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国内35个大中城市为例
2015-11-30赵泉午吕雪琪刘婷婷
赵泉午,吕雪琪,刘婷婷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国内35个大中城市为例
赵泉午,吕雪琪,刘婷婷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文章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2002-2013年的专业市场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集群、消费潜力和交通条件对专业市场运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专业市场发展迅速,并未出现发达国家专业市场消亡现象,同时专业市场适应性存在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工业企业个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生产总值、等级公路密度与铁路密度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正向影响;文章证实了产业集群、消费潜力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城市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业态适应性
一、引言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形态已成为联结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专业市场在经历产生和成长阶段后,目前进入成熟与调整转型阶段,并朝着规模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至2013年底,中国亿元以上专业市场数量达5 194个,市场成交额达93 023.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69倍和10.36倍,专业市场商品成交总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专业市场通过共享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各地专业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一味求大,出现了布局不合理、专业市场空置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阻碍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评估城市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国内大中城市专业市场发展规划进而促进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商业流通业态包括零售业态和批发业态两种,
零售业态可分为百货店、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17种业态形式,专业市场是主要的批发业态。由于专业市场在欧美等国家的历史不长,国外有关专业市场的研究较少,探讨零售业态的文献相对较多。如Jason&Deborah(2011)发现男性购物者更喜爱百货商店、折扣店、一元店及电子商务[1]。Michael(2011)认为大型零售商的零售业态与起源国家的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有关[2]。Bern⁃hard(2013)通过对102个国际化零售商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零售商会改变零售业态以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3]。国内学者夏春玉和杨宜苗(2007)首次提出了零售业态适应性的概念,并证实了不同零售业态适应性和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4]。杨宜苗和夏春玉(2007)实证发现人口密度、就业率、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对零售业态适应性有正向影响[5]。
有关专业市场的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周鹏(2009)指出专业市场未来的空间扩张依赖于产业群中充满活力的企业家群体[6]。石忆邵(2005)研究发现国内专业市场成交额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874,与GDP的弹性为0.4944[7]。张旭亮和宁越敏(2009)发现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且呈现城市群空间耦合性,成交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8]。Bellandi&Lombardi(2002)发现中国浙江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9]。王亚(2013)等指出专业市场通过集聚效应以及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累积效应对地方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0];邵丹萍等(2014)分析了台州市路桥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间的互动[11]。任光辉等(2014)研究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演化[12]。二是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国外学者对专业市场发展方向的研究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Brown(1964)、Miller(1964)、Brau⁃del(1975)、Britnell&Campbell(1994)和Kowales⁃ki(1995)指出工业化进程后期,整个社会生产、经营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专业市场逐步走向衰亡,也就是专业市场消亡论;Rothschild&Stieglitz(1973)和Spence(1976)指出转型而不是消亡,Su⁃ma&David(2002)指出英国东南部专业市场的发展,加快了当地企业的技术革新的速度,增强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13]。国内学者认为国内专业市场将向品牌化、国际化、电子商务化以及物流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三是专业市场竞争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陈红儿和贺华丽(2005)指出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经营技能、组织协调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构成[14]。张芳(2008)构建了专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15]。冉光和和鲁钊阳等(2008)指出东中西部专业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6]。王文科和李文兴(2010)指出浙江专业市场的龙头地位是浙江专业市场的历史沿革、交易规模、交易品种、辐射半径、市场地位、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7]。陆立军等(2014)认为创新是新型专业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18]。
综上国内有关专业市场的研究比国外更为广泛深入,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主要选择浙江专业市场,缺乏对全国专业市场整体情况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多是理论分析和个案分析,缺乏大样本实证研究。因此采用大样本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全国大中城市专业市场的业态适应性和关键影响因素现实意义明显。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专业市场通常集中批发或批零兼营农产品、家居建材、钢材、纺织服装、汽摩配件、小商品等商品。一方面专业市场能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共享式销售网络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品类齐全的商品组合,实现专业市场的规模交易;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互动效应”(蔡江静,2005)[19]。因此,一个城市专业市场的发展必然受到该城市产业集群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H1。
H1: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正相关,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企业个数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有正向影响。
内需和外需是专业市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流量大、人均收入水高以及中小生产型企业众多,本地市场需求大,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专业市场发展迅速。据环球时报报道:“2010年,中国伞类、拐杖和鞭子等产品的出口额超过24亿美元,超过世界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中国假发、鸟类皮毛和假花的出口超过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各类商品并依托专业市场销往世界各地,浙江义乌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强有力的内外消费促使东部地区专业市场数量和成交额均占据全国的绝大份额。据此提出假设H2。
H2:消费潜力与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正相关,即人口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有正向影响。
专业市场大多分布在货运站、码头等主要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是商贸流通的基础,大交通成就大流通;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增强专业市场辐射力。胡鞍钢等(2009)认为交通运输存在着正外部性,平均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8%[20]。张学良(2007)得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聚集特征,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1]。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公路密度增加显著提升了物流规模,铁路密度增加对东中部地区产生正向作用。据此提出假设H3。
