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承志《绿夜》中的诗意体现

2015-11-30陈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

摘 要: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意美的小说,它侧重于用诗的精神和表达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从而展现作家的思想和心路历程。张承志的《绿夜》正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有着诗化小说的显著特征,并体现在语言、形象和意蕴等多方面。

关键词:《绿夜》 诗化小说 诗意语言 诗意形象 诗意意蕴

《绿夜》也许不是张承志草原系列作品中的典型之作,没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等作品出名,但它包含的诗意却是不能忽略的。文章将在语言、形象、意蕴三方面对《绿夜》中的诗意体现进行剖析。

一、诗意的语言

德国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凭借给存在物的首次命名,第一次将存在物带入语词和显象。”[1]在阅读《绿夜》时,首先触碰的是它的语言。在语言的接受和转化中,我们眼前出现了锡林郭勒草原的优美景色、都市生活的嘈杂喧嚣、奥云娜迷人的酒窝,出现了老奶奶的瘦弱坚强、嫂子的热情好客、瘸会计乔洛的粗野狂暴、表弟的理性现实、侉乙己的市侩嘴脸、妻子的善解人意、“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在将语言转化为独特的内心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会领略文学语言的特点和技巧。《绿夜》中的语言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有着浓浓的诗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歌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2]由于《绿夜》的语言不在于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而在于展现一个个优美的意境,所以其语言的描写与叙述显得尤为重要。

《绿夜》叙述的是“他”在都市生活中受挫重回草原圆梦的故事,共有四个部分。一是“他”在回草原路上的激动,二是“他”回到毡包时的感受,三是“他”在草原生活中的矛盾,四是“他”离开草原前的顿悟。这四个部分都是在简单、紧凑的叙述中展开的,细细看来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是“他”的心理流动和生活概括,但间以精心的景色描写、精彩的对话和思辨的语句,使得我们的阅读不那么无聊、枯燥,从而慢慢融入到这种诗意里,领略作者的浓浓理性。

《绿夜》中的人称运用和反复手法也体现了诗意。《绿夜》是以第三人称“他”来叙述全文的,有人认为第三人称叙述是全知全能的叙述,它既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心理和生理的限制,所以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广阔,这一点正好适应诗化小说主情和意识流的需要。在“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中,小说《绿夜》慢慢展开,并不时穿插回忆、现实、想象和思考,于是有了诗的跳跃和情思。至于“反复”,就是在文中多次重复提到某个意象、描写某个场景以达到强调的目的。重复的意象有绿夜、红霞、小诗、乐句等,重复的场景则以第二部分中对毡包的回忆最为典型。作者一连用4个“如旧”和15个“还是”,叙述了“他”重新见到毡包时的喜悦感受。这激动中包含着“他”对草原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对草原不因时间而改变的赞扬,至此诗情再一次展现。

二、诗意的形象

鲁迅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所以语言感受的深层是要体会它所创造的形象,一切深意和意蕴都在具体的形象中。

《绿夜》开篇即描绘了草原中的“绿”形象。“明亮而浓郁的绿色令人目眩。左右前后,天地之间都是这绿的流动。它包含着苦涩、亲切和捉摸不定的一股忧郁。这漫无际涯的绿色,一直远伸到天边淡蓝色的地平线,从那儿静静地等着他、望着他,一点点地在他心里勾起滋味万千的回忆”。在这段描写中,我们感到新鲜、宁静和希望,结合后面的叙述,会发现这“绿”还代表着青春,还蕴藏着梦想。所以,在诗意语言的组合中,“绿”不仅仅指绿色的草地,而是被意象化了,有着自身的独特意蕴(一种健康、自然而又顽强的人生方式)。

与草原的形象相对的是都市生活的嘈杂和喧嚣。虽然文中对都市生活的叙述非常少,但我们依旧可以在作者简练的语言中嗅到都市的特有气息,“冬天运蜂窝煤、储存大白菜,夏天嗡嗡而来的成团蚊蝇,简易楼下日夜轰鸣的加工厂,卖豆腐时排的长队”,所以“他”在草原上说:“在这里可以把市场上大葱和烂西红柿的气味,把十二平米的家和它的拥塞,把楼下加工厂的噪音和冷冰冰的售货员,还有那河南腔的下流语言全部忘掉。”生活淹没了诗,而诗只能在草原那种原生态的生活中去找寻,所以“他”迈开了重回草原的脚步,并希望从草原中找到逝去的诗意。

