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方:延续生命的使者
2015-11-30
郑方是浙江省金华市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但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被有些人称为“劝捐员”,他们的工作包括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登记协调、人道救助和缅怀等方方面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国人都对器官捐献无法接受。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50万患者需要通过器官移植来拯救生命,但每年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还不足一万。但在郑方看来,当生命不可逆转的时候,还有一种延续生命的方式可以选择,而她的职责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理念。
按照中国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捐献者的所有直系亲属,只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要签字,否则无法实现捐献。为了取得家属的书面许可,协调员经常要连夜赶到捐献者的家里。而迎接他们的经常是冷落和白眼,情绪激动的家属还有可能恶语相向甚至出手伤人。
郑方说,很多人都对捐献器官的善举心存敬意,但真的面临捐献时,大多数人还是会因为入土为安的观念而打退堂鼓。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郑方已经独立完成了六例器官捐献案例,其中一个捐献人就是她的母亲。母亲生病两年,去世之前捐掉了眼角膜,并叮嘱郑方不要搞告别仪式。最终,郑妈妈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一名21岁的宁波女孩,她右眼失明一年多,医生说,如果没有郑妈妈的眼角膜,这个女孩将永远失去光明。
目前在卫生部和红十字总会注册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总共有九十多个,在浙江只有五人,郑方是唯一的兼职人员。这也意味着,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
不久前,郑方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代表走上领奖台,接过了“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的奖杯。面对荣誉和掌声,郑方说,她只是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每一个器官捐献者都是一个天使,而我愿意做他们的守护者。”
达人探微:
1. 奉献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方常常会面临诸多阻碍,但她从未放弃过“劝捐”,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即使没有报酬,即使遭遇白眼,即使会迎来家属的恶言恶语,她也不后悔。她选择了做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选择了奉献。在奉献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劝捐员”的人生价值。
2. 善良更需要行动。很多人都对器官捐献的善举心存敬意,但是当自己面临捐献时却往往会退缩。心存善意固然不错,要是能够付诸行动就更好了。正是因为善良,郑方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不计回报地延续生命;也正是因为善良,郑方的母亲选择了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让一位花季少女重见光明。用行动展现善良远远比心存善意来得更可贵。
3. 转变思想可以拯救他人。拘泥于陈旧的思想,人的思维就会僵化;相反,转变思想有时候却可以柳暗花明,甚至是拯救他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方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摒弃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鼓励人们捐献器官,延续另一个生命。只有人们转变了思想,她的工作才会更容易,受益的人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