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审视与前瞻

2015-11-29孙洪涛张强峰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内容师生关系

孙洪涛,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81)

体育教育学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审视与前瞻

孙洪涛,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8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师生关系、课程开发5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并根据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提出了注重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研究,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课程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究等研究展望。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各个时期,几乎就从没有间断过,并且也不会停止,其中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使得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热度进一步升温,业界人士试图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寻求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措施。那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如何?这些研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因此,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审视与展望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方向,同时对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 进行检索与“高校”和“体育课程改革”有关的研究论文300余篇,对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论文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梳理出主要研究议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视与前瞻,旨在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总体概况

1.1 课程内容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是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地位重要,使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历来被高校体育同仁所重视。有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区域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但有些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体育课程目标,存在课程内容构成不够合理、内容艺术化倾向明显、过度关注大学生兴趣爱好、与学生未来发展联系不够等问题[1]。也有研究认为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互动的教育体系,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等深层次问题[2],这些问题引发了很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涌现出大量对现状思考的研究,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为依据,选择和组织体育的教学内容[3]。也有学者从科学性和人文性角度出发,提出由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拓展运动所构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应具有各自优势功能作用,能形成各自间的互补效应,并能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目标进行具体而切合实际的内容设置[4]。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关注课程内容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

1.2 教学模式研究 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研究认为当前全国普通高校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为纲领,试图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优化体育课程——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体育课程整体优化模式”的理论思路和实践路径,从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与评价等方面展示了体育课程改革成果[5]。涌现出了诸如“三自主”、“三互动”、“三开放”[6]、“四三模式”[7]、“运动教学”[8]等教学模式。有研究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现状,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与整合,设计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教学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9]。我们应充分肯定这些教学模式作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也有研究从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为视角,认为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载体,我们缺乏系统性的体育课程模式,并提出了对于设计与开发体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10]。通过上述研究,教学模式呈多元化发展,但如何合理实施是关键。

1.3 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指导纲要》对于课程评价做出了很大的改动,其评价体系更加明确和具体,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状况,使评价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因此引发大量相关研究。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建立新型体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课程评价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怎样合理推进体育教育迫在眉睫。有研究对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与功能,体育的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11]。随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育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2],基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有研究提出建立适合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以便为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为逐步完善并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13]。体育课程评价是对体育课程自身的评定,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这对于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研究在分析体育课程纲要指导下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作用与局限性的基础上,依照新时期课程纲要精神,提出了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原则,构建了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内容体系,即心理促进、社会适应、体适能、运动技能及运动参与[14]。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对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的殷切希望,并从评价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等诸多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无论是对于体育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师生关系研究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认为目前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以技能为中心的局面,师生之间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体育教师仍然保持着一种领导者的角色,使得师生间充满不平等的交往关系。这不仅不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16]。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体育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体育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有研究基于此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并进行系统论证,以期推进新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之目的[15]。有研究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并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证[17]。认为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当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建立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合作、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18]。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历由二元对立的关系向多元角色扮演的方向发展。

1.5 课程开发研究 《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资源是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有研究从开发和利用的目标性依据、多元化原则、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及实证性等方面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理性思考[19]。传统竞技体育能否作为课程内容资源呢?有研究就认为传统竞技体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提出传统竞技体育课程内容应实现生活化、游戏化与整合、融入体育课程[20]。目前对于我国现实国情而言,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体育教学环境资源短缺、场馆场地资源短缺;同时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加工能力欠缺、主动性缺乏;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范围窄、深度不够,因此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主动性有待提高[21]。虽然学者们提出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尽相同,但我国地域辽阔,体育课程内容设计要体现区域、城乡差别,充分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要符合科学性、适宜性、多样性等原则要求已成为共识。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概况审视

通过对收集的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纵观这些成果,认为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2.1 课程内容的研究还停留在浅层次阶段 现有对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框架及构成要素等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学生的主观意愿,而对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课程内容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课程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课程内容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等具体制度安排的研究不足,研究层次有待深入。

