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规则的演变对自由式轮滑运动发展的影响
2015-11-29荆晓伟母应秀于海浩
荆晓伟 母应秀 于海浩
(1.贵州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2.贵阳中医学院体育教学部 贵州贵阳 550003)
随着自由式轮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其运动技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的演变经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的一个历程。探究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对认识和把握自由式轮滑发展的趋势和组织竞赛训练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主要研究自由式轮滑规则的演变历程,探讨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在自由式轮滑规则学习与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起源和发展
自由式轮滑运动起源于1994年的法国,因此,当时国际上一直采用由法国人Vincent在2004年创建的IFSA(Int er nat ional Fr eest yl e Skat er s Associat ion)制定的规则,此竞赛规则是在参考了欧洲各国的自由式轮滑比赛制度后,整理出来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裁判评分系统。自IFSA成立以来,在欧亚各国大力推广这一裁判制度,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米高杯上海自由式轮滑国际邀请赛(SSO)是IFSA制度首次在亚洲应用的比赛,也是迄今为止IFSA系列赛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比赛,来自法国、俄罗斯、韩国、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近百位高水平选手在这次比赛中同台竞技,欧洲与亚洲的风格在这里碰撞,比赛现场精彩纷呈,然而比赛结果却也让我们看到了IFSA制度的种种不足之处。在欧亚两种截然不同的动作风格下,IFSA评判制度的结果倾向于硬朗的欧洲选手风格,而亚洲选手的创新动作与唯美风格在这次拼比中处于下风。亚洲的轮滑爱好者也渐渐的对IFSA制度产生了质疑,中国轮滑协会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了中国自由式轮滑裁判制度筹备组,并在不断的研讨中渐渐形成了新的裁判制度的框架,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2007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和裁判通则(试行)》。
现今国际赛事采用的是国际自由式轮滑协会WSSA(Wor l d Sl al om Skat er s Associat ion)竞赛规则。该协会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 ASSA(Asia Sl al om Skat er s Associat ion),此前一直致力于亚洲自由式轮滑运动的推广发展;2005年的上海SSO赛事之后加速了WSSA制度在亚洲国家的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也渐渐认同了亚洲的“唯美”技术风格,这也逐渐促成了自由式轮滑竞赛规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大一统;2008年WSSA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个人男女花桩冠军分别被中国的郭方和陈晨夺得;2009年WSSA得到了国际轮滑联合会FIRS(Fédér at ion Int er nat ional e de Rol l er Spor t s)的认可并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这也是自由式轮滑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次赛事。由于WSSA竞赛规则发展的时间较短,有很多细节不臻完善,所以规则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动。
2 竞赛规则的演变历程
2.1 竞赛项目
2007年自由式轮滑的竞赛项目只有花式绕桩和速度过桩两个项目;2009年增设了花式刹停项目;2010年又设置了花式对抗项目;现在的自由式轮滑比赛主要包含花式绕桩、双人花式绕桩、速度过桩、花式对抗和花式刹停5个项目,2015年竞赛规则中提到了轮滑跳高,虽然整个规则中只提到了一次,但想起刹停于2009年首次进入世锦赛,之后转为正式项目,而跳高是在2014年巴黎世锦赛上以表演项目亮相,想必未来不会就此消失。看到WSSA正将一些非绕桩项目纳入赛制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新的轮滑项目进入到我们的比赛中来。
2.2 参赛组别的变化
2007年竞赛规则只对运动员的参赛组别年龄做了划分:成年组(16周岁以上)、青年组(12~15周岁)、少年组(8~11周岁)。在新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WSSA正在逐渐的将运动员编号(WSSA ID)系统化、正规化,在国际赛事中(主要是世锦赛),如果运动员改变了自己的国籍,在代表新的国家参赛之前需要获得WSSA的认可,新的身份将至少保留1年,同时将获得一个新的WSSA ID,在同一个赛季中,选手不得再修改自己所代表的国家。随着自由式轮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其参赛阵容也日趋庞大,早起的一些不分组别的竞赛项目(花式对抗、双人花式绕桩)也朝着正常组别在发展。随着自由式轮滑参赛运动员队伍的日趋低龄化,新规则也重新界定了参赛组别年龄的划分:成年组(大于等于16周岁)、青年组(10~16周岁),新规则还取消了少年组的年龄限制,此外还对双人花式绕桩组合人员的更换和赛前检录环节作出了要求。
2.3 竞赛场地及器材
2007年竞赛规则要求的场地面积为45 m×10 m,场地没有划分选手等候区、教练员区域、VIP区、工作区和媒体区等区域,这些细小的变化不仅便利了竞赛活动的组织进程,还有效的促进了媒体宣传,将更好的推动该项目的发展。新规则中的场地面积增加到了45 m×20 m,并对这些区域作出了明确的划分。花式绕桩的场地布置还是传统的50 cm、80 cm、120 cm三种桩距,2012年开始将120 cm桩距的20个桩减少到了14个,这一变动大大减少了对竞赛场地要求,也给了运动员更多在中桩和小桩演绎的时间,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运动员过多的在大桩堆积难度动作。
