段和他自身所预计到的乐观前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茅盾通过诸多细节尤其是心理描写上展现出吴荪甫在商场之中的游刃有余,使读者形成了一种吴荪甫可能会成功的“幻觉”。如他“眼光里燃烧着勇敢和乐观的火焰”,“常常能够煽旺他那两位同事的热情,鼓动他们的幻想,坚决他们的意志”,这“眼光”是“先声夺人的大炮”等等。⑥而随着小说“蛛网状”结构的铺开,茅盾的重点开始从多写吴荪甫的乐观构想转向多方矛盾冲突的纠葛,吴荪甫开始面对不可控的公债市场、风起云涌的农村革命、资金的逐渐流失和激烈涌动的工潮。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使吴荪甫遭受了重重打击:“然而他并不怎样沮丧。他的自信力还能够撑住他。眼前的那些矛盾是达到胜利的阶段,是必不可免的魔障——他这样自己辩解”。⑦直到最终益中公司面临破产,与赵伯韬最后谈判,他终于放下自己顽强的抗争,陷入了软弱而苟安的境地:“虽然是投降的出路,但总比没有出路好多罢”。⑧可以看出茅盾意在使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更为典型化,因此其性格两极的走向较为极端,使读者明显感受到其个性强弱两方面的对比和失衡,尤其是在个性与环境冲突不合的情况下,强大的环境对个性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情感与理智

吴荪甫是以一个极为冷静和理性的资本家形象出场的,茅盾在小说开篇对吴荪甫多进行侧面的描写,然后表现其运筹帷幄的气度和犀利的识人眼光,“刚强坚忍而富有自信力的他,很知道用怎样的手段去扑灭他的敌人”,⑨在意识层面向读者暗示他的强势和冷漠,使读者在头脑中自觉对其形成了一种严肃凌厉的印象。悲剧性正在于对这种理性的摧毁。对于民族实业的情感驱使他不顾自身能力局限、怀着美好幻想和过度自信突破理智进入投机市场,进而由于赵伯韬的引诱和个人求胜和贪婪欲望使吴荪甫深陷公债投机,市场风云变幻超出了吴荪甫的控制能力范围,遁入麻痹斗志和感情用事的世界中去。表现吴荪甫情理冲突并造成悲剧高潮的可以说是吴荪甫自杀未遂和精神崩溃的情节设定。悲剧中的“英雄”执着的追求其自身价值,并在走向死亡和毁灭中获得悲剧性的超脱。“一个人在精神上被命运研成齑粉,他最后完全背弃了自己内在的人性。但是他身上原有过人所应有的力量,这种力量被毁灭了,于是它的价值尤其令我们感动。”茅盾虽没有将吴荪甫的生命引向死亡,但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生意狂人在冷酷现实的打压面前变得脆弱而萎靡,尤其是公债场上的失意使沉稳的吴荪甫变得暴躁易怒、敏感多疑,冷静的分析能力被变幻无常的情绪所蒙蔽,在狂风暴雨摧毁一切的夜晚他举起手枪的一刹那实质上已经经历了他内在生命的死亡——奋斗不息的民族资本家精神的死去。而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吴荪甫,最终选择逃避到吹着海风的咸涩世界里去了。

“从审美意义上去理解……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在他的邪恶当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和巨人般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悲剧人物……已足以给我们留下带着崇高意味的印象。”吴荪甫的悲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严肃性,是其社会关系演变的产物及茅盾对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的理解和预言。这一人物形象自出现就引发了不同争议,将吴荪甫放到当代文学环境下来解读,更应采取一种历史的、客观冷静的眼光进行多角度理解,来领会茅盾塑造的这一人物时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体会人物形象真正价值所在。

注释:

①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研究资料(中)[C],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0.

②③⑥⑦⑧⑨茅盾.子夜[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6,129,292,290,432,433.④许苏民.历史的悲剧意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9.

⑤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研究资料(中)[C],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8.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子夜茅盾悲剧
茅盾的较真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无眠(外四首)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
画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