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荒政近代化的尝试

2015-11-30谢永林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灾荒赈灾传教士

摘 要:广西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代以来频繁而剧烈的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清政府在总结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朝廷制定了由呈报、勘灾、查赈、赈济组成的一整套救灾程序,采取蠲缓、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多种措施减灾救灾。政府主导的救灾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由于财力不足加之程序繁琐和吏治腐败,少的可怜的物资供应和政策优惠无异于杯水车薪。值得注意的是,绅商、教会也通过兴办工厂、以工代赈、建立慈善机构等多种途径参与赈灾活动,媒体也给予了及时的报道。社会变迁带来的民间参与赋予救灾活动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晚晴广西;荒政

一、荒政理念开始向近代化转轨

近代中国,面对天灾肆虐、赈济乏力的困境,国人开始反思传统的赈灾救荒理念,希图寻求荒政的新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晚清一些具有新兴工商业意识的思想家们设计出的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救荒方法,重点体现在“对民生的关怀,并将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提到改革日程,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这种新兴思潮的拓展与深入,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论证和新的动力,频发的灾荒,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对荒政的思考,展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晚清的荒政思想经历了与天命主义的救荒思想相联系的禳灾治标观到与注重水利和民生的防灾救荒新思想相联系的重民灾害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潮在荒政方面的反映,又与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有关”[1]。特别是近代较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通过开设学校、报馆、医院,兴办慈善机构,参与赈灾救荒等方式,在传播上帝的福音和充当为本国搜集军事、政治情报角色的同时,参与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活动,尤其是他们在中国举办的慈善事业,影响了中国传统慈善救济思想,将西方的慈善救济理念和实践广泛地传播到中国,使中国近代慈善救济思想和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2]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以英国圣公会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的各大派系相继鱼贯而入广西,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在广西有组织地举办了大量慈善救济事业,西方传教士在广西的慈善实践使广西思想界和慈善家以耳目一新之感,对近代广西的慈善赈济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广西思想界与慈善家开始思考广西传统慈善救济思想与西方的区别及其消极意义,并逐渐将西方近代救济理念引入广西,使得近代广西的荒政慈善救济理念开始趋向近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慈善救济内容的扩大和对象的延伸,近代以来的慈善和救济事业将古代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的理念与西方的人文主义起来,更新了近代慈善救济内容,在传统救济内容的基础上加进了慈善教育和慈善医疗,救济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仅对鳏寡孤独、贫病残疾之人的救济,更侧重于面对社会大众,其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特征十分明显。二实现了从重养轻教到教养并重的救济观念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救灾济贫活动一向以消极的“养”为主,各种社会救济机构无论官办还是民办,都将主要 精力放在为被收养者提供食宿,为贫病者送医药,为穷而无力下葬者施棺助葬,如此等等,而忽视了对被救济者的教育,进行劳动和生活技能的培训,增强其自谋生路的能力。这种强调“养”而忽视“教”的被动性救济方式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被救济群体产生了对救济的依赖性,而削弱了其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摆脱贫潲的主观积极性。而近代受西方传教士及其母国救济理念的影响,这一观念开始从单一的“养”向“教养并重”方向转变,并出现了社会救助方式的教育化趋势改革。近代广西也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思想,其中自然包括近代西方的慈善救济思想,而事实上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广西慈善事业本来就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并主导的,因此其管理方法和施善措施,皆具有浓厚的西式近代化色彩。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各项善举并不是单纯的救济,而且还注重培养其人格和技能,使其能拥有一技之长,以便以后能够自食其力,自谋生活。三是赈灾中从均平救济到选择性救济的变化。西方传教士完全不认同中国传统救荒中对赈灾物资的均平分配的原则和极少数慈善机构能够赈物赈款发放到少数急需救济的受灾人群的赈济方法,认为两种方法都是一种惰性的、消极的救济方法,对荒政有害无益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而传教士与红十字会等组织所倡导的选择性救济和以工代赈的做法则是一种较为积极和符合近代理念的救灾方法。依此原则,灾民们被以最低的工资雇佣来修筑堤坝,架没桥梁,开垦荒地,兴修道路和水利灌溉系统,这种以工代赈的方法不仅仅是基于社会的考虑,而且是为了经济的原因。西方传教士在广西举办的慈善事业,将西方的慈善救济理念广泛地传播到广西,客观上影响了广西传统的荒政救济思想,使广西近代慈善救济思想和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广西的荒政理念与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可以说,较之传统,近代广西传统的荒政理念与慈善救荒思想在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影响下,更注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利益的导引,更适应近代化的要求。[3]

