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新闻资源 提升综合能力

2015-11-30徐福亮

创新时代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资源

徐福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章中明确指出“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新闻是对具有价值的事件进行的一种报道,其覆盖领域宽泛,内容真实可靠,形式灵活多样,获得途径简单快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和科学使用新闻资源,创设情境,以问题为纽带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理解知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下面笔者就以《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开发和使用新闻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一、资源链条化,在综合中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新闻事件中蕴含大量的思维点、拓展点,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足够资源拓展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闻事件设置探究情境和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在综合中理解和构建知识。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目标要求,适时添加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将之与教材理论知识串联起来。

材料一:中印两国领导人同意,中印必须在追求各自发展目标和维护安全利益的进程中相互支持,双方同意开展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访问。2015年6月21日共同组织国际瑜伽日相关活动。中印企业在沪签220亿美元大单。双方将开展军舰互访并举行通过演习和海上搜救演习。

材料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争议和边境划界问题,这就像中日在钓鱼岛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不可能一朝一夕轻易解决,这样的矛盾长期影响着两国从政府到民间的互信,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一般的分歧。

材料三:2015年5月14日到16日,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大陆进行访问,大陆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莫迪的中国之行,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中印签署铁路等领域24个合作文件,总价值达100亿美元。但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朋友是敌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世仇关系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铁哥们关系,也决定了中印两国是“皮笑肉不笑”的关系。

通过对材料一的简要分析,学生了解了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紧接着教师设问:上述材料中都是中印两国合作的事情,那么中印两国有矛盾吗?请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中印关系的历史?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教师通过材料二进一步补充说明中印之间的主要矛盾,即中印领土之争带来的激烈冲突,从而使学生了解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学生阅读材料三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印两国是“皮笑肉不笑”的关系?学生分组开展合作探究,并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观点,从两个层面分析了知识要点,即通过对“皮笑”的原因分析,得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通过对“肉不笑”原因的分析得出“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完整理解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以上三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让学生对决定国际关系因素的三个知识点有了整体的理解。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离不开教师对探究资源的综合设计。

二、资源延伸化,在综合中运用

根据教材目标要求,适时添加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并将之与教材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主要运用了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资源拓展延伸,运用演绎法引导学生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去解读生活中接触的新闻热点,在热点资源的解读中运用知识,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前,教师可对三个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设计如下探究材料:

材料四:2015年5月20日,美国一架侦察机突然飞越中国正在开展建设活动的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8次警告;中国2014年开始在南海有争议的5个前沿地区大规模填海造地,兴建人工岛屿及可作军事用途的机场;越南在两个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菲律宾诬称“中国对南海岛礁开展大规模填海造地的行为破坏了国际法”;日本欲插手南海事务“回报”美防卫钓鱼岛。

在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围绕上述“南海造岛风波”,请以国家利益、主权领土、独立权、管辖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发展中的若干词为关键词,设计一段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稿。

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段材料,在国家利益、主权领土、发展等关键词的提示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如下整合分析: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美国的言论显然没有尊重中国的独立权,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事务,也没有尊重中国的管辖权,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更好地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体现中国在履行作为主权国家的义务,其特点是和平性和公益性,体现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当然,也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因为美国认为中国的行为违背了他们的国家利益。

上述内容包含了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即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也包含了本框所学内容,即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上述知识的综合离不开“南海造岛风波”这段讨论材料,这充分体现了时政资源的整合功能。

三、资源再利用,在综合中探究

在“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提供一则材料(材料五),通过材料既回应和巩固材料四所复习的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

材料五:中国是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搞建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南海海上搜救、防灾减灾、航行安全等方面提供服务,更好地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其特点是和平性和公益性,无可指摘。美方的臆断站不住脚,有关言论不仅丝毫无助于有关争议的解决,也不利于维护地区国家间互信与南海和平稳定,只会助长个别国家不断采取新的挑衅行动。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敦促有关国家切实尊重中方主权和权益,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根据材料五,教师先设计一个问题:2015年5月2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洪磊的这段发言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对于这一问题,不需要组织学生讨论,而是教师直接点出要点,目的只是巩固强化刚才整合的知识点。

紧接着设计第二个问题: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捍卫领土和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那么材料中体现了我国的哪些国家利益呢?我们为什么在国际关系中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应怎样在国际关系中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一个过渡性问题串,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小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很好理解国家利益的内容、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三个知识点。

上述材料五以及三个小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探究题。综合探究题的出现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试题设计的一项重大改革,不失为适应知识体系膨胀的有效途径。高考设置综合探究题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这样具体的题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对知识的综合性探究。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资源回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把国家“租”出去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