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与惩罚

2015-11-30王溱

商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能上能下高压线领导

王溱

对领导干部的升降,文件很多,规定也不少,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只注重“升”,忽略了“降”,而且如同高压线,无人愿意碰,更多的人不敢碰。

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的瓶颈和难题,说了多少年了,但真正解决起来,没让人看到多少曙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文件,或将成为干部体制的关键转折点。

干部既能上则必能下,理论上人人都能理解,但现实却很难实现。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接触了几位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但从其观察中发现,这些领导与想象中的相差太大,不是修养不高,就是能力太差,还有的思想观念落后,综合素质甚至比不上一些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些人占据着大权在握的领导岗位,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走向,左右着属下干部的升迁,主导着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运。实际上,这样的领导干部早应该进行调整,但他们没有所谓明显的错误,也没触犯法律法规,所以没有理由让他们挪位换地方,坚如磐石般稳坐“铁交椅”,结果别的地区如火如荼地发展进步,这里却死水一般的沉寂,当地的干部群众,怨气积压,心灰意冷,却又无处哭诉,上进心,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高级领导干部如此,一般层次的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理解:领导干部提拔了,就不能再降下来了?这显然是体制问题。

对领导干部的升降,文件很多,规定也不少,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只注重“升”,忽略了“降”,而且如同高压线,无人愿意碰,更多的人不敢碰。原因很简单:人家没出什么事,凭什么拿下来?

要想不出事就不去干事。明哲保身,“无为”政治最保险。事实也验证了这点。那些干了不少工作,特别是打破了常规有所创新的人,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全,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出现了纰漏,或者产生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因此而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成为众矢之的。印象颇深的是有位领导当年曾在主政的地区扩路架桥,疏通交通要道,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工程涉及到建筑物的拆迁,以及扩建过程中带来的一些交通不便。这些不可避免的临时“混乱”,不仅不被人理解,反而被一些“聪明”人当成“把柄”添油加醋,肆意歪曲中伤。这种情况下,经得住打击的,不在乎不理睬,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让“结果”来说话。但多数人不愿意成为“出头鸟”,更不愿被别有用心的“人肉”搜索,亮出祖宗八辈的底子,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晒来晒去,只好偃旗息鼓。而那位领导属于前者,任凭别人“品头论足”、“指手画脚”“胡言乱语”,我自岿然不动。一年多后,路桥如期诞生,但遗憾的是,也就在此时上级部门实在“顶不住”持续不断的“反映”,只好将这位领导换了岗位,以“平息”“众怒”。新到任的领导吸取前任的教训,只要涉及到可能产生纠纷,再好的项目也不上,再有前景的工程也不干。平平稳稳,平静度日。后来,随着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汽车,当地老百姓发现,多亏当初扩宽了马路,架起了高架桥,人们怀念起那位早已被遗忘的领导,觉得其目光远大,求真务实,而更多的人回味到,那位看似顺乎民意的领导,其实对老百姓并不负责任。荒废了发展,不值得赞赏。

当干部就要干事,领导干部要领着干。不作为,不担当实际上就是不做事。一杯茶水,一张报纸,一台电脑,一摞文件夹,一张乒乓球台子,外加一个长沙发或简易行军床,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一天的工作平台。舒舒服服,乐乐呵呵,无所用心,无所事事。说不上班,在班上,说不履职,文件上画了不少圈。现在各色的办公大楼里坐着相当数量的这种“太平官”,看上去人模人样,实际上正事不做一点。正如老百姓所说,占着茅坑不拉屎,多余又讨嫌。

能上能下,目的是盘活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斗志,更重要的还在于给那些平庸者敲响警钟,形成震动:再不作为,等待的将是“下岗”。同时要奖掖提拔那些能干,敢干,会干又实干的干部。引导比惩罚作用更大。领导干部都是“高智商”,会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玄机。

猜你喜欢

能上能下高压线领导
月亮站在高压线上充电
充分运用“三项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解数列题勿碰的高压线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用好干部“能上能下”的指挥棒
直升机载毫米波雷达高压线防撞处理研究
形成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导向
“三三五”工作法促使干部能上能下——广汉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探索实践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