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5-12-01孙光园
■文/孙光园
谈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文/孙光园
近年来,医患关系目趋紧张,医生与病人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打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破坏了良好的执医环境。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帮助人们避免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医患纠纷 原因 对策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却因各种原因变得敌对:一边是寻医问药,一边是治病救人,另一边纠纷频发。笔者就此谈谈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及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一、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反映在目前国内医院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在极大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主要原因是:
第一,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患者和其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相应的服务。”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病人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医患冲突。但是,当病人的较大经济耗费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医疗效果时,患者心态不平衡,这种利益冲突就会爆发出来。
第二,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数富裕阶层外,工薪阶层,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负,因病致贫现象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同时,人们对医疗机构追求商业利润的行为,怨声载道;对“白衣天使”的形象和感情淡化,医患间的敌对情绪严重。
第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也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医疗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光环明显的消失,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第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国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医患冲突更加复杂化。
第五,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方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而医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确把握病症,医患间戒备心理严重。
二、应对医患纠纷的策略
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保障水平低等,老百姓普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是引起医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为了挂个专家号,半夜就起来排队,有的患者排队等了大半天,医生看病却是几分钟就打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发生很小的一点纠纷,都有可能点燃患者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纠纷、冲突。为避免或减少纠纷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医生务人员应加强人文修养,学习沟通艺术,努力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患者由于受疾病折磨,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心理。如果医生只看病不看人,不关注患者的疾苦和主观感受,就很容易激发患者的不满情绪。例如,在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医生过分强调风险和不利因素,而不给患者家属信心和安慰,这些都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隐患。减少医患矛盾,关键是医者。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生前每次在给患者听诊时,总要先用手捂一捂听诊器,很小的举动却温暖了病人的心。
第二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公立医院本身必须要坚持以民为本,以群众的利益为上,不断强化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感和“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让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同时,要加大对医疗骨干的培养力度,鼓励医护人员参加进修,努力提高医护水平,并充分发挥、利用医疗骨干的作用,调动和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经营的目标、服务的原则,成为一个保障人民健康的公益机构,让人们尤其是那些贫穷者甚至是无钱者也同样能够看得成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第三优化医院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同时,应该加强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和报销比例,实现人民病有所医的愿望。
第四要经常组织医疗服务宣传队到百姓中间去,宣传防病抗病知识,免费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做国民防病抗病的责任人。并通过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第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卫生法规、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医疗活动中,医生行医和患者就医都受到法规的保护和制约,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总之,医患纠纷的产生是由众多的因素汇聚而生,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性因素(社会的经济、法律、管理等因素)、医者因素(医疗技术、服务态度、个性心理、医学观念等)、患者因素(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心理状况等)。不论有多少因素影响着医患关系,作为医生时刻都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原则;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以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生命并以平等的理念为患者服务,实现医学的社会目的。
[1]秦敬民.医学伦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