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设计有讲究
2015-11-30于伟超
于伟超
[摘 要]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或设计一些难易适当、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
[关键词]
数学练习;设计;层次性
一、拓展课本习题,讲究练习的层次性
课本中的练习、习题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并且层次清楚。由练习到习题,由A组题到B组题,都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阶梯状。正确处理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通过有的放矢的不同练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课本中的练习题,A组题尽管简单,但它们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书中的基础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有教师设计了下列有梯度、循序渐进的训练题组。
①△ABC和△A′B′C′中,已知∠A=40°,∠B=70°;∠A′=40°,∠B′=70°,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②△ABC和△A′B′C′中,已知∠A=40°,∠B=70°;∠A′=40°,∠C′=70°,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③△ABC和△A′B′C′中,已知∠A=90°°,∠A′=90°,它们相似吗?
④△ABC和△A′B′C′中,∠A=∠B,∠A′=∠B′,它们相似吗?
⑤△ABC和△A′B′C′中,∠A=∠B=∠C,∠A′=∠B′=∠C′,它们相似吗?
⑥△ABC和△A′B′C′中,已知∠A=90°且∠B=∠C;∠A′=90°且∠B′=∠C′,它们相似吗?
……
该题组中①是课本后习题,②是课本后练习,其余则是为将同一内容由浅入深的递进而精心设计的,步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提示定理运用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紧扣学生生活,注重练习的实用性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现实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问题的背景来设计练习,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初一代数有理数和加法,教材安排了一些计算某店盈亏、粮站粮食重量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练习。学生嫌数据多麻烦,没兴趣,教师将这节课的练习改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体重占优势?”学生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情绪高昂,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前面提到的以教室里任一行为横轴,任一列为纵轴,每一学生为一点,找各自的坐标练习,同样使学生练习的兴趣盎然。再如在进行三角形外心练习时,这样设计“王庄和南村、张庄联合打井,请同学们确定水井位置,要求这口井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
这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一方面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练习的主动性。
三、改变呈现方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每天吃同样的食物,就是再有营养,也没有人爱吃。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形式多样的练习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练习的形式可设计成口答题、抢答题、填空题、选择题、匹配题、判断题、纠错题、类比对比练习题,以及联系学生实际改编的练习题,让学生想学、乐学。如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不仅让学生练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也可列出一些方程(组)让中学生自编应用题,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课本中的练习,一般比较简单,答案显而易见。教师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学生心算、抢答、竞赛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然后老师再校对答案,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就大大不一样了。有时,也可有意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给他们一些成就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粗心易错的知识,与其反复进行机械的练习,不如设计一些学生普遍易错的练习,让学生纠错,使学生在找错、议错、析错、改错的过程中,从反面强化正确认识。当然,改错练习要安排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比较练习之后,便于学生用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去检验错误,达到改错的目的。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去分母去括号时易漏,将错误题交给学生改错,并让学生指出错误的步骤和原因,防止学生再次出现上述同样的错误。
四、设计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道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一题多变的练习,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真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辨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几何》有出现过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讲解例题之后,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
①将“四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②将“四边形”分别换成“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③顺次连接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边中点得到的都是平行四边形,顺次连接矩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得到的都是菱形,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讨论)
④顺次连接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是矩形、菱形(讨论)
通过一题多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防止了学生练习是纯粹的记忆、简单的模仿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
在精选习题时,教师还要注重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开放题,并鼓励学生不拘泥常规方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总之,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不仅仅可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徐峥.小学数学个性化练习设计浅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9).
[2]王苏林.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1(19).
[3]王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金小燕.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设计的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05(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