H3:交通条件与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正相关,即等级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有正向影响。
四、变量定义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定义
本文构建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指数来衡量专业市场运行质量。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是指专业市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匹配程度,其适应性越强则表明其运行质量越好,通常表现为市场规模扩大、经营绩效提升、经营可持续性增强以及经营环境改善。鉴于以上很难根据市场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评价专业市场适应性的强弱,本文选取35个大中城市的交易额亿元以上专业市场的市场个数、摊位数、营业面积、市场成交额、单个市场成交额、单位面积成交额、常年营业数量比例以及封闭式经营数量比例作为测量各城市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强弱的基础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求得各因子数值,再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获取反映市场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Adaptabilityit)。
本文将各个城市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指数作为因变量,选取反映产业集群、消费潜力及交通条件现状的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见表1所列。
表1 变量定义
表1中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均以2002年为基期,利用历年的CPI消除价格指数的影响。表2给出了各个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模型
为研究各个城市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代表第i个城市,t代表2002-2013各个自然年度,β0为数项,β1~β8为系数。Adaptabilityit表示第i个城市,t年度的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指数。面板数据模型的误差项由两部分组成,其中αi表示与个体观察有关的,它概括了所有影响被解释变量,但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概括了随截面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时,αi不全为零;采用随机效应时,αi全为零,即不考虑αi项。
五、实证结果讨论
(一)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指数计算
本文使用SPSS18.0对35个城市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的业态适应性进行因子分析。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49,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c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1%,表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本文利用主成分法一共提取到3个公共因子,并对提取的初等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结果显示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的80%以上,见表3所列。
表3 主成分分析
表4是旋转后3个因子的负载值表格,结果显示:因子1对市场数量、总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有较大影响,反应的是市场规模和总绩效;因子2对单个市场成交额和单位面积成交额有较大影响,反应的是单位绩效;因子3对常年营业比例和封闭营业比例有较大影响,反应的是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经营环境。通过回归分析法得到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各个因子的得分,再利用公式:Adaptability=(43.022f1+23.459f2+14.044f3)/80.525,计算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其中Adaptability表示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f1、f2和f3分别表示因子1、因子2和因子3,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所列。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表5 2002-2013年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
根据表5可知:从横向来看,2002-2013年,除个别城市的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波动下降以外(太原、西宁、海口、呼和浩特、长春和深圳),其余城市专业市场适应性指数均呈现线性增长或波动增长,总体来说,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逐步提高,专业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中国并未出现专业市场消亡现象;从纵向来看:①以2013年为例,专业市场适应性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35个城市中,适应性指数排名前5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杭州、重庆和广州,适应性得分别为3.71、1.71、1.71、1.69和1.47,而适应性最差的呼和浩特,适应性指数仅为-0.88。②专业市场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适应性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宁波等,这些城市均分布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仅有重庆指数较高;而适应性指数排名后三的城市分别是呼和浩特、海口和西宁,同时三个城市的专业市场适应性也越来越差,三个城市均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总体来看,专业市场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高度相关,即专业市场的发达程度随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特征。
续表5
(二)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运用软件stata9.0分析产业集群、消费潜力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各个城市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的影响。为避免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的影响,本文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6所列。
表6 FGLS面板回归分析结果
面板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的水平上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影响不显著;②产业集群规模方面,工业企业个数在1%的水平上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③消费潜力方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工业生产总值在1%的水平上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密度和进出口总额影响不显著;④交通条件方面,等级公路密度与铁路密度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1.产业结构与产业集群
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涉农市场主要分为农产品综合市场、农业生产用具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前三者主要服务农业生产阶段,而农产品专业市场服务消费阶段。服务生产阶段的综合市场、生产用具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多聚集在农业产地以服务当地农业生产。由于农产品“易腐、易损、易变质和长途运输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服务消费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也大多聚集在农产品产地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因此第一产业占比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专业市场适应性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大型工业企业对零部件供给均实现了“厂对厂”的即时运输,并不需要通过专业市场进行交易。工业企业个数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以企业集聚为显著特征的产业集群现象与专业市场之间确实存在强相关性,与现有研究一致。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是繁荣专业市场的主要力量,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专业市场周边区域生产、销售、共同竞争并共享交易网络设施,不断提供专业化且种类齐全的产品,中小企业是专业市场运行质量的关键基础力量。
2.消费潜力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工业生产总值对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影响显著,而进出口总额影响不显著,说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来自于国内消费和生产环节的需求仍是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支撑力量,尽管出口使得沿海的专业市场走向了国际化,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外贸易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密度对专业市场适应性影响不显著,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分别采用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作为替代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但结果均不显著,可见购买力才是衡量专业市场消费潜力的有效指标。
