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体现的治学态度
2015-11-30吴文婧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中的《中庸》,不仅在修齐治平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人治学应持的态度。如最为大众耳熟能祥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中体现的治学思想仍对当今学人探求真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庸》;治学态度;学人
一、志存高远 立足当下 未雨绸缪
1.学习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中庸第十五章曾云:“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求取君子之道,就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治学之道亦然。成功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古人常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学习的目的很纯粹、坚定,就是为了步入仕途,求取功名,治国平天下。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除了破格录取之外,都得经过科举考试的层层筛选。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都得先熟读四书五经,各家注疏,博文强识之后,再学习作文的方法。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纵观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有作为的学人,无一不是“积跬步,致千里”的。
2.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所有的事情有准备就能做成,没有准备就做不成。故学习须提前预习。课前先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脉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到重难点。做实验提前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能用到的数据,明确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好实验步骤。如此,方能“学,然后知不足”。
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致广大而尽精微
博学,即广博地学习。博学的目的是什么?中庸给我们这样的答案。“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做学问,既要致力于广大又要尽力于精微。每览历代名人传记中,都不难发现,传记常言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因此博文强识必须贯穿于学者求学、求知、提高认识过程的始终。从广泛的见闻学识中总结出精微、正确的东西,供我们遵守奉行。只有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博釆众长,才能术业有专攻。
2.为学必须善问
善问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要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善于找人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否定权威,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学有所获。牛顿若不是提出苹果为何只往下掉,不往上走。又怎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若不是敢于否定权威,提出自己的假设,又怎能发现“日心说”。故,为学必须善问。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做学问切忌闭门造车。平日要多和朋友同学交流分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存在疑惑,需虚心像有关方面的专家请教,也可像广大群众请教。“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始终牢记“满招损,谦受益。”
3.学思想存 思辨相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有疑惑。思维须跟上平日之积累,习得的概念须反复推敲,所获的知识须反复研习。“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思考必有所依、有对象、有目的。否则就会如《论语·卫灵公》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因此,学思想存,两者须齐头并进,择其两端,用其中。反对只学不思,也不提倡只思不学。
所谓明辨,实则含于慎思之中。思考是选择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骨曰切,象曰搓,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之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知识在思考的过程中切磋琢磨,得以明辨。
4.知行合一
朱熹认为自“博学之”致“明辨之”为政知之事,“笃行之”则为力行之事。知行须合一。学而仅至于知,则这学习的过程便还没有彻底完成,必须要加上实践的检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方可成立。躬行绝非易事,若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素位而行 求诸己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原意是无鲜艳的颜色,不缤纷灿烂的意思。这里指想法单一,不为外界丰富的物质,缤纷的欲望所动心。作为一个学人,需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学人,需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师重教,善于探求真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除了求取真知之外,不可有其他杂念,为名利沉浮。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鸪,反求诸其身”。射箭就像君子的行为,射不中目标,要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学人在治学的时候,若苦思无果,若付出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正比,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否是自己想法出了问题,是否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够细致。忌将原因归咎于各种客观条件。“上不怨天,下不由人”是学人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蛊惑陷阱之中,而莫知之避也。”人人都说“我”聪明,但是被利欲驱使得像禽兽落入补网、木笼和陷阱中都不知道躲避。当学问做得有所成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万人追捧。于是就开始飘飘然,不知自己真正所处的地位。利欲熏心,自身难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仲与范蠡,为越王勾践谋划二十余年,灭掉了吴国。为何最后范蠡抱得美人归,而文仲却受赐剑自刎。识时务者为俊杰,学人最重要的是真正明白治学的目的。
《中庸》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缜密的治学态度,无论是对古代还是现代学人,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学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值得继承、求实、发扬、创新。
参考文献:
[1]《大学 中庸》中华书局.
[2]《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88-91.
[3]《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5.011 《治學之道刍议》.
作者简介:吴文婧(1994-),女 ,四川峨眉山市人,民族:汉,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历: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