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民族自信力培养缺失及其对策
2015-11-30吴派��
吴派��
[摘 要]文章针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缺失问题,结合《抗美援朝》一课的教学指出“读史有疑”这一观点。历史教师应重视学生历史事实辨析能力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民族自信力 抗美援朝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12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自信力培养的缺失
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为反驳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下了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几十年过去了,在新中国综合国力硬实力迅猛提高的今天,旅法作家边芹指出:我们“出现了一个不合逻辑的变异,好像历史轨道被我们看不见的力量悄悄地扳了道岔,而绝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还以为是应有的方向。硬实力的获取非但没有强化软实力,反倒是躯壳越强壮,内里越空虚,每个人并没有从物质的进步中获得本应转换的尊严(得意和炫耀并非尊严),连原本残留的一点也毫不足惜地丢掉了,甚至到了丢而无意识的程度。于是历史又一次重演——出现了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一部分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问题,只不过一个是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另一个却是吊诡地存在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为什么会这样?针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例,对中国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较为全面、立体,能遵循“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可是对待某些外国人物尤其是美国的几位总统大都是溢美之词,他们的负面信息提供得很少,无法让人们整体把握这些人物。对于近代西方的崛起我们宣扬的是他们的自由民主,反而弱化甚至忽视了他们的殖民扩张。历史教学既要关注细节,也要勾画轮廓,特别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念看问题,不然只会盲人摸象不得真知。
二、在辨析历史事实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力
“读史有疑”,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重视学生历史事实辨析能力的培养。当今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历史英雄人物的信仰出现了问题。这当然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而英雄就是我们信仰体系中一个代表、一个符号、一种精神图腾。英雄往往同民族、军队、党的历史紧密相连,更是一个时代光荣历史的代表。提到董存瑞,我们会联想到解放战争,而提到黄继光,又会自然而然地与抗美援朝战争联系起来。”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学生可能不爱上历史课,但可能会通过网络、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影视剧了解历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其中不良信息的误导。因为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极大,一些人甚至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大搞历史发明学,丑化我们的民族,污蔑我们的英雄,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
2014年10月24日《解放军报》提到有名大学生提出:“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是不是为了鼓舞士气虚构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以《高中历史》人民版为例,在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有很简短的一句即“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限于教学时间一般教师不会展开,而如果学生没有初中打下的基础或相关知识储备,可能连“志愿军”是什么都不知道。尤其现在各种渠道都充斥着抹黑抗美援朝的负面信息,上述大学生之所以有疑问也可以理解了。高中必修历史以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但对于中国革命史以及世界民族解放史有所弱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
实际上,教材里关于抗美援朝的论述还是比较充分的,教师再适当加以介绍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多年来总有一些人甚至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从不同立场歪曲诋毁抗美援朝战争,搞乱人们的思想,造成极坏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历史教师守好阵地,坚守职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特别是可以和一些歪曲诋毁抗美援朝战争的观点做比较,用好反面教材,毕竟真理越辩越明(毛主席说过“只有正面教材而没有反面教材,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正确的认识的”),也可以提高学生辨伪存真的意识与能力。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中外、官方或民间的都比较丰富,近年来比较著名的是双石所著的《开国第一战》,它较为适合学生阅读。此外一些网站也有论文集(当然也有网站以真相为名专门抹黑、造谣,学生浏览需要教师指导)。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发挥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力,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共同做复兴中华的逐梦人。
[ 参 考 文 献 ]
[1]边芹.被颠覆的文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戴旭.警惕西方世界抹黑民族英雄背后的“攻心战[EB/OL]. http://www.qstheory.cn/politics/2015-07/20/c_1115980630.htm.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