与草原和都市相对应,《绿夜》的人物形象也分为草原人和都市人两类。草原人有老奶奶、嫂子、奥云娜、瘸会计乔洛和老头门德,他们的形象与草原相契合,热情、豪爽、善良、勤劳、坚韧,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奥云娜。都市人有表弟、侉乙己、“他”和妻子,他们同是都市人,有着共通性,也有着差异性。表弟对于现实过于清醒,不相信“想象的净土”,不相信“昨天”,只求好好地活在当下。侉乙己是一个活生生的都市人,市侩、狡黠、自私、丑陋、冷漠。而“他”是生活在都市并向往纯净心灵的边缘人,妻子对“他”表示理解,但也没表示认同或是不认同。

下面将在“他”与奥云娜的关系中具体分析两者的诗意形象。奥云娜是“他”插队草原时的妹妹,那时的小奥云娜是“他”心中“欢快的小河”,有着甜甜的酒窝,扎着两只羊角辫。因此,也成了“他”梦想的象征。当“他”八年后重回草原时,奥云娜却以一种陌生的形象站在“他”面前,“她没有羊角似的翘小辫,没有两个酒窝。她皮肤粗糙,眼神冷淡。她甚至没有亲热地喊他一声阿哈——哥哥。”于是,“他”慌了,“他”感觉自己的梦不复存在了。后来,“他”在某个特殊时刻辨认出了八年前小奥云娜天真稚嫩的模样,并在这美好的一刻对梦想又怀有了希望。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未免太显平淡,因此作者又加了瘸会计乔洛对奥云娜粗鲁和戏弄的情节。在这之后,“他”又陷入了矛盾。“他”觉着“奥云娜成了一个披着红霞的、不认识的美丽姑娘”,“他”的梦彻底破灭了,可同时“他”又发现了奥云娜的伟大之处,并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这一层也许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吧,人只有被逼到了绝境,才不再退缩和自我安慰,才能大彻大悟,获得新生。

其实,奥云娜一直是那个生于草原、长于草原的姑娘。生活和岁月将她从女孩变为少女,最终变为妇人。她的一生是自然的,是诗意的。她用一种坚韧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自然一生,诗意一生。而“他”却是不安分的青年人,环境的改变使“他”的梦想搁浅了,所以“他”拼了命去寻找逝去的梦想和青春,结果是——没找到,但这找寻的过程却给了“他”新的启示,“他也将把自己的歌唱得沉着、热情而节奏有力”,“他感到这颗心从来没有这样湿润、温柔、丰富和充满活力”。

三、诗意的意蕴

黑格尔认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3]由于《绿夜》是诗化小说,其意蕴给人的感觉也更加优美和舒适,几乎达到了诗的境界。

从审美情韵层看,《绿夜》为我们描绘了静谧的草原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绿色,那里有热情善良的奥云娜,那里有雨夜明亮的灯,那里有生活的真谛。单是一个“绿夜”就给我们无限诗意,绿夜是草原之夜,是理想之光,是希望之火,是心灵之门,轻轻叩开,便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再加上“他”赋予奥云娜的诗意形象,“绿夜”就完全成了人间仙境。“大海般的绿色滤去了嘈杂、拥挤、热腻的昨天”,此时的绿夜已经形而上了,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地,能够调和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给人们以继续生活的勇气。

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看,《绿夜》是一首理想之诗,见证着与“他”一样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青年人的追梦之路和心路历程。“他”的生命里有一首诗,那就是小奥云娜所代表的美好人性、青春活力和自然生存。但在现实中,“他”的梦丢失了,所以“他”回草原寻梦,后来“他”发现梦变了、梦碎了。最终,“他”才明白其实梦无所谓有或没有,重要的是一种融入生活、承受苦难的生活态度。至此,诗意的意蕴就升华到哲理层面了,也许这正是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最想表达的。

四、结语

诗化小说《绿夜》中的诗意,既体现在其诗意语言和诗意形象中,又体现在其内涵和哲理中。正是这些诗意的特征吸引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在语言和形象的中读懂作者的内心,发现生活的真谛。

注释:

[1]彭富春译,[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2]滕守尧等译,[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3]朱光潜译,[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页。

参考文献:

[1]季红真.沉雄苍凉的崇高感——论张承志小说的美学风格[J]. 当代作家评论,1984,(6).

[2]理睛.张承志的世界:超越与超越之后——评《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J].小说评论,1986,(6).

[3]傅书华.想象中的“绿夜”与“绿夜”中的激情——读张承志《绿夜》[J].名作欣赏,2008,(19).

[4]雷旭兵,郑彦泰,杨若蕙,权绘锦.有关草原的两首诗歌——论王新军《八个家》与张承志《绿夜》[J].新西部(理论版),2012,(Z6).

(陈雪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