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
2015-11-30吴秀吉
吴秀吉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观照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种种弊端,束缚着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文章结合平时教学案例,通过思考与探索转变教学方式,探讨了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转变教学方式;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一观点,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创新型社会人才的迫切需求。观照我们当前的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填鸭式”“一问一答”充斥整个课堂,简单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形如嚼蜡。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甚至是扼杀。它阻碍课程改革的进程,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呢?我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引领多角色体验,培养个性化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角色对话,与作者对话。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虚拟体验,这种策略是对的,也是可行的,确实能引发读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理解体悟文本的目的。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单一、狭窄的角色体验,或与文中正面角色同喜,或与文中正面角色同悲。这样的体验是纯文本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是片面、狭窄,甚至不客观的,也是不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一种做法。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如引领学生多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来学习感受体验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培养个性化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第1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及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别提出: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蛋宝宝、鸟妈妈、妈妈、同伴、老师,看到一个男孩拿走两个蛋宝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扮演蛋宝宝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文中的蛋宝宝,我会说:“小哥哥,不要把我拿走,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会着急得四处寻找的。”扮演鸟妈妈的学生说,如果我是鸟妈妈,看到一个男孩要拿走我的宝贝,我会大声喊:“不要动我的宝贝。”并迅速飞过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我的宝贝。扮演这个男孩妈妈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妈妈,我会轻轻走过去,蹲下身子来告诉这个小男孩:“每个蛋宝宝就是一只小鸟,它们也是鸟妈妈的宝贝。它们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妈妈,你拿走它们,鸟妈妈发现自己的宝贝不见了,会着急的。”扮演这个男孩同伴的学生说:“快把它们送回去,老师告诉我们人人要爱护小动物,与小动物交朋友。”……通过这样虚拟角色在场,并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转换,站在不同的立场体验,不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进行不同角色的个性情感体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考的能力。
二、引导多方法识字,培养个性化学习品质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多方法识字,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迸发出个性化的智慧火花,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品质。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常常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或“换一换”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引发学习疲劳,这不但不利于提高识字的效率,更谈不上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化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方法识字来实现。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的“告”这个生字时,我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生字的字形,并想一想,要如何告诉同学快速记住它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瞬间被激活、打开,一阵沉默过后,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上面是生字减中间一横,下面加一个口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口咬掉牛尾巴”这个谜语记住它,还有的说……我都微笑着一一加于肯定,感谢他们为同学带来好方法,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识字方法:出示甲骨文“告”字,上面是“牛”,是牛头的象形,表示祭祀之物;下面是“口”,表示用口祈祷,合起表示用牛羊祭祀祷告神灵求福的意思。后来为了结构紧凑“牛”的竖演变为下端不出头。 “告”的字义也说明了这一点:本义为向神灵祈祷,诉说,如:祷告、告诉。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告”字找一个好朋友,有的学生找到了“告诉”,有的学生找到的“告状”,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告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这些好朋友。有的学生说,妈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有的学生说,弟弟弄坏了我的文具盒,怕我责怪他,反而恶人先告状到妈妈跟前说我把文具盒摔到地上。还有的学生说,我的好邻居逸阳这学期搬新家了,要转到别的学校读书,他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
通过引导学生这样多方法的识字,首先,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也能很好挖掘学生的识字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比较、回忆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为写话做准备。其次,让整个识字过程得于个性化彰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品质。
三、布置多种方式作业,促进个性化表达发展
传统的作业方式大多停留在书面上,或是写,或是读与背,形式较为单一枯燥,甚至有些作业是某课生字词抄5遍,某篇课文抄1篇。如果是第一次作业还可以理解,如果一直这样,没有其他形式的作业出现,就容易让学生失去作业的兴趣,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学生良好个性化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甚至是扼杀。而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内在心理需求,甚至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认知能力,自由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完成。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发展。
例如,在母亲节前一天,我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并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学生有的精心为母亲做一张节日贺卡,在贺卡上写着:“妈妈,今天是天下所有妈妈的节日,祝妈妈节日快乐!感谢妈妈多年来对我的精心养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记得吗?上周我得了重感冒发高烧到39度,虽然吃了药,但烧一直没有退,您急红了眼,一夜没有合眼,一直守护在我身边,给我敷药,直到我烧退了,已经是第二天了。妈妈,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对我的恩情,妈妈,我永远爱您!”有的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上一束康乃馨,别上一张贺卡,祝妈妈节日快乐,永远美丽;有的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感谢母亲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还有的为母亲献上一首温馨感恩的歌……这样多形式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也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方式并记录、交流,也让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发展。
总而言之,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立足课堂,依托本科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引领多角色体验、引导多方法学习及布置多方式作业等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并彰显出来,让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细处,而非一句空话。
编辑/岳 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