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茶业的先驱——陆溁与云南茶业

2015-11-29杨凯

普洱 2015年7期
关键词:锡兰制茶腾冲

杨凯

1905年四月初九,在上海吴淞港法国同陪亚号轮船上,一小队奇怪的旅客正在向岸边送行的人群挥手。这一小队领头的是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士,他四十来岁,戴着眼镜,稳重中透着睿智。他的身边是一个洋人和7个中国人,这7个中国人中的一个年轻人非常引人注目,他瘦高的个子,也带着眼镜,在向岸边挥手的同时还和那位洋人用英语说着什么。当船只渐渐离开港口的时候,他们还用望远镜向岸边观望,似乎不相信他们真的要远行了。

他们就是大清政府正式的茶业、烟土考察团,此行将去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考察这两个国家的茶业、烟土种植业、盐业的发展情况。官员模样的人是团长郑世璜,他在南洋大臣周馥手下负责实业开发。洋人是金陵(今南京)海关副税务官。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是江南实业学校毕业的江苏武进人陆溁。陆溁字澄溪,他正在南洋大臣手下负责科学、实业方面的图书编译工作,在当时,这可是个高大上的工作,必须学识超群才可以胜任。本次考察中他充任书记官一职。其他几人为翻译沈鉴(少刚)、茶闻吴又严、茶工苏致孝、陈逢丙,仆人两名。

要说此行的目的,还得从鸦片战争以前说起。

鸦片战争以前,全世界的茶叶基本都由中国提供。虽说琉球群岛(今日本冲绳地区)也产茶叶,毕竟量少质差。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地区和缅甸,他们在印度北部发现了大叶种的茶树。随后,他们到广东雇佣了一些中国种茶技师,并派人到版纳采集茶种(据李拂一先生当年的采访)。由于缅甸北部的木邦土闻属地野人山、南坎等传统茶叶产区屡屡被英国人侵入(当时为中缅未定区域),英国人有了更多的茶叶种、植资源,并进而将种茶扩展到锡兰(今斯里兰卡)。这导致19世纪中期,印度茶叶迅速发展。英属印度注重管理,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同时又是英国人自己的企业,因此他们的出口份额不断增长。到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首次超过中国。而中国的茶叶出口从1886年的最高峰逐年下降。

此时,大清政府也注意的到世界的变化,1896年,清政府两江总督刘坤一,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叶,受到各界注目,但因茶商的反对,终未成事业。1897年又有福州商人从印度考察后,回乡用机器制茶,获利甚丰。

尽管商人们对机器制茶持观望态度,但中国茶叶出口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几次战争的失利,巨额的赔款,关税的丧失,使清政府不得不思考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新兴的茶叶产区又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对内,清政府鼓励兴办丝茶学校,对外,在英国、美国调查市场,加紧茶叶推销。1905年,负有五口商贸之责的南洋大臣,毅然派遣郑世璜、陆溁他们去印度、锡兰考察学习,希望能以夷人之长,振兴国茶。

郑世璜、陆溁他们的船经香港、越南、新加坡,于四月二十五日抵达锡兰首都科伦坡。随后,他们在锡兰各茶厂奔波考察,受到英国人以及本地华侨的热情接待。在科伦坡,他们拜访了36岁的侨商林北泉。林北泉是广东人,16岁去日本经营茶叶,曾多次向国内的官员建议建造机器制茶厂,由于不被采纳,他最终跑到科伦坡与美国人合资生产茶叶,销往美国。

考察期间,陆溁非常重视比较,对所到之地的市政建设、法律、教育制度多有评论,尤其是当时中国所缺少的如律师,如女性教育,如博物馆建设,如印度的民主倾向和种姓制度,如川藏铁路建设等更是不惜笔墨。尤其难得的是,他可以用艰涩的文言文,将所见到的茶园建设、机器生产的细节记录得如同亲眼所见,尺寸、结构、工作状态明明白白。缺憾是,机械原理所述不多,好在茶叶机器大多原理简单,不需要太高深的机械知识也都是可以造出来的。陆滢还断言,印度在不久的将来将获得独立。

所到之处,他们的待遇也是很高的。他们在锡兰拜访了英国驻锡兰最高行政官以及寓居锡兰的泰国王子,在印度,拜见了中国赴印谈判的全权议约大臣唐绍仪等高官。陆溁与唐绍仪的单独会晤,言谈甚欢。