3.交通条件
等级公路密度与铁路密度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专业市场的发展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完善,这也与专业市场大批量商品集中销售运输的特征相吻合。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公路都对专业市场的适应性都有正向影响,本文在分析交通条件对专业市场适应性影响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公路密度和等级公路密度两个指标,结果发现公路密度对专业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专业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高速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这样的等级公路,等级以下的公路并不能对专业市场的发展并未起到显著作用。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专业市场发展的业态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专业市场发展迅速,并未出现专业市场消亡现象,但专业市场业态适应性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适应性存在空间集聚性。第一产业占比、工业企业个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生产总值、等级公路密度与铁路密度对专业市场适应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占比、人口密度和进出口总额影响则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集群、消费潜力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政策启示在于,专业市场仍是拉动城市商贸发展重要载体。各个城市在制定专业市场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城市产业集群、消费需求及交通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专业市场类型,“深圳华南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国内成功专业市场模式是否能在本地复制,需要结合本地情况,不能盲目跟风。
[1]Carpenter J M,Brosdahl D J C.Exploring retail format choice among US ma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1,39(12):886-898.
[2]Michael Etgar,Dalia Rachman-Moo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retail format strate⁃gi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1,18:397-404.
[3]Bernhard Swoboda,Stefan Elsner.Transferring the Retail Format Successfully into Foreign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3,21(1):81-109.
[4]夏春玉,杨宜苗.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判定——基于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7(10):87-92.
[5]杨宜苗,夏春玉.零售业态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以35个连锁零售企业为例[J].经济管理,2007(19):70-75.
[7]石忆邵.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对策[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34-40.
[8]张旭亮,宁越敏.我国专业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和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21-1126.
[9]Marco Bellandi,Silvia Lombardi.Specialized markets and Chinese industrial clusters:The experience of Zhejiang Provinc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3):626-638.
[10]王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互动特征和机制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3(16):15-16.
[11]邵丹萍,严先锋.产业关联互动视角下的商品专业市场发展——基于台州市路桥区的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28(1):14-20.
[12]任光辉,戴晋.基于2×2交互模型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演化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36(3):121-128.
[13]Suma S Athreve,David Keeble.Specialized Markets and the Behavior of Firms: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s Re⁃gional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25(1):38-62.
[14]陈红儿,贺华丽.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2):20-23.
[15]张芳.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群互动发展研究——以嘉兴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8(5):43-49.
[16]冉光和,鲁钊阳,潘辉.东中西部专业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义乌市场、汉正街市场和朝天门市场为例[J].经济管理,2008(23):45-49.
[17]王文科,李文兴.浙江专业市场指数的特征与优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5-69.
[18]陆立军,张友丰.专业市场转型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4(6):38-42.
[19]蔡江静,汪少华.以产业群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分析——以浙江台州专业市场为例[J].当代财经,2005(8):88-96.
[20]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空间经济计量的结果[J].中国工业经济,2009(5):5-14.
[21]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7,33(8):51-63.
[责任编辑:张青]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Format Adaptability of Specialized Markets—Evidence from 35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ZHAO Quan-wu,LV Xue-qi,LIU Ting-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specialized markets of 35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3,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luster,consumption potential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n the operation quality of specialized markets.Different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pecialized market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e developing healthily in China.And the eastern region in China has a higher format adaptability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re exist many other factors which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format adaptability of specialized markets,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to GDP,the number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gross value of industrial output,highway density and railway density.The paper confirms that industrial cluster,consumption potential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ecialized markets.
specialized market;industrial cluster;format adaptability
F061.5
A
1007-5097(2015)10-0061-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5.10.009
2015-09-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002070);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QDXWL-2012-Z019)
赵泉午(1976-),男,河南方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物流与商贸流通管理;
吕雪琪(199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和零售管理;
刘婷婷(1989-),女,重庆南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贸流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