轮滑鞋的要求规则的变动不是很大,2013年规则限制了轮滑鞋轮子的直径不能大于110 mm,但是在随后的2014年新规中取消了这一条限制,此处的改革是受速度轮滑的启示,速度轮滑为了确保运动员的人身安全,严格控制了运动员轮滑鞋轮子的最大直径为110 mm,自由式轮滑由于桩的存在,间接的限制了轮子的无限制增大,轮滑的增大一方面可以提升滑行速度,但同时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运动员滑行的灵活度,因此,这条规则也就自然而然的取消了。此外还对桩的尺寸做出来明确的要求。
2.4 竞赛方法
花桩竞赛一直采用的预赛加决赛的方法,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和世界排名的出现,参加决赛的选手逐渐过渡到种子选手加在蛇形分组进行资格赛中的晋级运动员。速桩比赛相对比较成熟,竞赛方法还是沿用以前的预赛(计时赛)和淘汰赛(KO)。刹停赛的竞赛方法等同于花桩,唯一的区别是预赛时选手分4次商场展示4轮,决赛5轮取最佳4个动作进行计评,另有运动员之间出现平局时,运动员可以通过附加1轮的绝招(Best Sl ide,或称BS)来分出最后的名次。
2.5 竞赛时间和表演服饰
竞赛时间主要针对的是花桩项目,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变动。单人花式绕桩的竞赛时间从2007年的80~100 s,到2013年的115~125 s,到现在的105~120 s;双人花桩由2007年的85~115 s,到2013年的170~190 s,到今天的160~180 s。花式对抗赛的时间还是原先的每轮30 s。最初的自由轮滑竞赛是单纯的技术展现,中间经历了选手和音乐互不配合的阶段,选手示意裁判比赛的开始或结束;到现今的必须采用音乐表演(音乐在截止日期之后提交的,组委会仍会接收音乐,但该选手的表演将被扣10分,如果在赛前的教练领队会议上仍未递交的,将失去该项目的比赛资格),且以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来计时评判,减少了一位计时裁判的工作量。
最初的街头轮滑在大家心目中都是那种穿着奇装异服的不良少年的专属,自由式轮滑在中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洗礼,也渐渐的步入正轨,成为青少年儿童提高自身素质和展现自我的优良途径。在自由式轮滑运动发展的初期,自由式轮滑运动员在竞赛的时候也经常穿着各类令人目瞪口呆的服饰或道具,随着该项运动的发展逐渐规范了运动员的穿着和道具的使用,使自由式轮滑运动不断向着“绅士”运动迈进。新的规则中明令禁止了道具的使用,表演服饰如果在比赛过程中出现掉落的情况,也会被扣分。
此外,规则从2014年开始增加了如果运动员在表演中出现不当行为,特别是针对裁判的行为,该运动员将被扣分甚至取消比赛资格。
2.6 技术动作难度等级
这一部分的变动是比较巨大的,首先是技术动作难度的变化。从2005年Ki m Sung Ji n(KSJ)开创单轮转以来,各种单轮动作纷纷出现在技术动作难度登记表上,竞技场上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用难度动作来展示自己。2014年是自由式轮滑运动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单人花桩由原先的技术60分和艺术40分改为技术50分、艺术50分,技术动作难度等级也由原来的A-F6个等级变成现在的A-E五个难度等级,艺术等级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限定艺术分的评定范围在运动员技术分的基础上上下不超过10分。双人花桩中的技术、艺术和协调同步分全部调整为50分,由原先技术60分、艺术40分、协调同步20分,总分120分变为150分,直接促进了运动员在艺术方面的发展。这一变化给自由式轮滑运动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亚洲的“艺术型”演绎风格逐渐取代欧美的“脚下风格”,进而成为世界的主流发展趋势,从而扭转了花桩比赛只是堆积难度动作的局面,运动员逐渐将上下肢的互动配合和动作美感融合到套路中来。
2.7 速度过桩和花式刹停
速度过桩是自由式轮滑运动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项,因此,规则的变动并不是很大,主要针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调整(例如:由原先的起跑线变为40 cm×2 m的起跑盒子,添加了首桩辅助线,淘汰赛五局未分出胜负,按在预赛中的排名计算),整体还是沿用了起初的预赛(计时赛)加淘汰赛(KO制)的竞赛方法。花式刹停取消了先前的起刹区,避免了运动员把握不准滑出区域造成成绩无效。
2.8 评分体系
在自由式轮滑发展初期的IFSA规则里,裁判的评判标准主要是裁判的脚上的动作,完全没有考虑上肢动作的协调,这也是这一规则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随后的WSSA竞赛规则最终将单人花桩评判标准定为技术分50、艺术分50;双人花桩技术分、艺术分、协调同步分分别为50分。技术动作的难度变化是影响裁判评判的最关键因素,这一部分裁判评分主要依靠选手技术动作难度的及完成质量。艺术分的评分是在技术分评定的基础之上决定的,没有自成一体的评判标准,因此,裁判在评判这一部分时差别会比较大。花式刹停的评判则主要评判的技术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没有艺术分的评判。
早期的评分体系受到裁判评分的影响较大,采用去掉裁判评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值。这样的评分体系在运动员的水平差距较大的时候是无差别的,但是如果运动员水平比较接近,那这一评判体系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因为现今的评判只是粗略的评判运动员在A-E5个技术等级里面的位置,然后根据运动员之间的纵向对比得出一个总的名次,因此,不同的裁判评判同一个运动员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因此,最终引入了“席位置”对运动员之间的名次进行综合评判。席位置主要是综合各个运动员在每位裁判评判的所有运动员之间的名次裁判的选手综合排名。
3 结语
随着自由式轮滑运动技术动作难度的逐步提升,许多高难度动作陆续的走入大众的视野,但是难度技术动作不再是各国运动员相继追随的唯一准绳,艺术表现力愈发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艺术分脱离技术分来评判是自由式轮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管是花桩项目还是刹停项目,越来越看重运动员的各类别技术动作的综合能力。自由式轮滑运动发展至今,很多选手相互之间的技术难度已经非常接近了,同等情况下相比单一类别的难度技术,谁能综合完成更多类别技术动作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1]张路,李建英.柔力球竞赛规则构成及发展演变状况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1-8.
[2]劳图昌.羽毛球竞赛发展与规则演变双驱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50-251.
[3]付洪莉.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训练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