旅途中,不断有人请他们观赏古董,既有泰国、锡兰、印度、日本古董,也有中国旧物,包括古鼎、瓷器、紫砂等。六月十四日,泰国王子就拿出一个紫砂壶,上书“己未秋月子冶氏”盖上有“权孙赦记”印章给他们观赏。

六月十九日,他们离开锡兰,六月二十七日抵印度,当年八月廿七日回到上海。

这次考察的成果除上给朝廷的“印锡种茶制茶暨烟土税则事宜”的条陈外,还有郑世璜著《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改良内地茶叶办法条陈》、陆溁著《乙巳调查印锡茶务日记》等,对印度、锡兰的植茶历史、气候、茶厂情况、茶价、种茶、修剪、施肥、采摘、茶叶产量、茶叶机器、晾青、碾压、筛青叶、变红、烘焙、筛干叶、扬切、装箱、茶机价格、运道、奖励、锡兰绿茶工艺以及机器制茶公司程章等等,逐一作了具体的介绍。他们还在书中对中国茶业出口的现状作了痛心地分析:“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锡之茶味厚价廉,西人业经习惯,……且印锡茶半由机制便捷,半由天时地利。近观我国制造墨守旧法,厂号则奇零不整,商情则涣散如故,运路则崎岖艰滞。合种种之原因,致有一消一长之效果。”

这些书籍在《东方杂志》连载,并多次印刷出版单行本。

1906年,大清政府将郑世璜、陆溁他们写的考察报告下发给各省,此时,控制着云南茶叶生产、运输的茶帮大商号同春永、乾利贞、庆盛元、联茂号、信和仁、恒和元、如意祥、顺成和、丰泰祥、恒发祥等并不以为然,他们给农工商总局及云南商务总会的回复说:上面发下的关于印度种茶、制茶之书非常完美,看后大开眼界。只是云南产茶地距省城有三十多天的路程,地广人稀,或隔四五个村子才有一片茶园,或二三个山头才有一个茶林,所以采的不多,销路也不广,无法像印度、锡兰那样成立公司。因此,他们抄录此书,下发五茶山(易武是五茶山之一)各茶号,让他们观摩、改良。这明显是对中央指示的委婉的拒绝。由此可见云南茶商之固步与保守。

然而,保守的风气却使云南“落后”的晒青茶制法得以保存,也就是说,没有按照陆溁他们的考察报告改变云南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保证了普洱茶按自己的工艺和轨迹发展,这是一个错误,还是一个功劳,还很难说。

回国后,江南商务局在南京设立植茶公所和南洋茶务讲习所,陆溁任所长。尽管规模不大,陆溁还是“经营不遗余力,与农夫工役杂治于荒山穷野间,躬为董而人不倦,朝而往而夕不休。”1910年,陆溁撰写《调查国内茶务报告书》,书中拟定成立全国茶叶总公司草章。宏大的目标却因为大清国的倒台,没有能够实现。1914年,陆溁又撰写《安徽汉口茶叶报告》,为他次年创办祁门茶厂做最后的调研。

1915年,受北洋政府部长周志广的派遣,陆溁在安徽祁门南乡平里村建立农商部安徽示范种植场,任场长。1917年,农商部安徽示范种植场改名为农业部茶业改良场。这是中国第一家国字号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也为祁门出口红茶的生产和改良立下汗马功劳。

1922年,调回北京的陆溁在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的云南腾冲人李根源手下工作。这为他后来到云南腾冲工作打下伏笔。此后,他出任祁门茶厂、湘、鄂、皖、赣、闽、浙等省茶山视察专员。

1937年,中国茶叶公司成立,陆溁被聘为技术专员。1939年,受云南省政府之邀,陆溁与政府要员、银行高管、茶企老板、思普企业局总办等一起当选云南茶业改进委员会委员,并被委任为新成立的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教导主任,办理教务、训育事宜。他还兼任制茶法、滇茶概论、茶叶检验、茶叶经济等课程,并组织学员进行茶叶实践、等高线测画、害虫清点、训练所周围茶业调查、印度、锡兰、祁门茶之技术特点和坏茶补救等实操课程,用现代而实用的教育理念和重视实践的科学方法,培养了39名年轻有为的茶叶技术人才。

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第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陆溁没有参与学员一年的进厂实践,而是于1940年底,受李根源之邀,来到云南腾冲进行实地调查,协助当地发展茶业事业。这年,他已经63岁了。

调查中他发现:

一、腾冲地处边地,对外贸易进多出少,急需找到一种经济作物进行平衡。历史上,腾冲出产小叶种茶,1912年,本地一个官员封镇国曾采办勐库茶种,广为种植。腾冲(包括今德宏)本地产茶量有限,清朝时期,大多靠当时中缅未定界的野人山、南坎供应(对境外茶,明末徐霞客来云南时就有记述)。民国中期以后,则靠勐库和顺宁(今凤庆)茶补充。