2.2 教学模式的研究缺乏调查依据 目前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着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对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无客观依据等问题。学校在实施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时就会出现偏颇、盲目,亦会造成重大失误的局面,因此,以多角度、从不同层面的调查及实证研究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在反思中完善,促进各种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2.3 课程评价的研究有待深入 现有对课程评价的研究成果是对课程评价的定义、对象、方法、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且论述不够深入,缺乏对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研究。研究层面上宏观概括性的研究多,微观研究少;研究人员中个体研究多,团队研究少。

2.4 师生关系的后续研究相对不足 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重心更多地偏向学生,过分追求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而对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论文,大多片面强调师或生的重要性,两者不能形成有效互动。研究主要以认识到师生之间存着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对于如何解决存在的对立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相对不足。

2.5 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不够充分 目前有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地域性强,缺乏站在全国高度研究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缺乏可供政府实施的具体操作性方案。相当一部分成果是对其他课程开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嫁接,甚至是简单的移植,而结合我国高校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显得极为薄弱。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前瞻

3.1 课程内容研究 目前有关课程内容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休闲娱乐健身类体育项目,但从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连续多年呈下降的趋势来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应包括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课程由于身体负荷强度大、技术难度高而选课学生极少,如不加以有效引导,这些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将会退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而田径和体操等传统项目课程正是学生增进体能和协调性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训练方式[22],因此,今后课程内容对于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研究应该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3.2 教学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但是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体育教学而言,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目标及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与改革发展等研究都应该紧密联系实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时代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需求,因此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应该走进社会、走进体育课,开展深入且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体育课教学模式研究积淀丰富的素材,逐步提高体育课程研究的科学性。

3.3 课程评价研究 通过对有关课程评价的文献整理,我们发现体育课程评价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课程评价定义模糊,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2)课程评价对象混乱,过多的涉及到有关教学论领域的内容,没能对体育课程本身进行有效研究;3)对体育课程评价方法、内容、功能等方面研究的不彻底,造成了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的不够深入。在对课程评价的后续研究中,为推进体育课程评价的有序发展,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将是重点。

3.4 师生关系研究 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应该更多关注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意见看法与建议对策。体育教师拥有的自主权和责任,是新课程改革的动力和主体,历次课程改革淡化了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地位降低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因此对于今后体育课程改革,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会进一步加强,目的就是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地位,并由此而确立学生教育实践的真正依据。

3.5 课程开发研究 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持续性过程,在不同阶段需要以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为指导。同时,体育课程开发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随现实环境的变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制订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案。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及大学生的实情,加强体育课程开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究也将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 结 语

加强对体育课程研究现状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方向,同时对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师生关系、课程开发5 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并根据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提出了注重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研究,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课程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开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究等研究展望。

[1] 葛青,张秋亚,温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87-91.

[2]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3] 谢静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93-95.

[4] 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71-73.

[5] 王林,潘绍伟,金玉,等.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4,11(6):78-81.

[6] 邓跃宁.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80-83.

[7] 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12(3):92-94.

[8] 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13-816.

[9] 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2004,11(6):85-87.

[10] 汪晓赞.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J].体育科学,2014,34(11):3-15.

[11] 王德慧,龚坚,杨玉茹,等.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70-73.

[12] 陈令伟,董杰,王璋.论健康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功能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8,28(2):91-94.

[13] 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0-92.

[14] 闻兰,丁庆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内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77-80.

[15] 祖晶.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00-102.

[16] 张燕杰.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2006,13(5):78-80.

[17] 吴本连.论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8-110.

[18] 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70-372.[19] 宋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读《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有感[J].体育学刊,2007,14(3):9-11.

[20] 田菁,杜欣,杨银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改造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5):86-90.

[21] 李振斌,杨小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8):52-53.

[22] 王晓均.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的偏失及补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91-9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Research in China

SUN Hong-tao, ZHANG Qiang-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studies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China i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odel, curriculum evalu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5 perspectives. Following prospects of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research in China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existing deficiency in research. Emphasizing on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investig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undational theory stud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ject research.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G807.01

A

1004 - 7662(2015 )04 - 0039- 04

2015-04-1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XJK012ATM002);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1-0652)。

孙洪涛,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课程内容师生关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