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火星人》:人类到底什么时候登陆火星?
2015-11-30
科幻电影《火星人》真的精确描画了人类登陆火星的使命吗?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火星人》于2015年10月2日登陆美国各院线,据称该影片比以往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加真实地描绘了人类登陆火星的状况。这部电影根据安迪·威尔写于2011年的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马特·达蒙扮演的植物学家迈克·沃特尼成为宇航员登陆火星,不小心被同事给落在火星上了。他孤立无援,食物短缺,供应不足,只能等待一年后的救援,于是他开始了独自一人的艰难探索。
“要不就信科学,要不就死掉。”结果,救了沃特尼的命的是工程学。电影的结局是鼓舞人心的,沃特尼成功地离开了火星—这个属于外星人的又冷又干燥的行星。当美国太空总署的工人们正努力发射飞行器想把他带回来时,沃特尼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活了下来。他把栖息地改成了化学实验室和温室,从火箭燃料里萃取饮用水,也用自己的排泄物和贫瘠的火星土壤来培植马铃薯。他用胶带修复了太空服和喷气塞,用应急装备代替依赖太阳能电池充电的长运距装备,用放射性钚来取暖,然后,艰难地向太空总署的“探路者”着陆基地跋涉。他还修好了无线电,依靠它与地球取得了联系。
在威尔的小说和斯科特的电影里,有几处不够精确。第一,在火星上着陆时,尘暴掀起的风很不科学,火星上的风甚至连红旗都吹不动,因为那儿的大气非常微薄。第二,火星土壤里有冰,所以,现实版的沃特尼将不是从火箭燃料里提取水。第三,由于火星上的大气太稀薄,磁场作用非常小,以至于不用避开宇宙辐射,因此,沃特尼用不着穿那么沉重的、盔甲般的、含钚的太空服来保暖,事实上,他所接受的大部分辐射来自他自己的太空服。
但《火星人》电影中的内容与现实的最大分歧不在科学方面,而在技术和政治方面。如果要问《火星人》中的情节是否精确,要这样提问:沃特尼或者其他人应该在火星上的哪个地方降落?这个问题才言归正传了。如果没有这个落地点,故事该怎么往下讲呢?
小说与电影都没有明确地指出着落地点,但是威尔透露了一个信息,即沃特尼和他的船员们是在2035年11月登陆火星的。他们乘坐着一艘非常大而昂贵的星际航天飞船,在火星和地球之间穿梭了四个月。航天飞船旋转着飞行,为它的乘客提供人造重力,以免他们的身体在零重力下受损耗。另外,沃特尼的使命是人类第三次登陆火星,前两次登陆也是在2030年代。
所有这些仿佛都跟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之旅”吻合。这次旅行的目标就是在2030年代送宇航员登陆火星。但是,近距离看看美国宇航局的计划,该计划仍然存在不少障碍。除了《火星人》这个科幻故事里所讲的科学和技术的精确性方面,美国宇航局则还要面对政治力量,包括争取联邦预算。
美国宇航局没有计划制造更大的往返地球和火星的宇宙飞船,可能是考虑到这种宇宙飞船太贵了。对此项支出,一直争论不休。预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各方面的指标:运载火箭、能源、引擎和到外层空间飞行的宇宙飞船的品质。如果缺少政治支持,美国宇航局不可能在2035年登陆火星。
而且,到了2030年代,人们可能还有更好的理由拒绝登陆火星。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是人类试图登陆火星的理由,但这个理由也很容易被推翻。而且,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火星上有液态水的瞬变流动又激发了此项讨论。人类如果登陆火星,如何才能不破坏这个栖息地?要知道,由于我们的消毒措施不够,早期菌类已经在星际旅行航天飞机里的机器人身上开始繁殖了。怎样才能避免它们破坏火星上的原生态呢?
如果少量在机器人身上繁殖的细菌都值得我们忧虑,更不要提成千上万跟随着探索者们侵入的细菌了。保护行星这个理由,足以削减火星之旅的预算或阻止我们向火星继续探索。
有人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即送人类到火星的卫星—火卫一或其他卫星上去。由于这些卫星表面重力较低,比较容易登陆。或许待到登陆这些卫星之后,到了2040年,就是人类登陆火星的时候了。
(本文转自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