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芳林新绿催陈叶 犹见革新如潮涌

2015-11-30潘军芳冯汝汉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点题命题作文命题

潘军芳+冯汝汉

芳林新绿催陈叶,犹见革新如潮涌。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相对保持了各地考区作文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全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一直稳坐中考“考坛”,半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材料作文以创新的面孔呈现,话题作文逐步退居幕后,选题作文不断“升温”,且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具体表现在:①全命题作文注入新的活力,呈现出“变中出新”的特点。许多题目不再是空洞的表述,而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仅以2015年浙江中考题为例,丽水的《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宁波的《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种子发芽以后》、金华的《 ,有我》、温州的《月亮离我有多远》、湖州的《挥挥手,出发》等题目具体形象,能够引发考生联想,牵出相关写作材料。②半命题有缩小写作范围的趋势,给考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015年安徽题《难忘那 的眼神》,要求考生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2014年南京题《只是因为 》,要求考生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中选择一个,使这两道半命题变为“四选一”或“三选一”,考生选择的空间被限制了。其实这是两道全命题作文,只不过一下给出了四个或三个作文题目,将写作范围控制在一定的情境中。③有的考区呈现出文体不限开“诗戒”的特点。譬如,浙江温州2014、2015年都提出“文体自选”“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之要求,安徽题、重庆B卷2014、2015也是连续两年鼓励考生“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让考生尽展特长。④选题作文“二选一”中的“二”的组合一般出现四种,其中以“全命题、材料组合”和“半命题、材料组合”为主。譬如2015年北京中考与2014年一样,仍然是由“情境写作”与“大作文”两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都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三个或四个写作命题情境的创设,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⑤与高考主动接轨。以2015年为例,北京中考大作文第二题以《超级智能住宅》为依托,要求学生续写结尾写想象类作文,福州题《让》,这些命题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中考在向高考靠拢。⑥写作“分项分等评分标准”有了变化。近三年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规定,在55分作文中,“文章内容”只占25分,“文章表达”却占了30分,要求考生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⑦由一篇大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作文。2015年浙江衢州要求考生除了完成一篇材料作文外,还要写一篇以“挫折的苦味暗含成长的滋味”为主题的不少于150字的广播稿。

由此,2016年中考命题趋势可能会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命题趋向:

一、关注学生成长,展现真实自我

2014年安徽17个考区统一命题为《说说我自己》,将学生视角引向“自我”,让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人生、学习、健康等,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感悟自我成长,吐真言,抒真情。

2015年上海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不仅是能激励同学发挥正能量的好题,而且是一道颇有新意的妙题。其“新”有三:①题目是一个倒装句,将“不止一次”放在前面,意图在于强调努力尝试的决心和毅力,既暗含悲壮之气,又有催人奋进之意。②“不止一次”用否定的形式,强调多次,其中蕴含的情感,远比“很多次”,甚至比“千万次”都要来得更真挚、真切。

二、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

2015年浙江杭州题是一则材料作文,贴近初中生的实际,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让喜欢阅读的考生有兴趣去写,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还可以抒情。

2015年福建福州题《让》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非常契合中学生的实际,体现出“正能量”。2015南京题《想想别人》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人和物,关注身边真实且多彩的世界,弘扬推己及“人”之风尚。

2014年浙江温州题《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要求考生把握具体的生活,作出适合自己认知层次的解释,发挥的空间很大。

2014年浙江金华题《热门话题》,接地气、有张力、重认知是该题的最大特点。热门话题可大可小,可以从亲情的角度写,可以从友情的角度写,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写社会现象等。此类题或指向校园生活,或指向社会生活。这类命题贴近考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考生如果一心只读课内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要想准确把握题意,写出佳作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重视思辨能力,提高思考质量

受高考作文命题注重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的影响,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逐渐增加了思维的容量,考查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哲理思辨的准确性和力度拉开中考作文的得分差距。

2015年北京中考大作文第二题承袭了该市去年的命题特色,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考查。要求学生以《超级智能住宅》为依托续写结尾,写想象类作文,引导考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呈现自己对超级住宅的思考,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博弈的思考。

2015年浙江温州题《月亮离我有多远?》中的“月亮”一词,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情愫,“月亮”是诗性情怀的载体;“离 有多远?”则是对于距离的一种理性思考,“远与近”其实不仅是地域上的,更应当是心灵上的认知;“我”则关注考生个体生命意识。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辨性,构思行文时宜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

四、定格自然景物,揭示隐含之义

例如2015年四川遂宁要求考生以“风景”为话题作文、青岛题《身边的风景也动人》、浙江丽水题《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等,又如2014年江苏扬州题《闲对风光独自游》、四川宜宾题《感受自然》等,这类题不仅要求考生就自然景物写自然景物,还要求考生揭示隐含在其中的引申义。

2014年山东济南题《一个夏日的早晨》很有画面感,设置了一个美好的情景,限定了季节和时间段,既可以写回忆,也可以写现在;既可以写亲情、友情,又可以写校园生活和社会经历等。这样的题目有广度、有诗意,可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好地发挥,彰显文采;也可以让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有内容可写,不至于跑题。

2014年无锡题《春天,毕竟是春天》中的“春天”既指四季中的春天,也暗喻了希望,给文章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毕竟”暗示了文章要有起承转合,要有波折,这样才能契合“春天毕竟是春天”这一主题。

五、指向交流倾诉,鼓励个性表达

指向交流倾诉,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倾吐和关注的对象,大量出现在近五年的命题中。

