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围棋保护
2015-11-29高儒李莉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高儒 李莉(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围棋保护
高儒李莉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围棋是中国国粹,其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围棋及其文化做了简单的定位,对围棋及其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对围棋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围棋及其文化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传承”是围棋保护的核心,“技艺传承”是支点,“教育传承”是途径,其中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公众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围棋保护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也颇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早在2003年,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推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12月2日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公约批准书,是世界上是第6个递交批准书的国家。2005年,国务院1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围棋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传承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围棋,面对着走向国际化,努力实现市场经济的当代国人们,正在走向一个未知的发展状态。面对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重视金钱胜过文化的国人,围棋这项古老的技艺,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文化。说围棋的道已经烟消云散也不为过。基于非物质文化内涵,如何加强围棋及其文化的保护值得我们重视。
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看保护围棋的意义
围棋是人性的升华,人格的完善,围棋是高品质的爱好,下围棋不仅仅需要聪慧的头脑,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围棋之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髓,尔虞我诈并不是围棋的内涵,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才是胜利的根本。
目前,全球都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更因该认识到,在这些古老传统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和迫切。现如今,职业围棋赛事在我国蓬勃发展,但是又有几个是为了围棋的文化保护而努力呢。当然,围棋的保护靠的不是几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继承者和保护者,我们应该对于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围棋了解的更多,关心的更多,而不是让那些边陲蛮夷叫嚷着围棋是他们的。
围棋,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流传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中,不可忽略高新技术带给人们的各种便利,但是,当尘埃落定,云烟散去之时,这些古老的文化是我们对祖宗传承的鉴定,是我们更加坚定的走向未来的基石。围棋文化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技艺”,对其进行保护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决定了围棋保护的重点是“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因此对围棋保护的关键也在于“传承”。
2.1“传承人”在围棋保护中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的概念,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传承人的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人,保护好他们,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1]然而,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围棋却并无确切的传承人,其正真的起源也依旧是个谜题。
日本的围棋故事中多以人物、世家为主线,均是人可查,谱可阅,所谓人弈。虽说日本围棋故事中也会有些传奇的神话色彩,如:佳人戏棋圣、人鬼对弈、丈和遇仙记等,但此类故事始终扮演着调味品的角色,广为流传的还是有详实记载的故事。而中国围棋故事因缺少了世家的支撑和官方的记载,口耳相传中“仙”弈的故事不觉中唱了主调流传下来,如:橘中棋仙、烂柯传说、王积薪遇仙记等故事中的围棋高手,都是以仙人的面目出现,既是仙人自是来无影去无踪无据可查。传说中的棋谱也是千般模样,这使故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也为我国围棋的发展历史蒙上了一层虚幻的遐想。当然,这种状况与当时围棋缺乏官方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显然,之前的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这一传统认识,在围棋保护工作中是行不通的。然而,又不得不承认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都是人创造,并且是通过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于围棋来说,“传承群体”相比于“传承人”更加适合。
2.2“文化传承”是围棋保护的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一种精神的表述,正如B•D詹森所说“故事的本体主要是一种想像和幻想,故事所描述的也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家庭生活环境、条件产生的心态、精神的表述。”[2]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体现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围棋的文化传承最突出的莫过于诗词歌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前人曾经吟诵灿若群星的光辉诗篇,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诗词歌赋的高峰,千年传诵,经久不衰。[3]书写围棋的诗词歌赋也是不胜枚举。“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刘禹锡这首《观棋歌送儇师西游》中对围棋的描述可谓是形象生动,妙譬巧喻,巧合棋理,精彩绝伦。班固的《弈旨》,应玚的《弈势》,马融的《围棋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古籍,杜甫,元稹,刘禹锡等等更是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美的诗词。到了近代,尽管诗词歌赋不再流行,各种与围棋有关的书籍文章报道却是数不胜数。围棋的传承离不开诗词歌赋,更是离不开这些在如今网络遍布全世界却能让它发扬光大的作家,书籍。
2.3“技艺传承”是围棋保护的重要支点
围棋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项技术。在围棋保护中,对“传承人”的厘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围棋文化所依附的“技艺”就成为围棋保护的重要支点。
与同时代的许多其他希膳哲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理解的同技术有关的概念是技艺,这个概念包含着技术与艺术,两者在其中未加分别。[4]很显然,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和艺术就是“技艺”。在围
棋发展的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流传最多的不是某位棋圣,某位大家,而是技术。早在春秋末年《左氏春秋》即《左传》中,就有说到“举棋不定,不胜棋耦”。这虽然只是及其浅显的理论,但毕竟是人们对围棋技术的一种解释了。到了东汉年间,班固的《弈旨》中“要厄相劫,割地取偿”,“三分有二,释而不诛”,“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等等更是论述了棋艺的实战理论。《弈旨》也被奉为历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理论的文章。南北朝,敦煌写本《棋经》总述了弈棋的基本要领道理和法则。北宋时期的《棋经十三篇》更是一部划时代的棋艺著作,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的、系统地提出了围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理论。元代的《玄玄棋经》,明清时期的《弈理指归》《桃花泉弈谱》。即使到了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个愿意去接触围棋的人最先问到的还是“怎么下围棋”。只有对围棋技艺感兴趣并学习之后,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和体会围棋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围棋“技艺”对围棋的传承起到了多么重要的支撑作用。
2.4“教育传承”是围棋保护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5]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注重更多的是金钱和现实,文化已经沦落的边缘。保护并传承这些传统的古老文化,离不开教育的力量。
学校是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围棋算是贵族运动,能开展围棋课程的那是贵族学校。没有数据显示,围棋在我国学校中开展的状况,所以在此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一份非正式调查中显示,我国高校选修课开设最多的10门课程中,围棋课不曾出现。2003年,体坛周报的一篇文章中报道“日本棋院在去年秋天,就计划推出一个新的改革措施,那就是设立专门的学校围棋普及委员会,进入新年,这个计划开始了正式的运行。而担任这个普及委员会委员长的正是日本棋院副理事长加藤正夫本因坊”。在我国没有这个所谓的学校围棋普及委员会。在国外,学习围棋更是一种时髦的表现,各种围棋夏令营更是不胜枚举。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6月14日报道,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们一直在美国和海外向军队高级官员宣传的一种论调,称学习“围棋”可以教外国人以中国领导人的视角来看待地缘战略的“棋盘”。
因此,在学校中开展围棋课或者选修课程,对于国人认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国粹是十分重要的。
3 结语
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对围棋及其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围棋及其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认识它,尊重它。只有认识到在保护工作中更深层次的围棋文化,才能创造出更具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许林田.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载体[J].浙江工艺美术,2006(4):97-101.
[2] B•D詹森.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M].田晓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陈雄.古体诗词在传承中发展[J].诗词月刊,2009(5):95-96.
[4]廖申白.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图景与问题[J].哲学动态,2006(1):34-39.
[5]徐进功.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1):72-74.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