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2015-11-29叶诗敏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叶诗敏(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叶诗敏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运动训练学相继产生并对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是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困扰,该文针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未来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由东德莱比锡体育学院发明并引入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运动训练学在新形势下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进来,且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对于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方向将成为运动训练界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
1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史
1.1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是吸收和引进国外的训练理论并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
从苏联等国引进各单项运动的训练原则、方法和一般训练理论,通过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的吸收、消化和理解,针对从1958年开始的体育大跃进中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整理分析,为进一步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为了促进我国训练时间的发展,我国学者大量引进国外(以苏联为主)有关训练理论方面的专著和研究成果,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初步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我国运动训练学初步形成期(1981年-至今)
经过运动训练学的短期引入和发展,我国的国民运动素质取得了根本的提升,逐渐摆脱“东亚病夫”的地位,不仅初步确立了独立的训练体系,还通过运动情况和运动结果不断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完备理论。
从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国一些学者如过家兴、蔡俊伍、董国珍等人,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遍训练情况和训练方法,并积极鼓励国人“走出去”,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训练手段,切实加强国民的训练效率和成果。1982年联邦德国运动训练学教师葛欧瑟来华讲学,由此打开了我国运动训练学改革的新一轮浪潮,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并吸引了一大批骨干性人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先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运动训练学逐渐普及到国内的各个地区和领域,并逐渐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2 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
目前已确立并开设运动训练学的国家并不算多,我国训练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各新兴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和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如此,近年来已出现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运动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被充实到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各章节体系中,也已形成一批由老中青运动训练学学者和教师骨干力量,越来越多的体育学院和示范院校体育系均开设并准备开设运动训练学这一课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了运动训练学学会,各省市也均设有相应分会,针对理论教材也下设了运动训练学教材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和领导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建设,逐渐使我国运动训练学摆脱了长期落后于我国训练实践的现状,已开始出现了局部超前于我国训练实践发展的势头,一些训练学的学者和教师已开始深入到训练实践中去,由负责训练理论知识、信息和情报的传递,以及获取信息,转而向教练员提供必要的训练咨询,甚至直接参与训练时间,然而目前我国从事训练学的研究人员尚且不多,大多缺乏训练实践经验和必要的参与训练实践的条件。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已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 未来运动训练学发展
3.1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运动训练学最先由国外发起并引入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科发展方向大体沿着两条路,第一条是横向发展,在运动训练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把握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范围的扩展和横向渗透,在切实加强训练效果的同时把握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第二条路是纵向发展,及积极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地域交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人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纵向提升空间很大,可以不断探索发展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律。
根据不同调查发现,第一条路的发展使运动训练学的训练对象不断深入到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情况的人群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第二条路代表了国际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纵向发展,侧重于训练手段的设计和创新,同时结合第一条路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而目前国外对于运动训练学的训练课题也主要围绕着两方面,一类是宏观课题,如“竞技体育”、“运动环境”、“运动方案”等,另一类是微观课题,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如何分期、如何合理分配训练强度、如何合理量化运动训练等。
3.2国内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一般训练学与专项训练学之间建立一种科学的联系,另一类是将整个运动训练学学科分解为几个互为联系又互相独立的知识模块,并使之形成若干个分支。前者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握了竞技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整体训练规律的把握,将训练从一般训练层面渗入到更加具体的层面中,获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后者则加强训练方式的采用和进一步完善,在训练中遵循运动训练学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和对运动课题的研究将运动训练学科发展渗透到生活中。
近20多年来,我国对传统训练理论体系也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绝大多数学者与教练员认为传统理论体系的核心原理基本揭示了运动员训练的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挥了自身的独立
优势,它的基本规律并不会随着运动赛制或规则的不断改变和完善而随着发生变化,其现实性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和一些国际赛事的相继举办,运动训练学科逐渐向职业化靠拢,对运动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得不加强平时的专业化和高强度的训练,这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员为国争光精神的发扬,运动训练学将会取得更加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成就。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将得到重新审视和发展。
奥运会的诞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运动员的体育成绩在奥运会的压力之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并达到了较高水平。有很大一部分技术已经近乎完善,运动形式多样,动作出奇制胜,显示出了运动训练学具有的特色优势,很多比赛项目都对运动员的动作形式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艺术化。
从古至今,运动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然而运动训练学自产生以来,其学科理念体现出了极强的优势,关于运动员体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力量、柔韧性、耐力、速度、弹跳力等训练都已经在较为成熟的生物科学原理的支撑下进行,在保证运动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程度人性化。对于运动的安全体系已经基本成熟,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随着运动训练学的不断探索和提升,相信在未来的训练方法将会更加突出实践性和效果最佳性。
4 结语
尽管国内外对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性的进展,然而目前仍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不足之处,在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中,相关人员和我们每个人都要高度重视运动的价值,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科,也为了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争取将运动训练学打造成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实践的社会性学科,为训练理论体系本身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牛学斌,王旭升.多维对比法在中学生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29.
[2]高朝阳.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篮球战术意识的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9):67-68.
[3]余志嵩.浅议篮球教学中多样化反馈教学方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133-134.
[4]李福祥.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探究[J].才智,2013(34):18.
中图分类号:G80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a)-0028-02