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成因及克服途径

2015-11-30曹立芸

创新时代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不安全感小学生家长

曹立芸

心理健康被比喻为现代人的“诺亚方舟”,而“诺亚方舟”的动力源则是学生的心理安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不敢接近教师;有些学生不合群;有些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张;有些学生经不起表扬和批评;有些学生在教师、家长面前说谎……

心理不安全感对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可能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笔者和几位同事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找学生谈心等形式,初步了解了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中心小学部分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调查发现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有:

1.家长方面

许多学生告诉教师最怕父母不高兴,尤其是在考试分数没达到要求或做错事时,他们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笔者就曾有一次在校门口看到一位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被选上班干部而声色俱厉地斥责孩子:“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你真叫我和你爸爸丢脸……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女儿?”在一次问卷调查中,一个学生也写到:我最怕妈妈唠叼,每当她唠叼时,我感到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另一个学生也写到:我最怕考试,考前怕爸爸妈妈的唠叼,考后怕老师的眼神,怕爸爸妈妈的脸色。

其实,不管是训斥、唠叼,还是冷漠的眼神,都无疑给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个沉重的打击。也许年轻的父母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伤害与一次粗暴的殴打没有两样。它虽然没有造成明显的伤痕,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社会学家的调查也表明,被施以“心灵虐待”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发展甚至比经常受体罚的孩子更为低下。因为这些孩子的心理是不安全的,这将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许多遭受父母痛骂的孩子由于心灵上找不到安全感,丧失了信心和勇气,甚至会自暴自弃。

正如前面所说,有些学生怕考试后教师的眼神,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言行受到教师的指责,害怕教师向家长告状等。教师在和学生交往时,有意或无意的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一声问候会温暖学生的心窝,而一次没来由的批评特别是当众批评将会中伤学生柔弱的心灵。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何罪之有?”当然,体罚学生是教育的大忌,它是非科学的、被异化了的教育手段。然而,相对于为人们所不齿的“伤筋动骨”的“武”罚来说,“伤心动志”的“文”罚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会更严重。例如,部分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出于对学生的偏见等种种原因,在批评学生时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侮辱性的言辞,如“智商低下”“你不可理喻”“你害了全班”等,在铺天盖地的训斥声中,学生只能沉默,只会伤心,只有痛苦。

人们常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舌头底下压死人”,这些“文”罚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从而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摧残殆尽,心理上留下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2.不正确的媒体宣传

有些父母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喜欢用鬼魔、警察等来唬住孩子的哭闹;有些书本、电视节目中也会出现一些过于夸张的可怕的描述。诸如此类都会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联想,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怖心理。尤其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会因缺少玩伴而看电视,把电视看作唯一的伙伴而较少和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本身就容易变得沉默寡言、懦弱、胆小,再加上电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打斗场面、杀人场面等,都极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产生没有科学依据的恐惧感。当然,引起小学生心理不安全感的原因还很多,如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同学之间的磨擦等。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心理没有安全感的教育对象,其性格发展会出现变异,会养成孤独、忧郁和执拗的性格,并且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其行为也往往是冲动和触发性的。甚至会变得残酷、冷漠,以虐待小动物、欺侮小同学等来发泄内心的恐惧、痛苦和憎恨。那么,怎样帮助小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呢?

首先,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

家庭中,家长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哪些言行会对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并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子女,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耐心地、讲究教育方法地来教育孩子。更要清楚,孩子虽然还小,但也有得到尊重和爱抚的权利,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对于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我们的家长只有真正懂得尊重和爱抚,并将此赋予孩子,那么,孩子的理想之船才会在安全的港湾中启航。

其次,教师要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即使是在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时,也应该想想,学生还在成长阶段。学生做的每件事都会有各自的理由,有时确实会非常幼稚,但都不必让他们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甚至是快乐、向上的性格。古人陆贽在《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中写道:“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是现代的教育者。如果教育者不注意教育方法,用铺天盖地的训斥来教育学生,那么会把学生逼到对立面,并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正是心理不安全的外显形式。

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可能会碰到偶发事件,假如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做法,改批评为激励,那么,我们身边将会有更多灿烂的笑脸。

当然,学校还要多开展一些积极的、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如“班干部轮流制”“才能展示”“老师,我想对你说”……让每个孩子都有释放心情的机会。家长也要和教师多接触,一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增强辨别力,逐渐学会拒绝社会上的不良宣传。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拥有一份安全的心理。

猜你喜欢

不安全感小学生家长
本期导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不安全感:追溯简易房与避难所
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研究述评
在不安全感和诸多漏洞之间养生谜中迷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