二、新媒体开始介入广西荒政:以《申报》对晚清广西灾荒的报道为例

晚清时期,报纸已经出现,它的出现不仅加快了社会信息的传播交流, “而且在发动和引导人们关注灾区、帮助灾民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其中以上海的《申报》最为突出,《申报》报道了大量的关于灾况、赈灾救灾的消息的重要文章, 尤其是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申报》都会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报道。这些报纸的传导使人们对灾害灾荒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吸引了很多的富商富民加入到了赈灾救灾的队伍当中来。《申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运行时间最久、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对晚清时期的灾荒报道一直很重视,因为灾荒、救荒对于近代的中国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对《申报》的报道来说有很大的意义。翻阅《申报》,其中仅“1877年就有80篇,1888年150篇”[5],这两年关于灾况的报道就达到230次,所以媒体舆论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经查阅《申报》,其中对晚清广西的灾荒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篇:《两粤水荒》(1882年7月6日)、《上海文报局赈寓》(1885年7月22日)、《急先务说》(1885年7月24日)、《上海四马路浦难文报局赈寓来往电音》(1885年7月27日)、《文报局筹赈谭五》(1885年8月4日)、《文报局筹赈谭七》(1885年8月11日)、《后乐堂收福州各善士赈粤八月初六日清单》(1885年9月21日)、《上海陈家木桥电报总局豫院协赈公所二三、二四、二五日事略》(1888年1月11日)、《两粤广仁善堂为广西告灾求赈急电照登》(1896年5月20日)、《筹筵资移赈》(1896年7月5日)、《两广总督德奏为筹勤捐借疑项办理广西振耀情形摺初三日》(1903年7月14日)、《兼湖广总督端奏筹借协助广西振疑片二十一日》(1903年10月4日)、《署两广总督岑奏粤绅办理广东振耀事端页请奖血片初八日》(1904年2月25日)、《济急需摺》(1907年5月3日)。以上对灾荒的报道中关于救荒的报道居多。endprint

《申报》中关于晚清广西灾况的报道不是很多,最早的一篇报道是1882年7月6日的《两粤水荒》,现将原文略记如下:“香港邮来西字报,言:广东、广西地方现在淫雨为灾,凡近海及多水道之处已成泽国,而广西尤甚,故广西灾民多逃至广东挨户索食,亦被水灾又为邻省灾民所扰,殊觉受累云。”[6]

这一报道主要记载了1882年广东、广西淫雨成涝的水灾灾况,以及灾民逃荒过程中的情形。

《申报》对晚清广西救荒的报道较多,如1885年7月22日的《上海文报局赈寓》等。报道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一些救灾赈灾的情况和举措,现将原文分别记录如下:

上海文报局赈寓

赈广西三等加急电,音寄。严佑翁云:函悉。公究肯去否?佑翁复云:林往赈须有路粮,速复。寄。佑翁云:大家肯做后路,速来沪。义寄。天津盛杏公金兆各拨助万金,可否速复。寄。京都周莜棠老伯、潘如表兄、陆九芝世伯。两广水灾,已集灾赈款,交广东受育唐。广西更重。严佑之允往赈,非三万金不能动身。求筹济并电示捐册。另寄中堂李府尹沈寭坚,历年顺直灾粤助赈十余万,今粤灾广西更甚。严作霖欲往赈非带三万金不能行,可否顺直各筹万金乞电示。[7]