2015年上海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引导考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写人和事,把情感真挚地表达出来。

2015年江苏南京题《想想别人》、山东德州题《留在心中的那份 》、安徽题《难忘那 的眼神》、四川广安题《 去哪儿了》,2014年重庆B卷题《有你在我身后》、浙江湖州题《 归来》等,都着眼于“我”和“你”的情感交流,为考生“说真话,抒真情”提供了平台。

六、借用课文内容,理性回归教材

一是借用课文标题或名句来命题。2015年四川成都题《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考查学生诗歌积累和理解的能力。2011年福州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材料源自课本,借用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标题,学生写起来破题切入都比较容易,主题也好把握。

二是概括课文内容作为提示语。2015年浙江台州采用了材料作文,命题者给出了三则材料,这些材料均来自课文,分别是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和鲁迅的《故乡》,命题者还在材料的开头加了一句“我们有时候会站在分岔路口,面对选择”的提示语,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障碍,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三是充分利用考卷阅读材料。2015年北京中考大作文第二题以现代文阅读板块中的《超级智能住宅》为依托,请学生续写结尾。科幻小说的文本阅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路,为学生驰骋想象、展示写作个性搭建了极佳的平台。

2015年广州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来自中考试卷阅读理解的文章——毕淑敏的《地铁客的风格》。2011年广州题《游戏》与试卷阅读题节选高尔基的《童年》紧密关联。中考命题者在关注生活之外,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课文”,这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语文教学要着眼于“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文本,回归文本,返璞归真,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示范作用。这也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

通过以上分析,2016年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做人与作文的关系。中考作文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修养和思想方法的锻炼。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我们要做真实的人、高尚的人,这样写作文时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展示真我风采,从根本上杜绝“假大空”式的文章。

二是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没有全面系统的写作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写出亮人眼眸的考场佳作的。要确立中考作文复习的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交织起来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完善表达能力的网络。在全面训练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地考区的常用题型(至少两种),重点研究应对方法,认真训练。譬如,应对全命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导语部分)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准确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应对半命题作文,要认真研究文题中的引言和要求,吃透已经给出的题目词语的含义,补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短语作为题目。同时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式,补出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感悟最深的、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应对选题作文,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写作试题,为自己的考试赢得主动权。挑选的原则应该是选熟不选生、选易不选难。如果选择的是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的内涵,找准材料的关键点写感想;发挥联想,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挖掘材料深意,提出深刻观点。此外,还要重点强化创新训练,加强对“精”“深”“活”“新”等方面的训练,以便收到平中见奇、同中见异的效果。

三是处理好习惯与技巧的关系。平时训练中,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①先列提纲。有的同学不注意编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中考语文的文字书写量较大,写作文时,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而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②迅速入题。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坚决杜绝“客套话”、“过场话”。如写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不能大量复述话题材料,或大摆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淡说理的内容。③认真书写。不少考区规定语文有3分或以上的卷面分,譬如2015年安徽语文试卷则明确规定“卷面书写占5分”,而江苏扬州试卷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明确3分卷面分加入作文的要求里(即60+3分),考生的作文书写成为卷面分的评分依据。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体工整,不写草书,不连笔;笔顺规范,字的间架匀称;笔迹清晰,黑白分明;字在格内,大小适中;卷面整洁,不涂不抹。养成以上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肯定能给文章增色不少。④依题行文。一定要在话题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做到“符合题意”,为拿高分奠定基础。⑤遵守规则。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如文体自选,但一旦选了某种文体,考生就必须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失分。⑥养成“快”的习惯。平时应训练自己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的能力,避免在考场上因时间不够而导致答不完题。

训练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同时,结合进行打造考场作文亮点的技巧训练。针对阅卷老师严格遵照分项相加的评分要求的关键点,必须把握下列得分亮点技巧:①快速拟出妙题。靓丽的标题往往符合下列条件——切旨:标题吃透材料精神;把握其主旨——切体:“淡化文体”不等于文章无体裁,拟题要合乎体裁。②写好精彩“凤头”。“凤头”能让阅卷者很快就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判该文为满分开绿灯。③写好完美“豹尾”。“豹尾”能给阅卷教师一个善始善终的印象,完成良好印象的最后“定格”。④运用多种方式,巧妙点题。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点题、议论点题、描写点题、抒情点题等;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点题、排比点题、反复点题、设问点题、反问点题等;从点题的位置看,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段中点题等;从文体的角度看,在记叙性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出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⑤语言新颖鲜活。精心选择词语,以传神出新;引用或仿拟名言警句,以厚实出新;讲求意味深长,以含蓄出新;改变习惯句式,以个性出新;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生动出新;设计矛盾词句,以反差出新;注重格调风趣,以幽默出新;适当点缀文言词语,以灵气出新;写好点题句子,以醒目出新;使用“时髦”词语,以鲜活出新等。

四是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考生作文得分不高,大多表现为内容单薄、材料不足。记叙文写成流水账,缺乏细节;议论文论据不充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等方面,阅读和揣摩精美时文和优秀作文,在阅读中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学习他人的立意、布局谋篇、语言。同时从这些方面储备一些名人名言和新闻时事等相关素材。在阅读中寻找、提炼话题,然后试图阐释话题,表现话题,能够有效地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读社会书,关心社会生活,特别是重大的热点事件,与社会发展、青少年成长相关的事件。这样,必然会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材料问题,而且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点题命题作文命题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半命题作文如何补充题目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