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5-11-30田娜刘祖亮
田娜 刘祖亮
教育本来是育“人”,但是现在其育“人”的功能却被削弱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不再关注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缺乏社会良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就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并没有看出有多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文教育,这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人文主义是历史学科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历史赋予这一学科的任务和使命。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标
2002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
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进一步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今天的历史教育,就是用当代社会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反思现代,让历史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应当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地人格素养。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现状
谈起历史教学,最普遍的看法是使学生能够记忆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事实,应对一些必要的考试。用我校刘笑宗老师的话来说:历史如果只是传授知识照本宣科,谁都可以当历史老师了!其实历史并非简单的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和重现,应多考试更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历史中包括了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教训,有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被视为单一的学科教学,在模块化的教学中缺失了充满历史味的波澜壮阔,代之以一个个浓缩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在缩减容量的同时,也割舍掉了许多的感性的人物,精彩的艺术。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尽管许多老师们精心备课,努力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人文教育放在第二位。为了那一次又一次的成绩不得不急功近利的采取有利于直接提高成绩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那还顾得上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促其形成人文素养,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难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功利化的表现,使得历史教学也丧失了自我,那些在放映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影片时的笑声就是对历史教学的莫大讽刺。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想法
虽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认识到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应对高考的同时尽可能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把人文教育真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之中。
新课程标准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高举人文大旗,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在新的标准的指导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从三维目标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学习是一个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到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推行参与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也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历史过程,探索历史结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2.转换教师角色,提高自身修养,做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教”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者;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学生互动发展的协作者;与学生融洽相处的同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升、启发的作用,使学生能独立的感受人类文化的精神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成功,教学成效也就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成为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有声和无声的历史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除了在从教前所获得的丰富人文知识和形成的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外,还要在教学之余,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地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将自己由照本宣科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尝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导游”。
3.挖掘教材,让课堂有血有肉,打造人文精神的气场。
课本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发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浩瀚的历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譬如孔子、李时珍、“美术三杰”、布鲁诺、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思想家、科學家、艺术家,他们的学说和成就,影响着人类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整个文化传统,教师教学时要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这些人物和相关的事件变得清晰可辨,在描述中挖掘出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人”。国家的发展,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学以其广博在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应发挥其独特地作用,让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还将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也正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