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教学法在中学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①

2015-11-29孟楷程郭殿祥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田径身体素质中学生

孟楷程 郭殿祥(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游戏教学法在中学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①

孟楷程郭殿祥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近年来,在中学田径课中,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游戏教学法在田径课中,如何能有效的从理论出发,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游戏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有效方法。在田径课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所选择的游戏项目要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还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游戏法教学法中学田径课

田径课作为体育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田径项目的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和体能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的目的。游戏是增强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在田径课的教学训练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是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田径的基本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效途径。

1 中学田径课的现状

1.1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田径课的教学

当前中学田径课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侧重于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趣味教学。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过分要求田径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重点主要放在技术教学上,由于学生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接受和掌握运动技术是比较困难和枯燥的,从而影响到田径课的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不但会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还会使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

1.2田径课中田径项目的设置、安排不科学

中学田径课在当前状况下,基本上还是以某个传统田径项目为教学体系,设置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掌握动作技术,提高教学技能为主,通过掌握某个项目的最低要求作为目标,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的目的。由于当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较差,以及田径项目教学的时数有限,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些项目完整技术,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是做不到的,从而导致中学生对田径项目失去了信心,同时也对田径项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3教学方法单一使大多数中学生对田径课毫无兴趣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不但在物质生活较丰富,而且娱乐方式多元化,都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着,害怕吃苦和受累的思想,使他们放弃了从事又枯燥、又乏味的田径运动锻炼。另一方面而言,教师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必然要围绕着某个项目的技术动作来进行专门化、单一化的训练,这也就造成了田径课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狭隘。使学生们对田径课产生了反感、厌恶的心理。

2 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及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兴奋和刺激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学内容,或者说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田径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快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从而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

2.1游戏教学法的作用

2.1.1游戏教学法是提高田径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田径课的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游戏变成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如果游戏运用到准备活动中,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使体温快速升高,增强肌肉的弹性,防止运动损伤等情况的发生。还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对练习的调解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增加动力定型的效果,为正式传授新内容做准备。

2.1.2游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游戏是独立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个游戏都有各自的规则、要求和结果。所以,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要追求成功、全力拼搏,又要以严格遵守规则为前提。由此,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和诚恳踏实的优良品质。游戏教学法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游戏中敢于克服困难,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

2.1.3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就是把游戏运用到教学中去,也就是说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和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学内容。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方法二者巧妙的结合体。同时游戏的教学内容应当与教学各方面的需要相一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真正地让学生在提高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兴趣的目的。

2.2游戏教学法在中学田径课中的应用

2.2.1游戏教学法在田径课准备部分中的应用

要上好一堂田径课,在课堂的开始部分,就要使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从而为接下来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好铺垫。准备活动中,在学生表现出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较好时,一定要注意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到一个适当的状态下,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即时情况,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控制。在以往的中学田径课中,准备活动主要是以慢跑、压腿等活动来进行的,长此以往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对于处在青少年的中学生来说,田径课对于他们毫无乐趣而言。在一开始阶段就使学生就产生抵触的心理,课堂的气氛也就就此陷入了沉闷,这样不但会影响接下来教学的基本部分,甚至影响正堂课的教学。如果采用多样的、新颖的游戏形式,既能丰富游戏的内容,又能提高组织教学的效率。通过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等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能达到热身的效果。有一些游戏活动既起到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还可以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又能有利于体育教师对课堂的组织。

2.2.2游戏教学法在田径课基本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在田径中的基本部分,主要以传授田径的技术动作和技能为主,应用游戏教学法,不但可以对传统的枯燥练习形式进行有效的改变,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兴趣。在加入游戏的情况下,使学生在愉快中强化动作技能。不同的运动项目应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例如,中长跑是一项能够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有效发提高的项目,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采用一些追逐游戏和越野跑加入到教学中,如“奔向21世纪、环球旅行”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术的目的。而在田径短跑素质练习课中,让学生反复做50 m跑后,教师就会明显的发现,有的学生产生懒惰的思想,从而使教师很难进行正常的教学组织,这时教师就可以加入一个“短跑接力赛”的游戏,来增加学生的练习动机。

2.2.3游戏教学法在结束部分中的应用

在整理活动中运用游戏,能够达到积极放松、消除疲劳和促进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从紧张的状态下,更快地过渡到相对安静的状态。负荷相对较小的游戏活动,则可以加深对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更快的恢复。整理活动中的游戏内容,主要是以轻松、活泼和精彩幽默的特点,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放松。这样学生在运动后,就不会感到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使学生们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使他们对田径课的兴趣有所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在我国中学田径课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化、设置田径项目内容不科学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对田径项目失去兴趣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制约了我国中学田径课的发展。

(2)游戏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3)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整个田径课教学过程中,将游戏变成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掌握田径的基本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3.2建议

(1)在田径课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所选择的游戏项目要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2)在田径课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吕雪松.对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6):92-93.

[2]俞建建.中学田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J].湖南农机,2010 (5):135,175.

[3]董晋,刘生杰.山西省中学田径课程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S2):238-239.

[4]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5):2 6 -2 8.

[5]刘军利.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探索[J].体育学报,2003(1).

作者简介:①孟楷程(1990,8—),男,辽宁盘锦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郭殿祥(1966,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127-02

猜你喜欢

田径身体素质中学生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计数:田径小能手
锻炼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