二、腾冲各地,气候土壤适宜种茶,但对当地制茶工艺,他只讲是用极简单之锅炒土法,并未说明这种土法是现代磨锅茶式的炒青还是炒而复曝的晒青茶。腾冲周边气候,与印度大吉岭、阿萨姆地区相似;过去归腾冲管辖的梁河、莲山(今盈江)陇川、瑞丽,则类似于锡兰全岛。土质则与徽州、祁门的风化片岩和昆明、宜良的岩石大异,为表土多腐植土,里土为米粒大之粗白砂岩。均适宜种茶。

三、为支持政府禁烟,可以用茶叶作为农民禁烟的经济替代。

四、腾冲-八莫公路的修建,为腾冲茶借道缅甸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腾冲应参访祁门、婺源的先例,建造大型的出口茶基地。由于《中英滇缅条约》规定,中国货物过境缅甸无需上税,中国可利用伊洛瓦底江自由航行,中国在清政府时期好不容易争来的在缅权利带来的优势不应放弃。为此,他提出一系列的设想,包括:培训学生,建设实验茶园,发展水电,集资建立机械化、半机械化茶厂,去茶区添办茶种,自制堆肥、绿肥,茶树之间间种其他作物,兴办农村合作组织,同时用已经栽种成功的龙川茶试制绿茶、红茶、乌龙包种茶等,以探究腾冲茶究竟适合制作何种茶叶。

陆溁还为封镇国之子封少藩《腾冲种茶浅说》,欣然作序。

有陆溁这个超级专家坐镇,腾冲地方绅民信心十足。在县长邱石麟的支持下,他们首先成立“腾越茶林专门训练所”,招收腾冲、德宏学生100名,随后又集股成立“腾越民众茶林业公司”。本地著名绅士刘楚湘为集资招股,撰写长文,文中说:

陆澄溪专员为中国茶叶公司重要人物,全国不可多得之茶业专门人才,对于茶业曾出洋考察,积有数十年的经验。前两年,云南省政府即请他来开办云南茶业技术人员训练所,造就人材,分发佛海、宜良、顺宁产茶各地,改良制茶,已大著成效。兹云贵监察使乡望李印泉先生,因民国十一二年间在农商部与他为旧同事,有特别交情,所以才把他请来腾越开办茶林专门训练所,预备提倡种茶及各种有利植物。今春,陆专员已到龙江,制出之红茶、乌龙茶、绿茶、白毫……等,早经各界人士赞许。龙江所产之茶,较前价值可提高数倍。现陆专员在训练所中已将所有技术经验尽量教授予学生,实为我腾发展茶业千载一时之机会。

我们公司除提倡种茶外,其西北各乡气候寒冷,地土瘦薄,于种茶不大相宜之地,但麻业纸业已办有成效者,则计划提倡大量种麻及楮树、竹子,设制麻厂、造纸厂。沿腾八公路一带,如梁河、盈江、莲山各设治区域,气候温暖,土质肥沃之地,除提倡种茶外,并计划大量种油桐、甘蔗、木棉、草棉等有利植物,设榨油厂、造糖厂、纺纱厂,以运输出口及行销内地,其利甚大。

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就在刘楚湘、陆溁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42年5月,日寇攻陷腾冲,人民涂炭,公司也被扼杀在襁褓中,刘楚湘退往大理组织民众策应抗战。李根源、陆潆、刘楚湘以及封少藩等人的茶叶兴边、茶叶救国之梦也就此破灭了。

陆溁因惦记茶校工作,不及撤退,被困在腾冲,后经半年的周折,于1943年1月返回昆明。随后,他去往重庆中茶总公司述职,并加入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学系,任茶叶审评教师。

陆溁的一生,是中国茶叶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时起时伏,受外界因素干扰巨大。他从国外考察归来,自己的经验、思考较难为世人推崇。当找到合适的机遇可以轰轰烈烈一番的时候,战争又无情地掐断茶叶振兴的脉搏。

一转眼,人已垂垂老矣,青年时的抱负仍然沉睡纸上。他只有回到校园,上课、喝茶,聊以自慰。

猜你喜欢

锡兰制茶腾冲
中国传统制茶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LNG动力拖船将采用瓦锡兰主机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新厂开业
瓦锡兰将为集装箱船提供BWMS
美丽的腾冲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