上文大致译意为,广西加急电,广西水灾比广东水灾更严重,前段时间广东水灾诸位送拨助的一万两白银已经收到,也已经交给广东方面,但是广西方面的灾情更加严重。现在严佑翁同意来广西赈灾。需要顺天直隶帮助,三万两才能前来赈灾,不知道诸位能不能给捐出三万两白银,不知道直隶方面能不能筹集到三万两,希望你们能否支援一下。记述了政府及各省对广西的救荒。

《申报》中的这篇报道,讲述了1885年两广地区的严重涝灾,但是社会各界对应的救助却集中于广东,而实际上受灾更为严重的广西反而少有救济,该报鲜明地指出当务之急应当着力救助广西的涝灾,不能只顾广东而忽略广西。

《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共存在了77年零26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其对于晚清广西灾荒的报道对广西的荒赈救灾特别是促进广西荒政近代化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

首先,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广西灾荒的关注度。《申报》当中关于灾荒的报道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基本遍及到全国每个地区的灾区,而作为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它对广西灾荒的报道被全国各界人士所了解,使晚清政府不得不重视广西地区的荒赈救灾,全国各善士通过《申报》中对广西灾荒的报道对广西灾荒有所了解,并对广西灾区募捐灾款物资,如1885年7月22日的《上海文报局赈寓》、1885年7月24日的《急先务说》等报道都提及了各界善士对广西救灾的声援。这对晚清广西的赈灾救荒起到了帮助。

其次,监督广西荒赈救灾。《申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它冲破了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劲瓶,它大胆的对各灾区的灾情真是报道,还对晚清政府和地方的荒赈救灾进行监督,对很多灾区的地方官吏贪墨赈灾款和赈灾救灾的不足之处都做出了披露。比如1885年7月24日的《急先务说》,它对晚清赈灾重广东轻广西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并指出广西的灾情比广东要严重很多。

再次,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晚清广西的救荒中。《申报》中关于广西灾情的报道在披露了广西的灾情的同时也起到了动员各界人士参与到广西的救荒中的作用,使很多富商绅士各界善士都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了晚清广西的救荒。如1885年9月21日的《后乐堂收福州各善士赈粤八月初六日清单》,主要报道了福州地区的各富商善士对广东、广西的赈灾清单的详情。

总之,《申报》向社会公开报道赈灾赈务的举措使社会善士更加关注《申报》,一些热心人士还都在《申报》上刊登赈灾文章,提出救灾的措施,这对于《申报》本身的发展和晚清的救荒都是很有效和有用的,作为一个传播媒介《申报》发挥了它对于晚清和广西荒赈救灾的积极作用,在晚清时期众多的救灾机构中《申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对晚清和广西的救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注释:

[1]阎永增等:《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文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3]参见:董纯金《传教士与近代广西救济理念的近代化》,《传承》,2009年第5期。

[4]黄祐:《晚清时期民间义赈活动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5]李岚:《〈申报〉》中晚清救荒资料述略》,《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6]《两粤水荒》,《申报》,1882年6月2日。

[7]《上海文报局赈寓》,《申报》,1885年7月1日。

参考文献:

[1]阎永增等:《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文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3]董纯金《传教士与近代广西救济理念的近代化》,《传承》,2009年第5期.

[4]黄祐:《晚清时期民间义赈活动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5]李岚:《〈申报〉》中晚清救荒资料述略》,《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6]《两粤水荒》,《申报》,1882年6月2日.

[7]《上海文报局赈寓》,《申报》,1885年7月1日.

作者简介:谢永林(1990-),男,青海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

注:本文系广西社科基金课题“广西灾荒史及政府与民间赈济防治对策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李彦宏endprint

猜你喜欢

灾荒赈灾传教士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银行赈灾损款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